书城传记伤痛无声——乔安山忆雷锋
3843200000001

第1章 楔子:迟暮的回忆

自叙

我老了。

都说今年是暖冬,但我还是觉得今年的冬天特别冷。也许是年龄越大就越怕冷了吧。尽管抚顺的冬天,是整个辽宁省最冷的地方,但是我依然愿意生活在这里,因为这里埋葬着我的大哥——雷锋,住在这里感觉就好像离他近一些。这里再冷,也冷不过几十年前的刻骨铭心。

我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工人,没啥文化,退休在家。有点小病,一只耳朵听不见了,但身体还算硬朗。我老伴是家里绝对的“一把手”,大事小事都是她说了算。

我的两个儿子都结婚了,读高中的孙女跟我们一起生活。只要我在家,每天的任务就是为孙女服务:给她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早上打点她出门,晚上盼着她回家。

我这辈子当过农民、工人,还做过小买卖,也算是做过小商人;我还给人打过工、种过地、炼过焦炭、开过车。我这辈子错过了学文化,“文革”、下岗,我们这辈人该赶上的我都赶上了,这辈人该受的罪我也都受过了,现在我老了,住上了新楼房,过上了好日子,老人们享的福我也享到了。

在我们东北,像我这样的老人很多,他们苦了半辈子,老了,过上了好日子。每天跟老伴一起照顾孙子辈,忙完家务,就聚到公园、广场,打打牌,活动活动身体,聊聊家常。如果不是遇到了雷锋.我也会聚在他们里边,打牌、聊天,踏踏实实地享受我的晚年。

但我的晚年并不踏实,从我21岁起,我的心就没再踏实过。

这—切都因为18岁那年,雷锋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

这是命?

手记

2006年最寒冷的日子里,从北京火车站出发。

K95次的终点站,是一个叫抚顺的地方。

抚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据资料记载,抚顺地区人迹历史达7000年。“抚顺”这一名字最早见于1384年,当时的明朝在浑河北岸高尔山下建砖城一座,取名抚顺城。所谓抚顺,就是“抚绥过疆,顺建设夷民”之意。抚顺是清王朝发祥地。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抚顺所辖新宾满族自治县)称汗,自此拉开了清朝的历史序幕。民国时期设置了抚顺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抚顺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以重工业为主、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尤其是以盛产煤炭著称,有“煤都”之称。

而对于此时此刻,那里惟一的意义是——雷锋。

1958年秋,18岁的公务员雷锋从湖南望城县出发,带着他简单的行装和一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手里拎着一只图案别致的草提篮,一路汽车、火车,越过长江、黄河,穿过湖北、河南、河北、北京,来到东北,在当时的鞍山鞍钢化工总厂做了一名推土机手。

东北,旧称“关外”、“关东”。在毛泽东时代,东北不仅是共和国长子,是新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而且还称得上是社会主义文化最主要的当代叙事空间。

从林海雪原的杨子荣、大庆铁人王进喜、舍身拦惊马的战士刘英俊到鸭绿江边的烽火、珍宝岛上的激战,无不与这块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新中国的第一辆国产汽车在这里起跑上路,第一架国产喷气式飞机在这里起飞升空,第一台国产机床在这里启动运转,“工业学大庆”成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响亮的口号。东北为年轻的共和国输送了大批金灿灿的粮食、黑黝黝的煤炭、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宝贵的人才、技术。

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区域像东北一样成了如此众多、如此著名的当代英雄和英雄故事集中显影的舞台。

东北对于雷锋是一个转折。

正如江泽民所说:“雷锋到鞍钢,从农村进入了工厂。鞍钢是产业工人集中的地方,那不是手工业,而是大工业,这种环境对造就雷锋起了很大作用。”

而同时,雷锋的出现,也改变了乔安山,这个普通人的一生。

一个暮年老人就此开始了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