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前,在营口海边隆重的新兵誓师大会后,雷锋和乔安山随部队来到抚顺驻军。两年后雷锋牺牲在这里。
46年后,我们看到又一批的新兵从雷锋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奔向军营。
46年前,在营口海边召开的新兵誓师大会上,大风呼啸,雷锋干脆将草拟的发言稿揣进口袋,“脱口秀”足足进行了40多分钟。从工厂带来的一大堆荣誉,加上这40多分钟的“脱口秀”,为新兵雷锋日后成为团里的重点培养对象打下了伏笔。
46年前,在营口海边召开的新兵誓师大会上,那是乔安山第一次在台下听雷锋发言。
乔安山远远的看着他,那种在工厂时就有的朦胧感觉突然变得清晰和强烈起来,雷锋跟自己,是不一样的。
雷锋入伍后,在部队度过了两年零八个月。具体说,是从1960年1月8日至1962年8月15日。他在部队幸福的生活了951天,占他生命总旅程7910天的百分之十二。
这段当兵的历程,是雷锋短暂一生中最幸福、最闪光的阶段,可以说是光彩照人。
“重点培养对象”,雷锋已经开始不属于自己,更不属于乔安山了。原因就是他在理想和追求上对普通人的超越和自身素质的优异。
在雷锋光环的映射下,乔安山一直都在默默的在他身边。看他投弹,看他帮厨,听他读报。他没有想到,雷锋开始离他越来越“远”了。
练双杠照片的由来
自叙
新兵入伍的第一课就是投掷手榴弹。
在训练投弹练习时,雷锋碰到了不小的麻烦。
投弹训练对于一些身强力壮的大个子来说,即使不用练习也能达到投远标准的要求,我就是投一次就达标了。
雷锋个子比较矮,力气也不算大,因此投弹这个项目对他来说难度很大,每次到他投弹时不是投不远就是偏离目标,常常是不及格。当时雷锋非常着急,饭吃不下,晚上睡不好觉。
我劝他说:“不用着急,慢慢练习就会投远的。再说,咱们运输兵即使投弹不及格也没关系,反正咱的任务是开车。”
雷锋一听这话就跟我急了,说:“我是一名解放军战士,连一颗手榴弹都投不远,怎么能上前线打击敌人,又怎么能谈得上保卫党、保卫国家呢?”结果,练得越多,投弹的距离却越近。
后来老兵们告诉他,投弹不能光练着一个“投”的动作,要增加臂力,就要练习更多的项目。
他就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到操场上自己练习,为了增加臂力,他练起了单杠、双杠,经常在操场上自己一个人从这头跑到那头,又从那头跑到这头,反复不停地练习,甚至有时候,半夜里也会穿上衣服跑到操场上练习投弹。
那段时间他真是像着了魔一样,时刻不停地练习。有一次,我不小心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疼的直叫,我连忙问他怎么了,他才告诉我,为了练习投弹,连胳膊都练肿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投弹科目结束考核时,他的投弹不仅达到了要求,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手记
关于这段投弹的故事已经是广为人知了。许多人的幼年时期在被教育要勇于吃苦,不向困难低头的时候,都会听到师长们讲到这段故事。而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就是另一回事了。但雷锋不是这样。
当时的雷锋所在团里的摄影员季增说,当时团里已经有人在谈论雷锋苦练投弹的事情了。他听说后立即拿上相机,跑到了运输连,雷锋刚吃过午饭,正在操场上练习。季增看到小战士雷锋那么刻苦的训练,也赞赏地上前去拍了一下雷锋的肩膀,雷锋疼得叫了起来,季增这才发现雷锋刻苦训练留下的“痕迹”。
季增非常感动,他了解了一下情况,就拍摄了老战士惠连生辅导雷锋投掷手榴弹的照片。
随后又拍摄了雷锋在练习双杠的照片。
“马列主义者”雷锋
自叙
部队驻地在抚顺。新兵大会的第二天,我们就被分配到各个连队,开始了正式的部队生活,幸运的是我和雷锋同被分到了运输连,后来还在同一个班,开着同一辆车。
当时我只是感到特别高兴,居然能够继续和雷锋呆在一起。现在想来,从我们一起到弓长岭矿场开始,一切好像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样,我们俩越走越近。
到了部队之后,雷锋变得更加活跃,他不仅每天很早起床,主动打扫营区的卫生,还帮助炊事班的战士洗菜、做饭,主动担任新兵连读报员。很快,部队里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们连有一个特别勤快、爱做好事的小个子湖南人。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雷锋这个小青年活泼可爱,与众不同。但是慢慢的有些人也开始有了另外的想法:他们觉得雷锋太特殊了,似乎有点太“爱出风头”了。
记得有一次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连里一位战士在米饭中咬到了一粒沙子,就“噗”的一口把一嘴白生生的米饭吐在了地上。雷锋十分惋惜地看了看,站起来当众给那位战士提出了意见。
那位战士十分生气,大声地说:“多吃一口,少吃一口,都是我的事,又不是吃你家的粮食,与你有什么关系,真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我们听了都替雷锋感到不平,我更是替雷锋生气,想跟那个战士理论一下。但雷锋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拿了把笤帚把地上的饭扫了起来,送到猪槽里去了。
雷锋的性格太直率了,见到什么不对的事都会直接说出来,这在当时也得罪了不少人,因此也获得了一个“马列主义者”的谑称。
雷锋为此还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次聊天的时候他跟我说:“看来还是我做的不够好,让战友们误解了。”
在我的印象里,雷锋好像从来没有抱怨过别人,他总是首先从自身找原因,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争先,从来不允许自己落后。
其实,雷锋对人总是特别好,他宁愿自己受苦受累。
参军第一年的秋天,按照惯例,我们部队去帮生产队收割庄稼。每个战士分几垄,活儿很累。连长信任雷锋,便常让他领队收割。
个别战士耍滑头,向雷锋申请去解手,跑到旁边的小沟里躲着,一呆就是半个小时。他们的任务完不成,雷锋便替他们干。
有时候我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就说:“你可真美得他们,让他们自己干!”
可雷锋不计较,冲我笑笑,还是替他们干活。
手记
日渐成熟的雷锋,才能够豁达地对乔安山说:“看来还是我做的不够好,让战友们误解了。”
雷锋的宽容,豁达,说明雷锋不是一个普通的、只知道自己努力奋斗的人,而是一个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比较有主见的一个人。
在入伍问题上受挫的时候,他没有心灰意冷,而是积极想办法,得到部队的支持。
事实上,雷锋不仅是战友口中的“马列主义者”,还是个实实在在的马列主义者。
“马列主义者”雷锋,在原雷锋所在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刘家乐的相关回忆文章中也能感受到。
1960年,刘家乐由吉林市驻军调到抚顺,任十团的副政委,他第一次见到雷锋,是在营房里。当时是午饭前的时间,大多数士兵都在营房里等待开饭.唯独雷锋端正地坐在床铺上看书。
指导员把雷锋介绍给刘副政委,雷锋站起来给刘副政委敬了个军礼,而后就拿起正在读的《毛泽东选集》,用手指着一段说:“首长,这段应当怎样领会?”
雷锋指的是毛主席著作中《实践论》的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的问题。
刘家乐反问雷锋是怎么领会的,雷锋回答:“一切理论都要经过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头理论”。
第一次见到团副政委,雷锋没有谈工作,汇报思想,而是直接请示对《实践论》的领会。
如果有人质疑,雷锋这么做是不是有意在政委面前表现?如果我们抛开这种质疑的前提是否真实不说,尚且遵守辩论的逻辑规则去回答的话,那么.对这个问题的简单回答是:“机会对有准备的人才是机会,对没有准备的人来说100次机会都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换成乔安山或其他某个士兵,不论他如何想表现,充其量也就是喊句豪言壮语什么的,而决不会与政委讨论一个毛泽东著作中的哲学问题。这是积淀,也是机会的意义所在。
说到前面的“脱口秀”也是同理,一个胸无点墨,只知道养家糊口的新兵,去那样的场合,“秀”得出来么?
照片上的另一个人
自叙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们被分到运输连当汽车兵,开始学习汽车驾驶理论。那批新兵大多跟我一样都是工人、农民出身,都没怎么读过书,更别说学习汽车驾驶理论了。
只有雷锋文化水平比较高,之前不仅开过拖拉机,还开过推土机,因此他学习起来就特别快,经常是拿着笔记本对着汽车看来看去,然后告诉我们他有了什么新发现,又记住了哪些部件,我们有了不懂的地方也喜欢去问他。
学完理论课后要进行实践,可是当时连里的汽车非常少,能给我们用来学习驾驶的车就更少了。因此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只能是背驾驶理论。
教员提示我们说,可以做个汽车驾驶室的模型。我们也都没怎么在意,做模型,我们怎么能做的出来呢?
没想到过了几天,雷锋和几个人还真的搞出来了一个汽车驾驶室模型,跟真的还真差不多。
有了模型,我们练习的机会就多了,每天晚饭后,我们都围着这个模型,挨个上去“体验”一把,雷锋还不断地在旁边告诉我们这点应该怎么做,那处跟实际有什么区别,到真车上以后要注意什么等等。后来我们能考试合格,这个模型台是立了不少功劳的。
他还经常向老汽车兵请教,询问遇到紧急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即使是在外出时坐公交车,他也喜欢站在司机后面看司机怎么操作,怎么应付路上出现的情况。
按说,我们汽车兵是没有被要求学习修理汽车技术的,可是教员也曾经跟我们说过:“一个好汽车司机,也应该是一个好的汽车修理工人,要善于听到汽车的声音,就知道汽车有无故障和故障出在哪里,要学会排除故障。”雷锋听了之后就把它牢记在心了,经常抽出时间学习修车。
因为他的优秀表现,到5月份,他就可以跟着老汽车兵出车了。
自从我和雷锋分到一个班,我们就同用一辆车。雷锋在鞍钢时开过推土机,又有文化,所以开起车来又有理论又有实践,技术很好。虽然我既没文化又没开过车,学起来很吃力,但跟着雷锋进步也很快。
至今我还保留着一张雷锋在驾驶室里教我学《毛选》的照片,这张照片许多报刊曾刊登过。只是当时人们都不知道坐在雷锋旁边的是我。
手记
在后来的日子里,雷锋一直作为一个汽车兵的形象出现,在雷锋的照片里,他与他的卡车合影数量是很可观的。许多人都以为,照片上的车就是最后出了事故的13号卡车。但据照片的拍摄者季增介绍,这辆车是一辆拉水车。
1960年底,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运输连刚刚从第一汽车制造厂接来一辆解放牌拉水车。副连长白福祖将新车开进了车场。摄影员季增请白福祖将汽车方向作了一个调转,使车头“解放”两个字处于高光的位置。雷锋则被摄影员季增安排,抬头远望,用他那只曾经被地主婆砍过三刀的手擦拭着车头的“解放”二字,体现出只有解放才有他的今天的意境。
1961年第三期《解放军画报》以“苦孩子,好战士”为题,发表了这张照片。后来,季增又与张峻同志一起重拍了一次,这次用的是彩色胶卷,作品发表在《中国摄影》杂志上。
“我也不能帮你一辈子”
自叙
人伍后没多久,部队就要求我们这些没有上过学的人补习文化,并成立了专门的学习班,请教员来给我们上课。雷锋因为文化水平较高,也担任了临时教员。
说实话,我当时根本不喜欢学习。虽然我小的时候上过学,但只上到三年级,就出去打工了。我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家里的父母也都没读过什么书。
一提学习我就头疼。
由于我经常请雷锋帮我写家信,他就经常借着帮我写信的机会来督促我学文化。
那时候他经常对我说:小乔啊,你一定要把文化学好,这样以后才能更好地工作,以后家里来信了,也不用找我帮你念信、帮你回信了。
我说:有大哥在,我就什么都放心。以后我就跟着你了,让你一直帮我读信,帮我写信。
雷锋说:我也不能帮你一辈子读信、写信呀。要是以后我们分开了怎么办呢?再说,以后你恋爱了,给人家姑娘写信,还要我来帮你读、帮你写?还是要自己学好文化才好呀。
没想到,还真让他说中了,日后,我真的面临了这种尴尬,在我谈恋爱的时候,果真是到处求人给我读信、回信,那种尴尬劲儿,让我时常回想起雷锋的话。
他看到我没有笔记本,就去给我买来了笔记本和笔,手把手地教我学写字、学算术。算术加减法我还可以应付一些简单的习题,可是一提起乘除法,麻烦就来了。另外拿惯了锄头和农具的手拿起笔来总是不听使唤,写的字歪歪扭扭的,自己也没有信心了。
当时我吸烟特别厉害,也没有钱去买烟,就把他给我买的笔记本撕下来,卷烟吸,没多久一本笔记本就被我撕完了。
那段时间,雷锋除了督促我学文化,就是劝我戒烟。他说:你就是没有毅力!你看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家保尔·柯察金就戒了。我说,他也是炼钢的呀?这句话把雷锋和我都逗笑了。
雷锋发现我把笔记本撕了卷烟抽之后,并没说什么,又去给我买来笔记本。
我实在不好意思了,就对他说,现在训练、工作这么忙,我没时间学习。
打那以后,他一说让我学习,我就立即出去找活干。
有一天,他拿来一个笔记本,给我念上面写的一段话: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
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
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之后他又给我讲了不少学习的重要性,说的我很不好意思,就答应他要下决心好好学习。
后来看到我的考试语文和算术都及格了,成绩还不错,雷锋比我还高兴。我现在肚子里有的那点墨水基本都是那个时候雷锋教我的。
“螺丝钉”精神代代传
刘思乐
我有一张英雄的照片,
时时刻刻珍藏在我的身边,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永远活在我的心间,
1962年春天,
沈阳军区授予我称号
——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在不生锈前把“字”添,
一字千金忙请教,
永不生锈怎样干,
雷锋说:
——思想红,还要技术精,
能说能干做贡献,
螺丝钉与科技融一体,
螺丝钉闪光更鲜艳,
从此啊:我踏着雷锋的脚印,
处处以雷锋为典范,
清晨我与雷锋一起打扫卫生,
厨房里洗刷盆碗,
夜晚同坐在灯下学马列,
用“钉子”精神刻苦钻,
像雷锋那样听党话,
把握好革命方向盘,
斗争中想起雷锋心明亮,
困难时对比雷锋斗志坚,
改革开放换新貌,
四化征途雷锋给我把劲添,
出类拔萃练精兵,
岗位成才做贡献。
永不生锈螺丝钉,
“螺丝钉”精神代代传。
这是原沈阳军区炮兵5040部队炊事班长刘思乐写就的一首怀念雷锋的小诗,刘思乐曾被沈阳军区授予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建议其改为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一字之恩,让刘思乐终生难忘。
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