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是最好的生活
3846000000008

第8章 禅的传承(2)

§§§11、自性本自清净

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房,见慧能负着石碓奋力舂米,心想: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该这样啊!并试探地问道:“米舂熟了吗?”

慧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一语双关,筛、师同音)。”

于是,五祖用拐杖在碓上敲了三下转身离去。

慧能会意,半夜三更时偷偷来到五祖住处。五祖当下就为慧能讲解《金刚经》,慧能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学就能领会。

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慧能如同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原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他一连说了五个“何期”,以表达自己悟道时的惊喜和见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五祖知道慧能已经彻悟,就把一脉单传的衣钵正式传付于慧能,令他为第六代祖,嘱其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一切都是唯人作茧自缚啊!妄念是张无形的网,正是由于自我的执著,正是由于私心杂念,我们把自己捆绑得牢牢实实,越陷越深,无法挣破自己织成的欲望之网。

禅语人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原来捆绑我们一生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私念妄想!

§§§12、悟时自度

慧能三更受法后,五祖吩咐慧能:“你必须快快离开,否则怕有人会伤害于你,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僧人为争夺衣钵而惹出是非。”

说完,五祖弘忍亲自送慧能到江边,让慧能上船后,自己亲自把橹。

慧能说:“请师父上坐,还是弟子来摇。”

五祖一语双关说:“合是吾渡汝(还是我来渡你)。”

慧能答:“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五祖把慧能连夜送到九江驿。临行前,五祖又嘱咐慧能:“以后佛法将通过你而大兴。你离开黄梅后三年,我将入寂。你赶快往南方走,好自为之。不要急于出来弘法,这当中你会有劫难。”

慧能禅师再一次顶礼五祖,然后发足南行,不到两个月就到了大庾岭。

要开车去旅游,你需要一张地图;或者说,你想穿越一个沙漠,你不得不需要找一个向导。否则,你会迷路、会走弯路、会走冤枉路,甚至根本就无法到达。

内心的旅程需要一个真正的向导,一个真正的师父——心灵的导师。你可以分享他们的智慧,分享他们的光辉,分享他们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禅语人生

禅是内心的旅程,事实上,内心的旅程就像穿越荒芜的沙漠,没有既定的地图,也没有醒目的路标,那是一个艰巨的探险,酷热、饥渴、孤独……或许会有一个向导,但他可能并不专业,没有超越的经验,你会被误导,不断地绕来绕去,你随时都可能会迷失……

§§§13、不思善,不思恶

五祖送走慧能后,连续好几天没有上堂说法。众人都很疑惑,于是纷纷前去询问。

五祖告诉他们说:“祖师的衣钵和法脉已经传到南方去了!”

众人大惊,问道:“谁得到了衣钵?”五祖回答说:“能者得之。”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名不见经传的慧能已得法衣潜逃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寺院,霎时,嫉妒、愤愤不平、仇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笼罩了平日宁静的寺院。

一群愤怒的和尚获悉,相约追逐已经逃离的慧能。在慧能到达大庾岭的山道时,有一叫惠明的和尚率先赶到,慧能把袈裟掷放在附近的石头上,对惠明和尚说:“这件法衣,只是代表着我们内心的信仰,不是武力所可争夺的,如果你想要,就自拿去吧。”

惠明伸手去取,但这轻薄的法衣却重如泰山,怎么也拿不动,惠明因心生敬畏而全身战栗,便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请和尚为我开示。”

慧能便说:“你既然是为法来,就请你摒除一切外缘,断绝一切思想,不生一念,我为你说法。”

惠明肃穆,端然恭立。静默良久,慧能说道:“不思善,不思恶,此时此地,那个就是你的本来面目,甚至在你出生前就有的原始无为的本心。”惠明听完大悟。

不思善,不思恶,不起分别心,本性自然开显,经这样一提醒,惠明立即了悟一切事物的根本,内心舒爽沁凉,如同酷暑干渴而啜饮清泉。由于强烈的感动,他涕泪并流,恭敬地走近六祖,行礼说道:“除了这深远的话中所含的意义之外,还有其他奥秘的东西吗?”

六祖回答说:“一切现成,如果你反观内在,你会认出你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是有世界之前即已有的,奥秘在你心中。”

惠明真诚说道:“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是我的良师啊!”说完礼谢而去。

此后,慧能急急逃到韶关曹溪,仍有不少人前往南方追杀慧能禅师,想要夺取衣钵。为了避免不测,慧能禅师一度避难于猎人队中,在猎人队度过了长达6年的隐居生活。

“掬水月在手,弄花满衣香。”只要我们用慧心去感觉用慧眼去看,我们就能够在一草一木一滴水一粒土中,感受到佛性存在的庄严,感受到佛性的美。这样的体验,绝对不是用分别思量所能得到的,而是自在的,原本就存在的。

禅语人生

庭前花开花落,天空云卷云舒。宇宙万物并没有隐藏任何的秘密。“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也就是说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真如佛性,都是本心本性的显示。

§§§14、仁者心动

16年后,禅宗这场争夺衣钵、法统的风波渐渐平息下去,慧能确信自己安全后,因缘已经成熟,不会再有生命危险了,才敢出来投到南海(今广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师门下听法。

一天,印宗法师正在讲解佛经,突然,刮起大风,寺院的旗杆上旗幡在风中摇曳。印宗问众人:“你们看,那头挂着的旗幡,被风吹着,是动还是不动?”众人意见不一,议论纷纷。

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

另一和尚说:“是幡在动。”

各自争执不休。

慧能忽然从座上站起来,高声说道:“法师,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是你们各自的心在动。仁者,是一种尊称)。”

印宗法师一听,便知来者不同凡响,说:“行者定非常人,久闻五祖衣法南来,难道是行者吗?”

于是,慧能取衣钵出示大众,并解释道:“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为禅。”

印宗法师自知佛学修养不如慧能,转而向慧能请教,并领着众徒来到慧能住处,亲自为慧能剃度受戒,又拜在慧能门下,做了慧能的弟子。从此之后,慧能名声大振,公开收徒传教,开始了他辉煌的弘法生涯,大力传播他自己开创的佛教新学说。

自此,中国的禅宗分为南北两宗,时时勤拂拭,神秀的北宗禅提倡“住心看净”,是看净观心的渐修法门,是通过坐禅渐修来达到心性清净;本来无一物,是慧能的南宗,认为禅是单刀直入直指本心的顿悟法门。

禅宗思想和它的宗派的形成,是有着历史过程的。从初祖菩提达摩大师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到六祖惠能大师为止,衣钵相传,心心相印。正是达摩大师所说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就是从印度一直到中国的禅宗法系的发展史,也是我们中国禅宗的根本源流。自从六祖惠能大师以后,为了要平息争端,只传佛法心印,不传衣钵。

慧能倡导顿修顿悟、明心见性的禅法,在中国佛教史上掀起了一场不假他求,但明自心的革新。慧能所说的“一悟即至佛地”,是顿时豁然开悟,是顿悟。他虽主张顿悟,但他又表示,佛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只是人领悟佛法的素质有利钝之别。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迷自渐劝,悟人顿修”,是说没有领悟自心本有佛性的人,应当循序渐进,而一旦体悟自性,便可顿修成佛。从慧能开始,“禅”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以往的禅定修行转化成一种在人心深处、贯穿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对于生命的真实性体悟。

研究慧能佛教思想的资料主要是《坛经》一书,它是慧能弟子或再传弟子等所记载的慧能的言行录。中国僧人的说教被称为“经”,这在历史上是头一次,至今也独此一家。在禅宗史上,实际上直到弘忍一代,还只有禅学,尚无禅宗。真正的禅宗是由慧能创立的,所以也有人把慧能确定为中国禅宗初祖。而在中国思想史上,慧能也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平民出身的文化伟人。而作为禅宗教主的慧能,也就格外受到文人学士们的推崇和敬仰。大文学家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先后为慧能撰写了碑铭;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朝廷还特地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慧能七十六岁时在曹溪山坐化,禅宗在他手中继承发展,并由他的五位弟子:南岳怀让、青原行思、永嘉玄宽、南阳慧忠、荷泽神会发扬光大。

禅语人生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一般人“心随境转”,很容易受到所处周边环境的影响。所处的环境改变,心态也随之而变,由此影响个人的情绪。这是慧能法师所讲的“心动”的本意。自性本无动摇,以不变应万变,以平常心看待世间的悲欢离合、成败得失;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5、禅宗基业长青

一、南岳怀让

南岳怀让(677-744),他是陕西金州人,俗姓杜。十五岁出家时先学律宗,曾潜心于律藏,后来不满所学,便到嵩山去拜慧安为师。慧安传授他许多基本的佛理,并介绍他去韶州曹溪去参谒六祖慧能大师。当他到了曹溪,慧能便问:“你是从哪里来的?”

怀让回答:“从嵩山来。”

慧能又问:“来的是什么东西?怎么来的?”

怀让回答:“说他是东西,就不对了。”

怀让随侍六祖慧能八年后,一天他对六祖慧能说道:“我已经明白初来时,大师接引我的话。”

慧能问道:“那你是怎么领会的?”

怀让答道:“执著于一物就不可能了悟。”

慧能再问:“是否还需加以修证呢?”

怀让回答:“不可以修证,可以说绝不会被污染。”

慧能赞许道:“就是这个不会被污染的,乃是我们的本心本性,是佛祖要我们留心维护的。佛性是不会被污染的,这就是正确的见解。”

怀让便在慧能门下,跟随问学了十五年。在这段时期,他探微寻幽,极有心得。后来便到了南岳,大大地弘扬禅学。他的弟子中最有名的就是马祖道一。

禅师的话语总是含沙射影,有所指向的,慧能问怀让禅师“你是从哪里来的?”,并非真的询问他的来处,而是直指本心,问他生命的根源,要他了悟本体心性。怀让虽对答如流,但由于他内心仍有执著,不契禅机,对佛法的理解只是流于形式的口头禅。八年后才豁然开悟,消除了迷执,懂得了“执著于一物就不可能了悟”的道理。

“说他是东西,就不对了。”宇宙的一切存在形式——物质现象的本质是无形的。就好比电视会有声音、图像;手机能远距离通话;空调能调节温度湿度。此外,录像机、电话机、打印机、微波炉、计算机……它们的共同根源都是电能,它们的一切功能都是电现象。尽管电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没有了电能,它们只是一堆废物。同理,星移斗转、电闪雷鸣、潮起潮落、春华秋实、生、老、病、死……所有物质现象的本质是“空无”,“执著于一物就不可能了悟”,“空无”是生命的本相。

“就是这个不会被污染的,是我们的本心本性。”这本心本性就是我们的佛性,它是永生不灭的。

禅语人生

宇宙万物的自性是完美的,宇宙以最完美的圆的形式存在。一切都是圆,在自然状态下,宇宙万物、芸芸众生皆具如来佛性,佛性即圆性。“不可以修证,可以说绝不会污染。”只要无为,只是宁静,自然而然,那么一切存在、一切生命原本就是完美无缺的圆。佛是无欲的人,一个内心的圆满状态,自然的人。

二、青原行思

青原行思(?-704),他是江西吉州人,俗姓刘。身世不明,只知道他从小出家,赋性沉默。同修们每次群居论道,行思禅师总是默然自照,自醒自觉。

当他第一次见慧能时,慧能便问说:“你最近做了些什么工夫?”

行思回答:“我连圣谛也没有修过。”

慧能又问:“那么你的修行究竟达到哪一个层次呢?”

行思回答:“我连圣谛也不修,还有什么层次可言。

慧能赞赏道:“不起分别心,我们才不至于落入相对的层次中。

“我连圣谛也没有修过。”完全无为,心无一法,慧能被他的见地所深深地感动,是慧能弟子中最有成就的一个。

后来行思被派到吉州青原山去大宏禅法,发扬了慧能的道统。据记载行思只有一位杰出的弟子,就是石头希迁。虽然只有这么一位,但已经够了,正如他自己说:“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如果说悟道的层次有高低之分,那只是相对而言的,不是最高境界。

好坏、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的,你有多富有,不仅是要看你有多少财富,还要看别人有多少财富。是自卑想要自信,是贫穷想要富有。

没有“富有”的概念,“贫穷”就消失了。有了腐败,才讲廉洁;有了假恶丑,才谈真善美。

大自然是没有分别意识的,高低、好坏、美丑、善恶,都是你自心的分别万物自性完美,众生平等,不起分别心。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只是人的头脑会去比较,头脑是矛盾的。但这世界并不矛盾,看似对立的事物实际上是互补的、一体的。

宇宙万物都是整体的、和谐的、完美的,这体现了事物的两极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关系。

禅语人生

不起分别心,这个世界是中性的。宇宙无心,没有是非利弊、善恶美丑的观念。所有的分别观念都来自人的头脑,无心是宇宙之心,整个的和谐,没有内部的矛盾冲突,安详宁静,深刻的一体。

三、永嘉玄觉

永嘉玄觉(665-713),他是浙江永嘉人,俗姓戴,以证道歌闻名。初学天台宗,曾潜心于禅观,并在这方面已小有成就。后来由于几位朋友的激励,便到慧能处印证所学。初见慧能时,他举着手中的锡杖,绕着慧能走了三圈,然后站立在慧能面前,直立在那儿一动也不动。慧能考问他说:“一个和尚要有小乘的三千种威仪,和大乘的八万种戒行,请问你是从哪儿来的,居然如此傲慢无礼。”

玄觉并不理会慧能的问话,却说:“人的生死只在呼吸之间,万物瞬息万变,稍纵即逝,我顾不了这么多。”

慧能又说:“既然你担心生死无常,那么你为什么不证取不生不灭的大道,去断除无常迅速的烦恼呢!”

玄觉回答:“真正能体认,大道本是无生无灭的;真正能了断,万物也本是无迟速可言的。”

大道无形,真空妙有,把握宇宙生命不生不灭的永恒相。玄觉的见解赢得慧能的赞同。由于彼此心机契合,于是玄觉便向慧能行礼,然后就要告辞离去,慧能便说:“为什么这样匆忙回去呢?”

玄觉回答:“我根本就未曾动过,哪里谈得上匆忙!”

慧能又问:“谁知道你未曾动过?”

玄觉回答:“这是你自己产生的分别心念啊!”

慧能便说:“你已完全懂得无生的意思了。”

玄觉又反驳说:“既然是无生,那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慧能又问:“如果无生没有意思,叫人如何能分别它呢?”

玄觉回答说:“分别观念本身就是虚妄的。”

慧能不禁连声赞叹地说:“善哉!善哉!请留住一宿。”

当时的人例称玄觉为“一宿觉”。

“我根本就未曾动过,哪里谈得上匆忙!”禅者随顺自然,内心空灵,自性不动。

“这是你自己产生的心念啊?”境由心生,境随心灭,生生灭灭本是虚妄,万象因心而生,因心而灭,诸法无我,谁在动。

四、南阳慧忠

南阳慧忠(677-775),虽然我们找不到慧忠何时在慧能门下求道及开悟的记载,但大家都公认他是慧能的五大弟子之一。

据说,他在慧能处印证了悟后,便到南阳的白崖山上度过了四十余年,从未离山一步。直到公元761年,他才被唐肃宗邀到京城,尊为国师。

在某次法会上,唐肃宗问了慧忠大师很多问题,而他却根本就不理会,且对唐肃宗视而不见,唐肃宗非常生气,说:“我是大唐的天子,你居然敢对我不屑一顾?”

慧忠便问说:“君王可曾知道虚空?”

唐肃宗回答:“知道。”

于是慧忠便说:“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这一问,问得唐肃宗无话可说。在禅师眼里,不论是大权在握的皇帝,还是普通的平民;不论是腰缠万贯的富豪,还是一无所有的乞丐,他们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要未断无明烦恼,都只是凡夫俗子。权力、金钱、名望与佛性无关,与开悟的道无关,与真实的生命无关。

慧忠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这可以从他对待耽源的事情上看出。有一天,慧忠的一位道友,丹霞禅师来拜访他。这时正好慧忠在小睡,丹霞便问耽源说:“国师是否在?”

耽源只是学了一点儿禅理的皮毛,便卖弄地说:“是在又不在的,只是不会客。”

丹霞便故意惊叹着说:“啊,你答得太深奥了。”

耽源更自鸣得意,说:“即使你有佛眼,也看不到他。”

丹霞不无讽刺地说:“真是龙生龙,凤生凤!”

后来慧忠醒了,耽源便把丹霞来访的经过告诉他。哪料慧忠听后,便打了耽源二十棒,并把他逐出庙门。当丹霞听到慧忠的做法后,深为佩服说:“真不愧为南阳国师啊!”

有了这次痛苦的经验教训,耽源变得虚心务实,后来成为慧忠的继承者。

点化开悟,启迪心智,禅宗的对话总是充满玄机和智慧的,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禅是意在言之外,并不是耍弄嘴皮或玩弄文字游戏。

五、荷泽神会

荷泽神会(670-758),虽然神会在禅宗的思想传承上并不重要,但在维护慧能的法统,以及使禅宗通俗化、平民化这点上,却是后无来者的。因为他的充沛精力和艰苦奋斗,才使得提倡顿悟的南禅,压倒了渐修的北禅。慧能生前,传法不出岭南,其所创禅宗南宗的基础主要是在南方。后来慧能弟子神会北上洛阳,从此禅宗南宗的影响遍及全国。我们在这里介绍有关他和慧能的一些有趣故事。

神会是湖北襄阳人,俗姓高。在他十三岁那年便去参拜慧能。慧能问:“你千里跋涉而来,是否带着你最根本的东西,如果带来了,那么你应该知道它的主体是什么?你说说看。”

神会回答说:“这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无住,它的主体离不了开眼即看。”

慧能不禁赞叹说:“你这小和尚,词锋倒也犀利。”

接着神会反问说:“师父坐禅时,是见或是不见。”

慧能便拿棒杖敲了神会三下说:“我打你,是痛或是不痛。”

神会回答说:“又痛,又不痛。”

慧能便说:“我是见,也是不见。”

神会又反问:“怎么是又见,又不见呢?”

慧能便说:“我见,是因为常见自己的过错;我不见,是因为我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所以是见,又是不见。至于你说是痛,又是不痛作何解?”

神会回答说:“如果是不痛的话,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的没有知觉;如果是痛的话,那么你便像俗人一样会有怨愤之心。”

慧能便说:“神会,我要告诉你,见和不见是两边的执著,痛与不痛是生灭的现象,你自迷不见自心,居然敢作弄人!何不自修自证,却问我见否。”

神会仍有分别心,却在玩弄智巧、在狡辩,不能自知自见,一经慧能反诘,神会大为惭愧,立刻向慧能行礼,悔谢,以后便成了慧能最虔诚的信徒。

禅,不是知识,是悟性;禅,不是巧辩,是灵慧。

俗人常见别人的过失与错误,独不见自己,才会有不满愤慨,才会有是非恩怨,才会有矛盾冲突——不和谐之心(我执)。

当我们看一朵鲜花时,头脑总会用过去的经验对它进行判断,说:这是一朵玫瑰花,它是红色的、大的、美丽的……这样你的头脑就把它语言化、概念化、抽象化、虚幻化,远离了它的真实存在。

所以当你称一朵鲜花为“玫瑰”时,它已经是“死的”。开眼即看,不起分别心,不带任何偏见,只是看,禅者的眼神是天真的、深邃的。无所住,没有任何概念或判断进入头脑,禅者的内心是空灵的、敞开的。

不需要任何语言和理性的思辨,让存在穿透事实,真相自然流露,这样你和花儿才会有一个真实的拥抱,与它同在,一起分享。

花儿从不认同人为的命名:玫瑰、茉莉、杜鹃……它只是存在,享受当下。婴儿的眼睛永远是纯真,因为心纯净,所以一切都纯净。无住,开眼即看,我相信婴儿的眼睛,不相信说谎的心。

这世界是客观的,头脑是主观的,头脑的世界是虚拟的。头脑在加工、在上色;头脑不断地在投射、在解释;头脑总是在自圆其说。远处草丛中隐约有一物体,兔子以为是根萝卜;小狗以为是块肉骨头;猴子以为是根香蕉;儿童以为是个玩具;成人则以为是一个钱包。这世界是真实的,头脑是个幻象。头脑的世界是一个影子的世界。

有一天,在一个颇为正式的法会上,慧能向大家说:“我这里有一个东西,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你们是否认识呢?”

神会站出来说:“它是诸佛的本源,是神会的佛性。”

慧能批评说:“我已很清楚地告诉你它是无名无字的,你偏要叫它为本源和佛性。将来你即使有点成就,也只是咬文嚼字的知解徒罢了。”

神会幡然醒悟。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

在公元713年,当慧能宣布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当时在场的,除了法海等人外,在五大弟子中,只有神会一人。他们听到慧能将要逝世,都放声大哭,只有神会默然不语,无动于衷,师父的死活似乎和他毫无关系。

慧能说:“只有神会一人超越了善恶的观念,达到了毁誉不动、哀乐不生的境界。你们这些人在山上数年,究竟求的是什么道?你们今天哭泣究竟是为了谁?我很清楚自己从哪里来,究竟要往哪里去。如果我对自己的死一无所知,我又如何能预先告诉你们。你们之所以哭泣,是因为不知我死后往那里去,如果知道了,便不会哭泣。体为心用,你们要知道,法性是不会生灭去来的。”

一只毛毛虫化蛹成蝶,毛毛虫死了吗?液态的水可以变成固态的冰,也可以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水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他们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

禅语人生

在禅者看来,死亡最自然,万物有生有灭,但自性不动。换句话说,像一滴水蒸发为无形、升华入虚空,你变成那无限的、浩瀚的。所以面对死亡时,能够这么镇定、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