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年轻人必知的160条说话技巧
3846400000009

第9章 让别人微笑着接受批评(提升篇)

粗暴的责备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利用委婉的批评来使他人改掉毛病,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道理谁都明白,但是“刺耳”的忠言往往让人难以承受。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会把“良药”裹上糖衣,抛给对方,使对方有一种“忠言不逆耳”的惬意。

欲抑先扬作批评

生活中离不开批评,工作上少不了批评。批评宛如一剂清醒针,使狂热平静,让昏聩清醒,可以驱散迷茫之雾。

然而,面对批评,可不是人人都能坦然接受。虽然本应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但这支清醒剂扎下来,刺痛少不了,没几个人喜欢疼痛,所以也没几个人喜欢被批评。

即便是不喜欢,可批评还是要继续的,我们所能做的是用最恰当的方式把批评说好,“欲抑先扬”就是一个恰当的方式。顾名思义,它的意思是要批评一个人并让他接受,就要先表扬一通,肯定他的成绩和优点,然后再将其做得不好的地方指出来。

这个方法,人人皆可操作。也就是说,你这支清醒剂扎下去之前,要先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麻痹一下他的神经。疼痛虽依然存在,但疼痛感不再那么强烈,也不会那么令人生厌了。

实行这一方法,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表扬过度。要记住表扬的目的是为批评作铺垫的,表扬过了头,批评的目的自然难以达到,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另一个是表扬不够,急于批评。这会让人感觉你的表扬语不真、心不诚,人家自然难以接受。犹如手术前,麻药药性未发、效果不显,你就挥舞手术刀,病人能接受吗?

角度换回来,看待对自己的批评,我们不管其对错,若能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心态泰然处之,那我们的生活会平静不少。

有人曾经说过:“假如你尊重一个人,这个人是容易被诱导的,尤其是当你显示出你尊重他是因为他有某种能力时。”所以批评之前,不妨让自己的口气缓和,并带着尊重的口吻。

有一天早晨,苏格兰都柏林的一位牙医马丁·贵兹与夫去上班,当他的病人指出他用的漱口杯、托盘不干净时,他真的震惊极了。不错,他用的是纸杯,而不是托盘,生锈的设备显然表示他的职业水准是不够的。

当这位病人走了之后,贵兹与夫医生关了私人诊所,写了一封信给布利基特——一位女佣,让她一个礼拜来打扫两次。他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布利基特:

最近很少看到你,我想我该抽点时间,为你做的清洁工作致意。顺便一提的是,一周两小时,时间并不算少。假如你愿意,请随时来工作半个小时,做些你认为应该经常做的事,像清理漱口杯、托盘等。当然,我也会为这额外的服务付钱的。

第二天,当他走进办公室时,他的桌子和椅子擦得几乎跟镜子一样亮,他几乎从上面滑了下去。当他走进诊疗室时,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干净,光亮的铬制杯托放在储存器里。他给了女佣一个美誉,以促使她去努力,就是这一个小小的赞美,让她表现出了最卖力的一面。她用了多少额外的时间呢?对了,一点都没有。

卡耐基认为:你若要从某方面改变一个人,就把他看成他已经有了这种杰出的特质。莎士比亚曾说:“假如你没有一种德行,就假装你有吧!”更好的是,公开地假设或宣称他们已有了你所希望他们有的那种德行,给他们一个好的名声来作为努力的方向,他们就会痛改前非,努力向上,而不愿看到你的希望破灭。

意味深长巧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批评这种手段,但有些人批评起人来简直让人无地自容,下不了台阶。其实,这种批评方式不但无法达到让他人改正错误的目的,而且有碍于人际关系,严重时甚至会毁掉一个人。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使用这种“残酷”的手段呢?

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能没有批评,但要学会巧妙地批评,让他人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理解你善意批评的意图,因而对你心存感激。进行批评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暗示,用意味深长的口吻说出来。

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比直接说出口来得温和,且不会引起别人的强烈反感。那些对直接批评会非常愤怒的人,间接地让他们去面对自己的错误,会有非常神奇的效果。

有一次,几个属鼠的男同学在期中考试中考了满分,挺得意,有点飘飘然。他们的班主任发现了,就对他们说:“怎么,得意了?你们知道得意意味着什么吗?请注意今天下午的班会。”那几个男学生猜想:糟了!在下午的班会上,等待他们的准是狂风暴雨!可奇怪的是,在班会上,班主任的批评妙趣横生,他说:“树林子要是大了,就什么鸟儿都有,自然,天下大了,就什么老鼠都有。我就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只小老鼠外出旅游,恰好两个孩子在下兽棋,小老鼠就悄悄地看。它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尽管兽棋中的老鼠可以被猫吃掉,被狼吃掉,被老虎吃掉,却可以战胜大象。于是它立刻认定,自己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这么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来了,从此瞧不起猫,看不起狗,甚至拿狼开心。有一天,它还大摇大摆地爬到老虎的背上,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懒得动,就抖了抖身子。小老鼠于是更加得意,还趁着天黑钻进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觉得鼻子痒痒,就打了个喷嚏,小老鼠立刻像炮弹似的飞了出去。就这么飞呀飞呀,好半天,才‘扑通’一声掉在臭水坑里!好,现在就请大家注意一下,‘臭’字的写法,怎么写的呢?‘自’‘大’再加一点就是‘臭’。有趣的是,今年正好是鼠年,咱们班有不少属鼠的同学,那么,这些‘小老鼠’们会不会也掉到臭水坑里呢?我想不会,但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永不骄傲!”说到这儿,这位班主任还特意看了看那几个男同学。那几个男同学当然明白,老师的批评全包含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了!他们挺感激,很快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班主任的说话方式是值得推崇的,没有急躁和严厉的口吻,也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批评,而是通过讲一个故事,把现实和故事结合起来,既让人明白又不伤及尊严,难怪会得到同学的拥护。

暗示式批评就是不正面提出批评,而把批评的意思暗含在谈话之中,让被批评者自己去理解、接受。你顾及了对方的面子,对方心里就会有所感激,并把你当成值得交往的人。即便你是管理层,也会让别人都亲近你、喜欢你。

挑选时机再批评

场合是否定和批评他人时需多加注意的事项。会说话的批评者总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看什么情况行什么令,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从而创造出一个否定和批评他人的良好时机。愚蠢的批评者则往往不分场合、不看火候、随便行使权力、大耍威风,结果,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起来。通常的批评宜在小范围里进行,这样会创造亲近融洽的语言环境。实在有必要在公众场合批评时,措辞也要审慎,不宜大兴问罪之师。

事实上,作为领导不给下属留面子,不看场合说话,对其自身也是一种损害,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你对下属自尊的伤害,别人也是看在眼里的,他们不会太在意那个人到底犯了什么错,反而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不识大体上。

一次商务宴会上,罗伯特遇到了这样一个场景:

那是一家公司的圣诞晚会,但事实上受到邀请的人都是与公司有生意往来的合作伙伴,所以这个晚会相当于一个非正式的商务宴会。公司的一个高级职员穿了一件不够得体的晚礼服,与罗伯特谈话的公关部经理看到后马上中断了和他的对话,走到那个职员面前。

“你怎么穿这样的衣服来了?”经理的声音不大,但还是有人能听到。“对不起……之前准备好的衣服不小心弄坏了,所以就……”

“那也不能穿这样的衣服来啊?”经理嫌弃地看着职员身上的衣服,“简直是丢公司的脸。”

面对咄咄逼人的经理,职员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不要再解释了,马上去给我换一件,要么就离开这里,不要再在这里丢人了。”

被说得无地自容的职员只好狼狈地离开了会场。目睹了这一切的罗伯特觉得这个经理做得太过分了,他想这个经理应该不会在现在的位置上待很久了。果然,几个月后,这个经理被公司调到了外地的分公司,理由是无法和下属很好地相处。

批评时要考虑场合是否适合,这不仅仅是指不要在人多的场合中批评说教,还包括在其他的一些情况下,你也应该多加注意,以免让人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说两位下属心存芥蒂、情绪对立,就不能当着这个人的面批评那个人,否则很容易使一方认为你是在支持他,另一方则认为你是在协助对方压制自己,从而使矛盾更加激化,使情绪更加对立。

当一个人的错误涉及其他人时,不应当着被涉及者的面批评,否则往往会使被涉及的其他人认为你是在杀一儆百,从而对你产生误解。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而不是进行负面的攻击。大量事实说明,恰当地选择批评的场合,对于优化批评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批评的目的和内容都正确,但选择的场合不当,也会导致批评的失败。所以在批评别人时要分清场合,这样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

怀着同情去批评

与人共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别人出错需要你提出批评指示的时候。这时,你若只是一味地严厉批评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仅达不到目的,弄不好还会产生副作用。

有一个爱好摄影的人,拿了一叠自己的摄影作品去拜访一位摄影家,请对方批评指正。摄影家把他的作品看了一遍,很热心地告诉他哪一张曝光时间长了一些,哪一张光圈小了一些,哪一张取景需要变换角度……当这位摄影家指正的时候,来请教的人总是找出一番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不是说当时天气不佳,就是说取景时找不到合适的立足之地等,如此,口罗唆了半天。

当那个摄影爱好者走了以后,摄影家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说:“我真傻,何必说那么多的话呢?”

人们做错了事,或做了件吃亏的事,除非他自己主动告诉你时,才会坦白地承认错误,如果你丝毫没有同情犯错者的感情而指出他的错误,他一定会找出种种理由加以辩解。你可以在周围的朋友或家人中观察,无论是小疏忽还是大错误,没有几个人能在别人指出后立即坦率地、不为自己辩解地承认错误。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闯了祸,心里必然是不安与难受的。所以,批评他人时,一定要讲究方法,揣着同情心去批评他。

揣着同情心去批评别人,你不但不会犯吹毛求疵的毛病,而且对别人犯错误的原因也会加以分析、给予谅解。你要时时想着自己和他是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对立的,说话时先要对别人所犯的错误表示理解和同情,使对方减少不安,然后再用温和的态度指出他的错误。说话要委婉和蔼,不要用过分刺激的或使人听了不舒服的字眼。“你真糊涂,这件事完全搞错了!”用这种语气说话是没人可以忍受的。无论父亲对儿子,还是主管对下属,后者或许慑于前者的威势不敢吭声,但心里肯定是不服气的。

指正的话越少越好,能用一两句使对方明白就行了,然后把话题转到其他方面,而不要唠叨不休,使对方陷于窘境,产生反感。对方做一件事情,其中有错误的地方应该指出,做得正确的地方应该加以赞扬,这样对方就会因为你赏罚分明而心悦诚服。

对于那些无法挽回的错误,你应当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给予恳切的指正,而不要严厉地责问。纠正对方的做法时,最好用请教式的口吻,不要用命令的语气,比如说“你不应该用红笔写”,就不如说“你觉得是否用蓝笔写更好一些呢”好。

另外,批评指正也可采用声东击西的说法。

有一个小学生算术成绩很差,学期考试结束后,学校把成绩单寄给了家长。家长一看,算术才37分。母亲在旁边发愁,父亲却若无其事地说:“算术分数那么低,大概学校填写错了吧。”

从此以后,这个小学生的算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每次考试都能得到高分,其原因就是父亲所说的那句话。因为他把这孩子的自尊心维护了,同时还加上一句警告:“学校不会连错两次吧?”这样,促使孩子在下一个学期中奋发努力,终于得到了高分。

忌旧事重提常批评

驾驶员因违反交通规则而受罚时,有的会乖乖顺从,有的却想尽办法推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呢?这当然和警察对驾驶员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警察看到驾照违例记载栏的记录,会直接影响警察的执法态度。

驾照中有违例记载的驾驶员,都不希望别人看到。而警察因为要执行公务,有责任查看。但看过违例内容后,应避免再追问,只处理当天的案件即可,这样的话,驾驶员大都会听从处理。如果警察表现出不屑的样子,并盘问不休,驾驶员就会很反感。

就心理学的观点来说,驾驶员的反应纯属人之常情。弗洛伊德曾说:“人具有抹杀不愉快记忆的潜在欲求。”这意味着任何人都难以接受别人用过去来评价现在的自己。尤其是过去犯错已获得应有的惩罚,现在再揭老底,无疑是被强迫接受多余的惩罚,所以明显表示出抵制情绪也是不足为怪的。

同样,批评人时必须认清这种心理。就算不得不提及以往的错误,也要有意避开,以便能制造容易接受批评的心理状态。

许多人总是对于以前曾犯过错误、受过处分甚至惩罚的人,抱有很深的成见。这样,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就会把眼前的事和以前的事扯到一起,翻旧账。而这往往就触动了对方最敏感的、最不愿意让他人触及的神经,从而使对方产生极大反感。

一名车间工人因为工作失误,受到一个通报批评的处分。后来,他和一名同事吵了一架,于是车间主任找他谈话,对他进行批评,可只进行了几句就谈崩了。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车间主任:“你对同事大打出手,可真够威风的啊。”

工人:“我……”

车间主任(打断工人):“你怎么样?上次那个通报你忘了吧?我可是没忘啊……”

工人:“那你就给我再来一个通报吧!一个我抱着,两个我背着!”

车间主任:“你……”

这里,车间主任就采用了错误的批评方式,结果使自己下不来台。

批评最忌翻旧账,将对方过去的问题一股脑儿地抖出来以显示自己的理直气壮。殊不知,这种连珠炮式的指责只会加大对方的对抗情绪,使所遇到的问题更难解决。

批评应针对当前发生的问题,帮助对方提高认识,改正错误。有些管理者为了说服对方认识问题,总是把对方以往所犯错误如流水账一样,一一数落。这样的批评效果极差。它会使下属产生逆反心理,直觉告诉他领导一直在做收集他全部缺点的工作,这一次是在和他算总账,因而会直接产生对立情绪,不会作出任何配合的。

说批评话要注意分寸。有必要指责其态度时,只要针对他的恶劣态度加以批评即可。每次只针对一件事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一味翻陈年老账,揭人伤疤,既不会起到好的教育效果,还可能使对方更加反感,而一再故意犯错。试问,谁会喜欢一个旧事重提、没事就揭自己老底的人呢?

人多不要乱批评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一个人被批评了都不希望被别人知道。在工作中,上级经常会给下级提意见或进行批评教育,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声张,要给他尊严的安全感,让他知道“改过就好,这事我不会向别人说”。

有的领导者很不注意这一点,刚批评完下级就把这事告诉了别人;或者事隔不久批评另一个人时,又随便以这个人作为例子,无意间将批评之事散布出去,弄得人人皆知,增加了当事人的思想压力和反感情绪。

人人都有自尊,都有保护自尊的心理倾向。领导批评下级时要爱护下级,尽量将其心理振荡控制在最低限度,绝不能无意中增加新的干扰因素,影响下级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实际上,口舌不严是领导不负责任的一种现象,也在受批评之列。

任何一个谈话高手都知道,批评的话最好不超过三四句。会做工作的人,在对别人进行批评教育时,总是三言两语见好就收,不忘给对方留一定的余地。而有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总是不肯善罢甘休,非把对方批得“体无完肤”不可,结果是过犹不及,把事情推到了反面。

一天下午,查理·布夏经过他的一家钢铁厂,撞见几个雇员正在抽烟,而他们的头顶上正挂着“请勿吸烟”的牌子。布夏并没有指着牌子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而只是走过去,递给每人一支烟,然后说:“老兄,如果你们到外边抽,我会很感谢你们。”员工当然知道自己破坏了规定,但是布夏先生不但没说什么,反而给了每个人一件小礼物,你能不敬重这样的老板吗?谁能不敬重这样的老板呢?

这个老板做得就很好,没有让这几个雇员难堪。一般来说,批评应该适可而止,没有必要把对方置于死地,让对方无颜面示人,因为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是为了帮助别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个人感情是不能回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会越来越浓。社会越前进,社会分工越细,人际的感情依存越强,人的情感就更加显得可贵。因此,一些影响不大,又不属于原则性的错误,进行了批评,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就可不再声张。有时也可直接告诉被批评者,说明到此为止,不再告之他人。这都可使对方得到尊严上的安全感,产生情感约束力。

大多数人的本质都是积极的,那种冥顽不灵、屡教不改的“老油条”只是占少数,多数人都会有一份神圣不可亵渎的尊严,在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本着这个前提。

如果不是特别严重、没有犯不可饶恕的错误,没有必要闹得满城风雨,让大家都知道。学生没有犯严重错误,老师没必要非要贴到学校的展示板上;员工没有犯严重错误,领导也没必要开大会专门批评一番;孩子没犯大错误,父母就没必要站在楼道里责骂他,让整个楼的人都听见。否则,只会让被批评人更加讨厌和憎恨你。

用赞扬代替批评

卡耐基曾回顾历史,寻找那些改变了一个人前途的嘉许之言和宽恕之词。历史全是由这些夸赞的真正魅力,来做令人心动的注脚的。

许多年前,一个10岁的男孩在那不勒斯的一家工厂做工。他一心想当一个歌星,但他的第一位老师却泄了他的气。老师说:“你不能唱歌,你根本就是五音不全,简直就像风在吹百叶窗一样。”但是他妈妈——一位穷苦的农妇——用手搂着他并称赞他说,她知道他能唱,她认为他有些进步了。她节省下每一分钱,好让他去上音乐课。这位母亲的嘉许,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索,他成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歌剧演唱家。

在19世纪初期,伦敦有位年轻人想当一名作家。他好像什么事都不顺利:他几乎有四年的时间没有上学;他的父亲锒铛入狱,只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这位年轻人时常受饥饿之苦。最后,他找到一份工作,在一个老鼠横行的货仓里贴鞋油的标签,晚上在一间阴森静谧的房子里和另外两个男孩一起睡,那两个男孩是从伦敦的贫民窟出来的。他对他的作品毫无信心,所以他趁深夜溜出去,把他的第一篇稿子寄了出去,免得被人看见笑话。

一个接一个的故事被退了回来,但最后他终于被人接受了。虽然他一分钱都没拿到,但编辑夸奖了他,承认了他的价值。他的心情太激动了,因此他漫无目的地在街上乱逛,眼泪流满了他双颊。因为一个故事的付梓和所获得的嘉许改变了他的一生。假如不是这些夸奖,他可能一辈子都在老鼠横行的货仓做工。你也许听说过这个男孩,他的名字叫查尔斯·狄更斯。

用赞扬来代替批评,是史金纳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用实验证实,当减少批评而多多鼓励和夸奖时,人所做的好事会增加,而不好的事会因受忽视而萎缩。

洛杉矶的约翰·林杰波夫,就拿这种方法对待他的孩子。

他说:“我们决定以称赞别人来代替挑剔别人的过失。但当我们看到他们做的都是负面的事情时,要找到好的事情来称赞他们,那么他们以前所做的那些令人不高兴的事,真的就不再发生了。接着,他们的一些别的错误也消失了,他们开始照着我们的赞许去做。结果出乎常规,他们变得连我们也不敢相信。当然,他们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但毕竟比以前要好得多了,现在我们不必再像以前那样纠正他们。孩子们做对的事要比做错的事多得多。这些全都是赞美的功劳,即使赞美他们最细微的进步,也比斥责他们的过失要好得多。”

如同许多家庭一样,从前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形式是吼叫。许多家庭的事例显示,照上述做法做一段时期之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变好。

凯斯·罗伯在加州木林山的公司,也运用了这一原则。他的印刷厂接的活儿,品质是很精细的。但印刷工是位新人,活儿不太能适应他的工作。他的主管很不高兴,想解雇他。

罗伯先生知道了这个情形以后,亲自来到印刷厂,跟这位年轻人谈了谈。罗伯告诉他,对他刚接的工作,自己非常满意,并告诉他,这是在公司所看到的最好成品之一。罗伯还指出好在哪里及那位年轻人对公司的重要性。

这能不影响那位年轻人对工作的态度吗?几天以后,情况大大改观。年轻人告诉同事,罗伯先生非常欣赏他的成品。从那天起,他就成为一位忠诚细心的工人了。

谈到改变人,有一位智者曾说:假如你我愿意以激励一个人来了解他所拥有的内在宝藏,那我们所能做的就不只是改变他,而是彻底地改造他。

夸张吗?听听威廉·詹姆斯睿智的话语吧!他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有名、最杰出的心理学家:“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的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但往往习惯性地未能运用它。”

高尔基曾经说过:“能力会在批评下萎缩,而在鼓励下绽放花朵。”所以,在生活当中,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尽量少说批评的话,而多赞美、鼓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