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不做权力的牺牲品
一个人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然而若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应该主动,让别人尽量跟上你的节奏,而不能消极被动,对别人的行动亦步亦趋。应该将形势尽量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对于情况的发展,应该了然于胸,甚至能主动地推动形势的发展,那样自然无往而不胜。
知无不言,言无不行。
——苏轼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故事回放:
越王勾践平定吴国以后,引兵北上,与齐国、晋国会盟徐州,并且得到周平王的封赏,一时号称霸王。
范蠡虽然是越国的上将军,辅佐越王勾践前后二十余年,为勾践的雪耻复国屡建奇功,为越王坐上霸主之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仍然心事重重。一天,大夫文种问他:“眼下越国威震天下,你官至上卿,功名盖世,为何闷闷不乐?”
范蠡苦笑着说:“俗语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大名之下,难于久居!我已决定离开越王勾践,你也该想想出路了……”
大夫文种却对范蠡的忧虑毫不在意,说笑了一阵走开了。
第二日,范蠡给越王勾践递上一份辞呈,说:“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受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为的是复仇雪耻。今日君王已经达到目的,臣请君王赐死。”
勾践读罢辞呈,气恼地说:“难道范蠡不相信寡人?我打算将越国分一半给他,他若是真生疑心,我真要加诛于他!”
范蠡心知勾践对自己并非真心实意,早晚要加罪于他,于是偷偷带上钱财,与心腹亲信乘船从海路逃走了。
范蠡在齐国海边落脚之后,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耕种滩涂,劳身苦作,治理产业,没几年工夫就成了当地的首富。
齐国大夫听说了他的贤名和才能,派人请他去做齐国的相国,却被他谢绝了。范蠡喟然长叹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乃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范蠡不去当相国,便不宜在此处久居,于是,他把家财分给知友、乡亲,只带些值钱的珠宝,迁移到陶地,自称为陶朱公。不久,他又成为当地的富豪,家资巨万,远近闻名。
自从范蠡不辞而别以后,大夫文种觉得很孤单,又见勾践日夜享乐,不像从前那样敬重自己,有点心灰意懒,常常称病不朝。于是有人向勾践进谗言说:“大夫文种自恃有功,倨傲不朝,背地里勾结私党,企图叛乱。”
越王勾践于是赐一把宝剑给文种,命令道:“你教寡人七种计谋征服吴国,寡人只用了其中三种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种计谋留在你那儿,我命令你去替我死去的先王谋划吧!”大夫文种悔恨地说:“这都是我不听范蠡劝告的下场啊!”
说完,文种便用宝剑了结了自己的性命。
听老经验: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它会使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其糟粕之处。事实上,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仅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隐退,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自古以来就有“功高盖主”“兔死狗烹”的说法。所以作为一代功臣,不应只会谋国,还应懂得谋身。像文种那样功成而身不退,最终只落得个身首异处;而范蠡则当退就退,成就了一代大富豪。这其中的深意也颇值得我们这些现代人思索。
§§§第二节 以德服人,让人心服口服
故事回放:
孟获是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经常叛乱,严重威胁了蜀汉的政权。
为消除孟获这一后患,诸葛亮经过积极准备,在公元225年的农历三月,向孟获发起了清剿之战。因为孟获在当地百姓中有一定威望,当地人都听从他的指挥,所以诸葛亮命令自己的部下不准杀害他,要活捉他。
孟获见蜀兵打过来,就起兵迎战。蜀将王平跟他对阵。开战不久,王平转马退走,孟获驱兵追赶,直追到山谷之中。这时喊声大起,蜀兵从两旁杀出。孟获中了埋伏,想退已是来不及了,就这样,孟获束手就擒。
孟获被押到军营,他心里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诸葛亮见了他,立刻命人给他松绑,而且亲自带他参观了蜀军军营,然后才问孟获:“蜀军实力如何?”
孟获傲慢地说:“我看不过如此。我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中了你们的埋伏。真要是硬拼硬打,还不定谁胜呢!”
诸葛亮朗朗笑道:“既然这样,你就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咱们再打一仗。”
孟获回去以后,周密布兵,又连续和诸葛亮一战再战,一连打了5次,每次都被活擒。孟获不服,第七次出兵,诸葛亮把孟获的军队引到一个山谷中,截断了他们的退路,孟获的手下们叫苦连天,孟获走投无路,第七次又被活捉了。
孟获再次被押进营帐。士兵传下诸葛亮的命令说:“丞相害羞,不愿意再见孟获,放他回去整顿好人马,再来决一胜负。”
孟获满脸羞愧:“七擒七纵,这是自古没有过的事。虽然我没有知识,可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能这样不知羞耻呢?请转告丞相,我再也不反叛了。”
诸葛亮在营帐幕后听得真切,赶忙出来,对他说:“这样就好了。”接着,诸葛亮设宴招待孟获,又跟他讲了许多道理,然后客客气气地送孟获出了营门。
孟获回去后,不仅不再与蜀汉为敌,而且还说服其他部落全部归顺。从此,南方地区重新归蜀汉控制了。
听老经验:
真正聪明的人会作长远的打算,一时的征服并不能永绝后患,让人信服才是最关键的。诸葛亮在平乱的过程中明白人心的重要,才会对孟获七擒七纵,不愧是一代军师。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有时候“力”与“德”是对立的,但是将“力”用到一定程度,“力”就成了“德”。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在对方最得意之处胜过他,但是又不赶尽杀绝,以此让对方心服口服。
§§§第三节 善于树立正面形象
故事回放:
恺撒大帝最初是一名负责公众竞赛的官员,为了树立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他组织了一连串的活动——狩猎、角斗表演、戏剧竞赛等。对平民百姓而言,恺撒这个名字逐渐和各种各样的盛事结合在一起,让人期待又难以忘记。在从一般官员攀升到执政官地位的过程中,恺撒的人气越来越旺。
恺撒不愧是历史上第一位了解权力与剧场之间有互动关系的人物。他痴迷于戏剧,并且升华了这种兴趣,让自己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演员和导演。他说话就像在念台词,时时刻刻注重自己在群众面前的表现。他想方设法让普通民众了解他,把自己的形象根植在人民心中。
罗马剧场的群众多得令人无法想象,观众挤进庞大的观众席,因讽刺喜剧而开怀大笑,也为崇高的悲剧而感动落泪。如同宗教仪式,剧场对平民百姓拥有强大的吸引力。
后来,剧场的规模越来越大,罗马人从来没见过这样宏伟的场面。这些戏剧不只是为了娱乐百姓而精心策划的,它们大大提升了恺撒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使他看起来比实际上更加伟大。人尽皆知,恺撒在群众面前出现时,总是穿上最引人注目的紫袍,没有人能够掩盖他的风头。
在战争中,恺撒总是意气风发,身先士卒。他的骑术不逊于任何一位士兵,他的勇气和耐力更是无人能比,这都是他引以为荣的。他常常以最勇猛的姿态冲向战场,士兵们目睹他在战火正酣的战场上英勇战斗,这对士兵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恺撒永远让自己处于正中央的位置,不论何时何地。他是权力的象征和典范,士兵都会以他为榜样。在罗马所有的军团中,恺撒的军队永远是最奋不顾身而且忠心耿耿的,他的士兵以及参加过他举办的盛会的平民百姓,都认同他的主张,对他个人的崇拜更是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听老经验:
恺撒大帝明白一点:如何做才能让人铭记不忘,如何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他从来不会忘记引起群众的关注,实现自己所需要的那种效果,并迅速地成为一个公众人物。有的人尽管优秀,但总是难以出人头地,因为他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成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别人的认可,所以,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让别人的眼睛注意到你。
§§§第四节 即使说“不”,也要让人高兴
故事回放:
罗斯福任总统前,曾在海军里担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当然能。”朋友说。“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罗斯福委婉含蓄的拒绝,轻松幽默的言语,既坚持了自己不能泄密的原则立场,又没有使朋友陷入尴尬的境地,取得了很好的交际效果。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初任新泽西州州长时,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华盛顿的电话,有人告诉他,他的一位议员朋友去世了,威尔逊深感悲痛。不一会儿,电话铃又响了,原来是另一位政治家打来的。那个人无耻地说:“我希望代替那个议员的位置。”威尔逊没有丝毫犹豫,慢吞吞地对着电话说:“好吧,如果殡仪馆同意,我本人没有任何意见。”威尔逊以不失原则的幽默,巧妙地拒绝了那个迫不及待想做议员的家伙。
“下了班一起去游泳吧!”“下班后一起喝一杯吧!”当你面对这些邀请时,该如何拒绝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亲人作为“挡箭牌”,你可以这样说:“抱歉,我妈在等我回家呢。”“不好意思小孩今天身体不舒服,我得赶回去。”……这样,别人就不好强求了。
有位司机常被老同学邀请一同参加聚会,由于这位司机不太习惯那种场合,因此总是尽力推辞。他对他们说:“我明天还要早起出车,今晚必须早点休息。”就这样以工作理由将聚会推辞了。
用拖延来表示拒绝,也是一种方法。比如你不想去参加某人的宴会,可以对他说:“谢谢,下次有空我一定去,今天我就不去了。”表面上并没有拒绝对方邀请,只是改个日期而已,但这个“下次”是没期限的,聪明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种委婉的拒绝。当然,这比“没空,不去”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听老经验:
生活中,常常会面对一些需要我们回答“不”的问题,然而直截了当地回答一个“不”字,或许会伤害到别人。如果持之以恒地长期说“不”,那后果就更加严重了。所以我们要掌握拒绝的技巧,用委婉灵活的方式说出“不”字。许多时候拒绝是不得已的选择,是使对方高高兴兴地接受,还是直接说“不”让对方扫兴,就是做人水平高低的体现了。
§§§第五节 冲出自负的牢笼
故事回放:
杨修是曹操手下掌库的主簿。此人生得单眉细眼,貌白神清,虽然博学能言,智识过人,但他恃才傲物。
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园。快竣工了,监造花园的官员请曹操来验收察看。曹操参观花园之后,是好是坏、是褒是贬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一见这情形,大家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阔了。”官员见杨修说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园门,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谁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簿。”曹操表面上称赞杨修的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妒杨修了。
杨修最后一次聪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为魏王之后,曹操亲自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曹操数次攻打蜀军总不能奏效,长期拖下去,不仅耗费钱粮且会挫伤士气,如果撤兵无功而归,又会遭人笑话。是进是退,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有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正沉吟间,夏侯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夏侯大惊失色,立即请杨修到帐中问他:“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么知道?”夏侯又问。杨修笑道:“鸡肋者,吃着没有肉,丢了又觉得它味道不错。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又害怕人笑话,在此没有好处,不如早归,明天魏王一定会下令班师回朝的。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说:“您可算魏王肚里的蛔虫,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没有责怪杨修,反而也命令军士收拾行装。于是寨中各位将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入睡,就手按宝剑,绕着军寨独自行走,只见夏侯寨内军士,各自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我没有下达撤军命令,谁竟敢如此大胆,作撤军的准备?他急忙回帐召夏侯入帐,夏侯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归回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义对答。曹操一听大怒,说:“你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曹操终于趁机除掉了杨修。
听老经验:
记住,无论何时,一旦出现那些自负的用语,要马上纠正自己。把“那就是我”改成“那是以前的我”;把“我一向是这样”改成“我要力求改变”;把“那是我的本性”改成“我以前认为那是我的本性”。任何妨碍成长的“我怎样怎样”,均可改为“我选择怎样怎样”。不要做一个自负的困兽,冲出自制的樊笼,做一只翱翔的飞鹰吧,那样你才会知道天有多高。
§§§第六节 面对谣言,沉默就是一种自我伤害
故事回放:
生命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误会,并伴随着别人的诋毁,如果此时还坚持“清者自清”的古训,那么,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所以,沉默并不是最佳选择,站出来,选择适当的方式澄清自己才可能消除谣言和影响,维护自己的名誉。
台湾产的“玛莉药皂”本来是销路很好的商品,但由于一度传闻美国进口的药皂中“G-11”含量过大,有害人体,于是它的销量一下子萎缩了2/3。制皂公司在检测产品没有问题之后,决心挽回影响。
他们在主要报刊上同时刊出一则“玛莉征求受害人”的广告。说凡是因使用“玛莉药皂”有不良反应的,经医院证明,且复查属实,就可以得到50万新台币以上的赔偿。但要求受害者10天之内将有关证明直接寄到律师事务所。3天以后,公司又刊出这则广告,只在标题中印出“截至目前为止,无应征受害人”。又过3天,广告再次出现,标题中说“应征受害人有两个”,然后说明其中一个没有医院的证明,不受理,而另一个在复查中。再过3天,广告第四次出现,题目为“谁是受害人”,说那个受害人经复查,皮肤红疹为吃海鲜所致,受害人自行撤诉。公司同时申明,一过10天期限,就不再受理此类案子了。
等到超过10天期限5天后,他们马上登出整版广告,标题为“我是受害人”,说自己才是最无辜的受害者,因为寻遍世界各地,并无“玛莉药皂”致病先例!广告上设计了一副手铐铐着“玛莉药皂”。这则广告一做,果然引起轰动,轰动之余便是“玛莉药皂”的销售回升。
值得说明的是,广告中的两个应征受害人是公司虚构的,属于做“假戏”,然而也正是这“假戏”取得了吸引顾客瞩目的效果。
听老经验:
“沉默是金”被很多人所认同,认为有些事情无须过多的解释,时间终会让真相大白的。但是很多时候,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的话,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物质损失,以及精神上长时间的折磨。
所以,遭到误会或者诽谤时,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消除误会和影响,以减少损失和伤害。
§§§第七节 展示才华要有节制
故事回放:
安史之乱之际,各地节度使纷纷叛唐,时任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力主勤王。已成惊弓之鸟的唐玄宗在逃命途中让出帝位,手无兵将的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灵武正是朔方军的治所、郭子仪的地盘。
此时,郭子仪如果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历史就会改写。但是,郭子仪没有那样做,而是力挽狂澜,收复长安和洛阳二京,这让唐肃宗感激涕零:“这虽是我的家国,但实由卿再造!”
话虽说得好听,但是面对功高盖世的郭子仪,唐肃宗不能不防。在对叛将安庆绪用兵时,肃宗没有让最负名望的郭子仪挂帅,甚至在对史思明用兵失败后,仍听信谗言,斥责郭子仪作战不力,并把他召回,免去军职,闲置起来。直到朔方军发动以拥护郭子仪为名的兵变,唐肃宗才不得已起用他,平定兵变。
唐代宗即位后,郭子仪成了三朝元老,也成了新君的心头隐患。为了防范郭子仪,唐代宗仿效唐肃宗的做法,解除郭子仪的兵权,将他调回长安闲置起来。可是,不久吐蕃进犯,攻陷长安,唐代宗只得重新起用这位能征善战的老将。郭子仪以弱对强,用疑兵之计击退吐蕃,第二次收复长安。后来,唐将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进犯长安,又是郭子仪临危受命,凭自己的威望分化联军,直至粉碎联军,保卫了长安。
可以说,在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的过程中,郭子仪有好几次机会可以拥兵自立。郭子仪为什么没有自立?或许,在长期的平叛斗争中,他认识到,唐皇室虽已衰微,但人心尚在,自己冒险自立,没准会落个身败名裂,不如效忠皇室,建功立业,博个封妻荫子。另一方面,鸟尽弓藏的道理,郭子仪不可能不懂,如何防备君主的猜忌,成了他的一门保身学问。
对唐代宗来说,如何对待这位“再造唐室”的功臣,也是一件棘手的事。尽管安史之乱已平定,但李唐皇室仍然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内忧是宦官专权,外患则是藩镇坐大。在内外交困之下,唐代宗要守住这副烂摊子,需要依靠郭子仪的武功威望,但又担心他功高盖主,图谋生变,唐代宗内心的矛盾可想而知。
郭子仪自然懂得皇帝的用心,因而唐代宗曾三次拜郭子仪为尚书令,都遭到郭子仪拒绝。郭子仪此举实际上是向唐代宗表白心迹,证明自己是一个别无他图的忠臣,以化解君主的疑心。
代宗心里悬着的石头放下了。但是,他还是觉得没有十足的把握,为了进一步笼络郭子仪,他把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皇帝的感激与防备之心,从中可见一斑。
听老经验:
如果你的内在如明珠般熠熠生辉,那么你就必须学会回避爱慕虚荣的人,否则就得找到方法,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力隐藏自己身上那些最为闪光的特质。通过众多历史的教训,你会发现掩饰长处并非弱点。也许开头会让其他人抢尽风头,但当你决定脱颖而出时,你已占尽了有利条件。
§§§第八节 左右逢源,左右人生
故事回放:
李超和钟晓同时进入某机关工作,两人同样有着较强的工作能力,无论上级交给他们什么任务,两人都能出色地完成,为此,两人经常受到领导的表扬。但是在同事眼里,他们却有很大的不同:大家都喜欢李超,有什么事找他,只要他有时间,就不会让大家失望。他为人踏实谦虚,与大家都很合得来。相比而言,钟晓的人缘要差多了,他个性高傲,喜欢独处,总是自己闷头做事,很少与人交流。
后来,领导决定在他们之中选出一人担任宣传部长。钟晓的文笔不错,又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优势相当明显。可是民主评选后,钟晓却失望了,李超几乎包揽了所有的选票。其实,这份工作他们两人中的任何一个都完全可以胜任,但人缘的好坏却导致了这样的结果。钟晓不得不开始反省了。
另有一个故事。
林小琼是个清纯温婉的女孩,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不错的事业单位,倒也匹配她安静的性格。林小琼乖巧、勤快,每天早晨比大家早到10分钟,把所有同事的桌子擦得光亮照人,同事们都十分喜爱这个女孩。
可是没过多久,同事们都开始与她保持距离,究其原因,却是十分令人尴尬的。林小琼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里,母亲一个人把她带大,十分不容易,生活上一直十分拮据,小琼多年来一直很节俭,以至于后来把节俭这种美德升华为小气。
同事们一起出去午餐,必定是轮流坐庄,轮到林小琼时,她假装忽然想起的样子,一惊一乍地喊:哎呀,我忘记带钱了。这时必定有同事站出来说,还当什么大事呢,我有。然后同事买了单,大家一起嘻嘻哈哈地出门。
过不了多久,同事们又一起聚餐,轮到林小琼买单。那天,开始她还吃得兴高采烈,啤酒、饮料,面前的碟里是堆积如山的海鲜壳,聚餐将散未散时,忽听林小琼说肚子疼,身体蜷在一起,很痛苦的样子,有同事说:是不是吃海鲜中毒了?送你去医院吧!林小琼点点头。在同事的搀扶下,在大家关爱的眼神中,她坐车离开了。车行至半路,她说肚子不疼了,回家喝一杯绿豆汁就好了!于是同事把她送到她家楼下。若干天后才想起,那天乘出租车,林小琼竟半分出租费没掏,害得同事心疼半天,此后轻易不敢和林小琼打交道,更不敢随便应承什么。
林小琼的小气在单位里出了名,以后大家一起去聚餐或者唱歌什么,也不会通知她了,她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独自行走在单位里,这令她苦恼不已。她节省了金钱,但是丢掉了人缘。
听老经验:
怎样才能有个好人缘呢?
首先,做人要厚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能太苛刻,别人取得成功时不能眼红,不能嫉妒,别人有了不幸,不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要有好人缘,还要待人以诚。与人交往时,应该真心诚意、心口如一,不藏奸、不耍滑。做人要坦诚、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才能让别人对你产生好感。
§§§第九节 有一种耻辱叫抱怨
故事回放:
南北朝时,北周大将贺若敦自以为功大才高,不甘心居于同僚们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见人就发牢骚。
不久,他奉命参加平湘州战役,打了胜仗之后,他想:“这次我又为国家立了一大功,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朝内奸臣当道,他反而被撤掉原来的职务,因此他大为不满,对传令使大发怒言。
传令使回头就向晋公宇文护说了,宇文护大为震怒,马上把贺若敦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逼迫他自杀。临死之前,贺若敦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条舌头才把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忘记呀!”说完,他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贺若弼已做了隋朝的右武侯大将军,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因为自己的官位比别人低而怨声不断。不久,才能不如他的杨素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过,不满的情绪和怨言更加时常流露出来。后来,一些话传到皇帝的耳朵里,贺若弼就被逮捕下狱了。
因他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请求皇帝将他处死。
隋文帝就对贺若弼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厌烦,要求严格执法,你可有活命的道理?”
贺若弼辩解道:“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功劳的分上,饶我一命吧!”
隋文帝说:“你在出征陈国时,对高颍说:‘陈叔宝被削平之后,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颍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等到陈叔宝被消灭了,你就要求当内史,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何必再提呢?”
贺若弼争辩道:“我确实蒙受了陛下格外的重赏,但今天还是希望陛下格外地开恩。”
隋文帝考虑了一些日子,念他劳苦功高,免其死罪,但还是将他的官职撤了。
听老经验:
牢骚像一种毒气,一旦释放出来不仅会毒害你的敌人,也会毒害到自己,所以聪明之人从来不会牢骚满腹。
生活中无奈的事情太多,发发牢骚也是正常的。但是切忌一味地牢骚满腹,那样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平添更多烦恼。如果你实在忍不住发牢骚时,也要发得委婉一些,别让旁人听到牢骚,更不能主动冲人发牢骚。出口时是牢骚,传到别人口中就是“不满”“别有用心”了。
§§§第十节 我的命运我做主
故事回放:
隋朝末年的暴政导致民间起义四起,刚形成的统一局面再次被群雄割据所打破。许多隋朝的官吏也纷纷造反,拥兵自立。
李渊本来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公元617年,隋炀帝派李渊到太原去当留守,镇压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
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是他的几个儿子中最有才能、最有胆识的一个。李世民平时慷慨好客,喜欢结交天下豪杰。他眼见隋朝大势已去,便立意帮助父亲夺取天下。这时候有人在李渊管辖的地方起兵造反,李渊派兵抵抗,结果接连打了几个败仗。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劝李渊起兵反隋。李渊一听吓得要命,怎么也不肯同意。
李世民说:“父亲受皇上的委派,到这里讨伐反叛的人,可是造反的人越来越多,您怎么镇压得住?再说隋炀帝猜忌心很重,如果您立了功,处境只会更加危险。只有起兵造反才是唯一的出路。”李渊觉得他说得有道理,终于决定起兵。
当时,马邑郡(今山西朔县)人刘武周发动叛乱,李渊就以讨伐刘武周为名,开始招兵买马。这遭到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猜疑,他们都是隋炀帝的亲信,对李渊颇有戒心。李渊则拉拢利用他们身边的人,掌握其动向,伺机除掉两人。
一天早晨,李渊在和王威、高君雅等人议事时,有人说有密状给李渊。李渊便让他交上来,但来人却不交,说要告的是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只有李渊才能看。
李渊假装吃惊地说:“怎么会有这种事?”他将密状接过来看后便对大家说:“王威、高君雅要勾结突厥入侵。”于是命人逮捕了他们两人。
第二天,恰好有几万突厥兵围攻太原,这更使人相信王、高二人勾结突厥确有其事。李渊于是趁机将两人杀掉了。而后,李渊便和将士紧密防守,对付突厥。他先是用计解了太原之围,然又写信与突厥和好,消除了北方的威胁。
随后,李渊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反隋。
听老经验:
历史上不乏英雄人物,有的人抓住机会成就一番伟业,而有的人却沦为阶下囚,被历史的滚滚潮流所淘汰。在历史的潮流中,无论何等的英雄人物都不可能逆历史潮流而行,对抗历史,因为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人不能改变历史,只要把握自己的命运,抓住那一闪而逝的瞬间,同样可以成为英雄人物,书写辉煌。
§§§第十一节 承诺就是你的债,不要轻易负债
故事回放:
小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因为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所以一直保持密切的来往。他常常为我推荐一些书,或者帮助做一些我要他做的事,从来没有怨言。我在他面前很随便,他说我没心少肺,穿着大人的衣服,其实是个小孩。
去年他搬了家,新年的时候邀我到他家看一看。我答应了,可新年那天轮到我在学校值班,上午我给他打了一个电话,他听说我值班,就问我还能不能去,我说我下午过去。下午我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有一同事来到学校,他见我要走,就说:“你和我打一会儿乒乓球吧!”我说我还有事,他说就玩一会儿。经他一说,我手痒起来,就和他玩起了乒乓球。这一玩把时间给忘了,等我从学校里出来时,天都快黑了,只好回家了。
后来总想找个机会对朋友解释一下,可不知怎么搞的,一拖就是很长时间。时间越长就越不想再提这件事了,心想,反正也不是外人,何必讲究那么多礼节呢?后来竟渐渐地给忘了。
再次想起朋友的时候,是有事要求他。电话里他对我很冷淡,我问他怎么了,他说:“问你自己。”我试探着提起新年里的那件事,他说:“你已经不可救药了,有你那样轻率待人的吗?”他很生气,说那一天他和妻子推掉了所有的安排,只为迎接我的到来,从早晨到晚上竖着耳朵听每一阵上楼的声音,可我始终没有来,之后竟然连一个电话都没有。他说得我脸上一阵阵发热。我解释说我从来没有把他当过外人,因为我以为我们的距离很近,就在这件事上随便了。他说我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为了让我知道诺言这个很平常的词,他决定不再理我了。因为失去了这个朋友,我记住了什么是诺言。
听老经验:
一个人的诚实与信誉是他获得良好人际关系、走向成功的基础,而能否兑现承诺是一个人是否讲信用的主要标志。因此,要想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要轻易对别人承诺,要给自己留些余地。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这就要求为人处世要言行一致。为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慎言慎行,不要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要竭尽全力付诸实施。否则,作出承诺又不能完成,就会引来不少麻烦,令自己失信于人,处于尴尬的境地。
§§§第十二节 有些事要模糊表态,不要明明白白我的心
故事回放:
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在当时名列“春秋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三千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则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
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
从此,魏王对信陵君渐渐地疏远了。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沉湎于酒色,终致病死。
在下面这则故事中,隰斯弥的做法与信陵君刚好相反。
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很有野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府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眺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遗,唯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
隰斯弥立即回家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然而正当家人砍树的时候,他却又阻止了。在大家疑惑不解之际,他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得装作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
听老经验:
遇到别人的质疑或者追问时,模糊表态是一种很有效的策略。闪烁其词,避开对方的锋芒,以此作为缓兵之计,给自己赢得时间去思考对策。另外,模糊表态的姿态会给对方制造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使其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
有些时候,太直白的话会伤害了别人,甚至可能伤害了自己,然而默不作声又不免让人认为是想做老好人。倘若迫于情势,你不能不有所表态的话,最好还是“模糊表态”。这样,就给自己以后的言行留下了回旋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