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再忙也要当个好爸爸
3851000000014

第14章 、父亲的正确教子方法(5)

在中学课本里有一篇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文章--《我的空中楼阁》,显示出作者对生活的独到理解,但欣华在读了梁实秋写的《雅舍》后,曾写下了这样的读书笔记:

我认为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与梁实秋的《雅舍》相比较起来,似乎前者在模仿后者,有着很像的感觉,所不同的是,一个真切而自然,一个刻意雕琢,真切使人感觉亲切,刻意使人感觉虚假。

父亲在读过这两篇文章后,确实有了这种感觉。

在对欣华读书的引导上,父亲不只挑名著给他看,而且让他接触野史之类的书籍。因为野史之所以存在并且继续流传,与名著并存,或者说分庭抗礼,自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和道理,我们没有理由去忽视它,并且剥夺孩子的阅读权利;其次要想让孩子了解整个文化历史的全貌,野史也是必要的补充,不然将来孩子难免对文学的认识出现偏颇。

欣华对于野史的兴趣,丝毫也不亚于对名著的兴趣,这可能是因为野史是道听途说来的,所以它的文字极具大众化,很容易被欣华接受。

还有,野史表达的主题大多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正好符合了欣华的阅读习惯,野史的文章氛围也极易引起欣华的阅读兴趣。欣华的阅读为他后来的专业方向奠定了基础。

父亲经常把自己看过的一些文学书籍找来给欣华看。读书要读名著,这是父亲的一贯准则,在短短的几年里,欣华几乎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图书馆的名著。父亲经常锻炼欣华的跨越性思维,从中国古代的秦始皇到后来美国的克林顿,他带欣华自由地畅游上下五千年。

月有阴晴圆缺,欣华从初三到高中,惟一让他感受深刻的是,他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变小了。一个月前还属于整天昂首挺胸,以不屑一顾的眼光傲视几乎比自己矮一头的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现在欣华却不得不仰视那些不可一世的高年级学生。他在愤愤不平之余,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憧憬。

欣华高中生活过得很平淡,没有风花雪月,没有苦难艰辛,对青春年少、精力充沛的欣华而言,生活岂能用枯燥无味来形容?在这种枯燥的生活中,欣华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和无处发泄的精力必须寻找一个出口,否则的话肯定会被焚烧,以至毁灭。

幸运的是,糟糕的乒乓球技术和欣华对这项运动的一丝兴趣挽救了欣华,每当午饭和晚饭过后,欣华就身不由己地向操场的水泥球台走去。在那里,欣华会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掉一个或者半个小时的光阴,还有那危险的精力。

当欣华走进教室的时候,浑身湿透的他已经精疲力竭,再也没有可能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地胡思乱想了。此时欣华的注意力和小小的天赋恰好可以应付即将到来的作业和考试,以及某些老师的故意刁难。由于欣华老是无精打采,所以老师从来也没有想过这可能是一个突出而有个性的学生,他们心中只是把欣华当作一个稍微有点不平庸的小孩而已。至于他的未来和前途,也只不过会同大多数人一样而已。欣华也很高兴自己给了老师这样一个印象。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半个学期过去了,欣华迎来了高中阶段的第一次期中考试。

考试结束后,欣华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全校第一。这是欣华从来都未曾奢想过的结果。欣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从小学到高中,得第一名竟然越来越容易。小学时在班上得第一都很难,初中虽然几乎每次都在班上称雄,取得全校第一却只有一次;进入高中拿第一竟然如同家常便饭,这一次竟然比全校第二名高出20多分,欣华班内的第二名与欣华更是有50分的差距。总共考了七门课,欣华得了780分,这恐怕是欣华一生中所曾考过的最高分。当时好像也创下了一个了不得的纪录。

此后,欣华就这样一直以优异的成绩升学,直到考进北大。

4.陈磊:成才饱含父亲的辛劳陈磊生于1978年。她是一个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女孩子。当她在哈尔滨市重点初中六十九中读书时,12次学年考试中,有11次获第一名;她的高中生活是在省重点中学哈尔滨第三中学度过的,她全学年的考试总成绩也多次排名第一。而且她还曾经担任过哈三中学生会主席,市学联执行主席,省学联副主席。作为全国中学生的优秀代表,她出席过国家教委座谈会。

在高三上学期,她以630分的托福成绩,被美国著名的米德尔伯里学院录取。后在纽约华尔街全美排名第一的投资银行--高盛银行工作。

新闻媒体报告她的事情以后,许多学生及家长也议论纷纷:熟悉陈磊的人说这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水到渠成的事情;陌生的人猜测,这个女孩准是一个奇才;还有人认为:肯定她家在美国有点门路……陈磊其实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女孩。她的成绩不过来源于她所受到的良好的教育,以及她良好的个性。

(1)科学的早教1978年刚刚恢复了高考制度,陈磊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在那段日子里,关于神童的报道很多,到处都炒得沸沸扬扬。

有报道某神童3岁上小学,7岁上中学,12岁上了大学;某神童不满周岁啥话都会说,每天能识5个字;某神童具有特异功能,未卜先知……陈磊的父母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也是一位神童。但陈磊在一周岁时仅仅能说出几个词,到一周岁半才会说话。因此,从先天上来说,她不过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女孩,并没有什么超常特异的地方。

虽然陈磊不是神童,但父母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教育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他们开始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

陈磊的父亲在读大学的时候学过教育心理学,如何给孩子以科学的早期教育呢?他们从培养一个聪慧、有灵气的儿童出发,并不是着眼于对孩子灌输多少知识,而是关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潜在素质的开发上,这样可以使孩子从婴幼儿起就有一个高的起点,形成一个智能发展的早期优势。

在陈磊不到两岁的时候,她就已经能够认识200多个汉字了,其中有些汉字的字形还非常复杂,如舅、脚等。

陈磊的父亲考虑到如果让她过早过多地接受小学才应该学的知识,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很容易使她上学后对课堂的知识感到不够新鲜,失去学习的乐趣,学习劲头松懈。

起步早很好,但是大都会后劲不足。过早地使幼儿少年化,失去了童稚的欢乐,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畸形心理,影响其智力情感的正常发展。因此对儿童的早期开发不宜盲目地按照神童的特点,过早地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而应从强化儿童智能着眼,在培养孩子的灵气上多下工夫。

于是,陈磊的父亲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中,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当她刚刚能站立时,父亲就带她到外边看汽车、看人群、看花草、看轮船……教她学会辨认种种不同的事物。

当她学会说话时,父亲就教她学习认字卡、摆积木、看图说话、讲故事等;以后又教她唱歌、跳舞、做手工、算算术等。

至今陈磊的父母亲还记忆犹新:陈磊两岁的时候,就能绘声绘色地给大家复述《小羊和狼》的故事,她的语言流畅,表情丰富,成为当时家人的保留节目。也许是看图说话训练出的功底,她一上小学就能写出很连贯、很生动的作文。也许是这种训练的结果,陈磊具有非常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已成为她的一大特长了。

可以说,陈磊早期受到的教育是在游戏中、欢笑中、和家人的鼓励中进行的。她虽然不是神童,但至少是一个有灵气的健康发展的儿童。

(2)培养孩子全面发展不一定要成为特长生

从7岁到14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期,忽视对其综合素质的开发和教育,便失去了素质教育的又一个黄金期,培养出的孩子很可能是个半成品。

打那以后的小学时期,陈磊的父亲没有像有些家长那样让孩子参加各种特训班,而是把着力点放到她的学业进步和争取全面发展上。

比如帮助她从小立志,让她逐步养成一种不甘落后、争先向上的精神。陈磊的父亲给她买来了一些中外名人少年时勤奋学习的故事书籍,介绍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告诉她任何一位学业上出色的孩子和事业上成功的伟人,都是下苦功夫努力拼搏的结果,鼓励她与同学们比高低。

父亲还特别重视让陈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她上课注意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字要写得工整。为激励她自我约束,陈磊的父亲从不限制她在外面玩,但讲明前提条件是必须完成学习任务,结果她从没因为玩而影响完成作业。

针对小孩子学习上容易马虎的特点,陈磊的父亲要求她从小学习上就要认真,要求她心要静、坐要稳、看要细、写要清、算要准。他还经常自编一些练习题让她做,这些大都是容易马虎出错的题目,或者是运算比较复杂的题目,对她很有帮助。

为了使她能在学习上拔尖,父亲较早地注意了她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主要着眼于培养她在学习上的灵活性。小孩的思维比较简单,不易拐弯。父亲就买了一些智力测验方面的书籍出题让她思考,反复训练。还有意地找来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题,让她演算,以拓宽她的解题思路。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她总感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不沾沾自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她学习上的应变能力。

陈磊的父亲还注意培养她良好的思想品德,支持她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鼓励她在活动中为班级、学校增光。陈磊在小学一直是学生干部,后来还当了学校少先队的大队长。

就这样一直到小学毕业,虽然没有开发出她的特长,也没给她定向,但她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却明显高出同龄的孩子,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高中毕业前,陈磊曾对父母亲讲:

我实际上属于各方面、各学科平均发展的综合实力型的学生,我若是集中精力攻某一科,也是可以创造成绩的。

陈磊的父母亲认为,女儿虽然在早期教育和学校教育阶段没成为特长生,但她走的仍是一条成功之路、成才之路,用陈磊常爱引用的一句话说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3)爱和严相结合来自家长方面的辅导与帮助,是孩子学习上的重要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只有与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结合,才能形成巨大的前冲力。

不少家长为了把孩子的学习抓上去,都自觉地承担起了家庭教师的角色。文化程度高一点儿的,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辅导,文化程度方面力所不及的,便坐阵指挥、发号施令,甚至采用逼的方式。可即使如此,孩子的成绩还是不能提高,于是这些家长又陷入困惑之中,含辛茹苦养育的孩子,为什么不争气,不成器,甚至还不理解父母之心?

这种做法对于那些学习不用心、上课不认真、课后不努力的孩子们不失有效,但从本质上来说并不可取,因为多数孩子在威逼之下,则会变得不知所措:我做错了什么?我已尽了力,为什么父母还不满意?有的变得唯唯诺诺、意志脆弱;有的愤恨不满、进行抗争。显然,这是一种失败教育,而这种失败恰恰来自家长自身。

陈磊的父亲对陈磊的教育引导实际上是爱和严的结合。严就是要求她具备优秀的品质、进取精神和更高的标准。爱就是靠情的感染,循循善诱,达成心理上的感应和默契,促其发展。如果家长们能够在施教过程中把握住自己,采取疏导的办法,会收到逼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家长要有耐心,不要把自己的想法硬性强加给孩子,更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孩子办那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要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和基础,提出那些跳跳脚、用用劲就可以达到的要求,这样才能调动其赶超的积极性。

在孩子作了努力之后,也许还会出现偶然的失误,家长应与孩子一起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万万不可因其一时失误而否定其努力和进步。孩子在前进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家长不能袖手旁观,而要给孩子鼓励、打气,同时要帮助想办法,使其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4)从培养学习方法到提高自学能力陈磊上初中以后,父亲主要是引导她坚持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初中的知识难度加深,涉及面也很广,开始往往摸不到学习规律。

陈磊的父亲就和她一起分析研究,形成了预习--听课--复习的学习循环圈,同时增加了课外习题的难度和数量,学习效果十分显著,陈磊在初中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榜首。

高中阶段,父亲主要是提醒她尽快提高自学能力,善于自我调控学习节奏。高中学习任务繁重,知识难度大,教师授课不像小学、初中那样偏重灌输式,尤其在哈尔滨三中这所尖子学校,只靠课堂学习是跟不上节奏的。在父亲的指导下,陈磊在提高自学水平上下了很大的工夫,逐步探索了一套方法:一段一复习,补短搞突击,加大做题量,科科不留疑。按照这样的方法,她的高中学习虽然紧张,但很有节奏,显得轻松。

来自家长方面的辅导与帮助,是孩子学习上的重要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只有与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相结合,才能形成巨大的前冲力。

因此,它既不应该成为脱离孩子自身学习积极性的强制和高压,也不应该成为取代孩子自身学习积极性的包办和代替。

在对陈磊学习的家庭辅导上,陈磊的父亲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注意把握住主要方面,采取教育、引导、提示的方法,始终把自己摆在参谋、助手的位置上,真正让孩子自己去唱主角。结果,参谋

当得得力,主角演得投入。

陈磊到美国后,学习和生活中困难很大,情绪上也一度很紧张压抑,父亲便帮助她分析了主客观条件,并提出了一些克服困难的办法,鼓励她下定决心,渡过难关。

父亲还给她编了三字经:

志要坚,不动摇;心要静,不烦恼;情要稳,不急躁;劲要鼓,不躺倒;招要多,不断找;脑要灵,不毛糙;睡要足,不可少;吃要香,不能挑;钱要花,不计较;体要健,不怕熬。

陈磊的父亲和家里的亲属们还不断地给她写信,她赴美后三个多月就收到家人25封信,这些都给了她极大的鼓舞,使她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度过了困难期,参加的各类考试所有学科全部获得了A

(优秀)。

所以,真正爱自己孩子的家长们,一定不要逼孩子,否则,往往会使孩子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如果能把对孩子的严要求,通过爱的方式来传递,便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5.周婷婷:父爱创造的奇迹周婷婷,一个双耳全聋的孩子远远超过了一般健全孩子的发展水平:

--6岁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进普通小学,并跳了两级;--8岁背到了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打破了当时吉尼斯世界纪录;--10岁发表了6万字的幻想小说;--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引起轰动,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受到江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得到了他的高度评价。

这是她父亲创造的一个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