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用脑赚钱
3851400000040

第40章 结语 时代的呼唤--实施素质教育(2)

我们也不赞成课内、课外并重,或两个渠道并重的观点。青少年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最佳年龄,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思想品德,而各种技能、能力的训练和思想道德的培养,都要以知识为基础。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好形式,所以课堂教学应放在主要的地位。

第二,课外活动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学的活动,这类活动是以获得一定知识技能为基础,发展学生的能力、体力,培养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有科技的、学科的、文艺的、体育的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和课外阅读等活动。一类是教育的活动,以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道德品质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如班级活动、团、队活动等,教学计划应将课外活动作为活动课程列入计划,成为教学计划的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教学计划还应有选修课、劳动技术课等。

课外活动在教学计划中应占多大的比重呢?这是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进行探索的。目前有的学校一周只有一次(1、2小时)课外活动,并且不是各个年级都有,这显然是少了。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为主的前提下,通过改革,适当增加课外活动的时间(次数)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发挥课外活动的优势。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在巴甫雷什学校的改革,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在这所学校中,学生上课和完成作业,都安排在上午,下午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可以阅读课外书籍,参加科学--学科小组和参加劳动。我国也有一些学校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如广州华南师大附中、北京实验中学,把每节课调整为40分钟,全部课程基本在上午上完,下午作为学生参加选修课、课外活动和劳技课的时间。

现在,把课外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已开始受到行政领导部门的重视。国家教委在《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已将课外活动列入教学计划,每周6课时,(包括体育锻炼、知识讲座、科技活动、各类兴趣小组活动、校班会、时事教育等)。国家教委师范司在《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中,把教学计划分为基础课、选修课、实习课、课外活动四大块。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定一种改革的教学计划,其中课外活动(包括体育、班、团、队活动)占总周课时的32%.

(3)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新的体制不等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简单的相加。新的教学体制提出了一个科学的、全面的教学目标(目的任务),实现这个目标,课内外应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课外活动,一方面又要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例如,学生在课外要搞阅读,独立地钻研问题,在课内就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课外要进行实验、制作活动,在课内就应培养学生实验、制作的基本技能;要让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的、科技的兴趣小组,教师在课内就应启发、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

课堂教学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通过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的改革,使之高质量、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的目的任务。本章第一节谈到目前这方面的改革有:课程结构的改革,教材的改革,教法上实行启发式,重视学生课外的活动,教会学生学习,以及单元教学法等。应该说,这方面的改革是没有止境的,各方面都应继续深入改革,以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精简教材,减少考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有了比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才能为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创造条件,学生才有时间去扩充知识、运用知识,丰富自己的智力生活,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

当前,深入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体制最主要的阻力,来自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学校的教学仍然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砍课时(指不考试的学科),赶进度,增加周课时,加大作业量,搞题海战术,还有频繁的测试、模拟考试,学生学习负担大大加重了,这样不仅挤占了学生的课余自由支配时间,还挤掉了参加课外活动、生产劳动和体育锻炼时间。因此,深入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体制,就要提高认识,端正办学思想,下决心排除各种阻力,努力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这样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课堂教学中各科课程,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了教材,而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目前还难以制定如此多样的大纲和教材。为了使课外活动有计划地开展,使之成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一个课外活动的总的指导纲要是必要的。指导纲要是课外活动的总体规划,是学校和教师开展课外活动的依据。

1991年,国家教委基础司草拟了《普通中学课外活动指导意见(草案)》,并编辑出版了《普通中学课外活动指导手册》。《意见》的制定和《手册》的出版,对推动和指导我国中学开展课外活动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逐步使教师一专多能。

教学新体制的建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注意使学生具有指导课外活动的知识能力,他们毕业后,许多人不能胜任指导课外活动的任务。

现任教师中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有的是因为他们注意更新知识,重视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有的是他们当学生时就是课外活动的积极参加者。由于新体制的建立,现有的课外活动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因此,必须有长远的目光,有计划地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师范院校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加强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开展与专业对口的各种课外活动,并在活动中发展组织、指导活动的能力。对于在职教师应提供更新知识的时间和机会,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进修院校组织开设脱产或不脱产的有关进修班、训练班,有计划地分类分批地加以培训。教师自身也应在繁忙的教学中,挤时间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改革的时代需要。

(5)改革考试与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考试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考试对于教学的反馈、提高教育质量、选拔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以高校入学统一考试来说,目前流行高考指挥棒的说法,说明考试的竞争机制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但是,现行的考试制度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因高考而出现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从考试方面看,凭几份考卷一支笔,无法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质量。由于笔试的局限性,一些理科考试只能纸上做实验,道德品质也难以通过答卷来评定。从内容上看,考试只考课内教材,而无课外活动内容。造成重课内,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偏差。这种考试制度显然不利于新教学体制的建立。因此,探索、研究一种科学、客观、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既考课内又考课外,既考才又考德的新的考试制度,是完善新教学体制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考试制度,难度很大,不能操之过急,要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从平常的考试的改革入手,除了笔试,可加口试、操作试、答辩等,开展教育质量的评估实验,把考试与评估结合起来,由点到面,逐步建立课内、外结合,德、才(知识能力)兼顾的新的考试制度。

二、势在必行:素质教育纵横谈

1.素质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大计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这就决定着我们的教育目标、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80年,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提出了四有要求,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此后,又在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些都是针对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现实和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提出来的。其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以此作为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对教育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关系作了最简明、最精辟的概括,阐明了教育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性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80年代末,我国公布了《义务教育法》,其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应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里把提高民族素质的任务提出来了,这既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历史任务,也是与我们把经济建设坚决地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要求相适应的。从具体的教育要求到提高人的全面素质,这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后者要比前者更深刻地体现出了教育的功能,它涉及到人的最基本东西,即要求具有良好的素质。

由此可见,作为国民基础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基础思想品德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它的任务就是通过科学的有效途径使青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源源不断地、高质量地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各类层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素质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力资源极为丰富。但人力资源是要靠教育去开发的。教育不发展,众多的人口也许不是资源而是包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日本人口密度很大,如果按其国土面积来计算,每单位面积的人口比中国还要多。但他们重视教育,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使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多的财富。

这样,众多的人口不仅不是包袱,而是一种有用的资源。这在国际上也是一个很好的事例。

在我国,针对目前人口膨胀的现实,一方面要大力推广计划生育,做到生得少一些,养得好一些,优生优育,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重视人口质量,这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对丰富的人力资源要大力开发,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优生还必须做到优教,才能使人口包袱变成宝贵的社会财富。现在,我们已把计划生育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而对于开发人力资源的教育,亦已置于关系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简言之,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固然有天赋作基础,但使天赋真正成为一种直接作用于现实的智能,要靠后天的教育与个人主观的努力。所以提高人口素质,一方面要控制先天遗传,减少先天性痴呆或生理缺陷,另一方面要加强后天的教育与锻炼。现在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并从儿童的早期发展着手,即从孕期就开始考虑孩子的发展与成长问题。早在80年代,中国科大首先在大学里开办少年班,此后不少大学都相继开办了这种少年班,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对一般人来说,大脑机能只开发了很少一部分,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开发。从人数来说,我国的人力资源是丰富的。但从教育来说,我们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即就现有在校学生的教育来说,还没有转到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轨道上来。这就是我们要着重研究的问题。目前在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就是实行转变的一个很大的障碍。这不单是一个学校内部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人们的观念、社会的就业体制等比较复杂的问题。

(2)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对青少年在一定年限内施以一般的思想文化教育,它不是以就业为目标,但它是一个人成长和就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基础思想品德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它是为培养各类人才打基础的。基础教育之于社会,犹如地基之于百丈高楼、枕木之于千里铁路,没有这个基础,则任何宏大的目标、规划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近年来,在实践中,大家对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越来越明确了,初步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他们在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方面,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因此基础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把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联系起来,有利于基础教育端正自己的办学方向。

自《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提高民族素质这一任务向学校教育提出来以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在进行深入的探讨。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内涵,如何把民族传统与现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适应今天需要的素质要求。民族素质中有我们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形成的优秀传统和特色,需要继承和发扬。在这个基础上,把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中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它的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思想政治素质。

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共产主义理想,爱党、爱祖国、爱人民,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初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主要解决人的理想和信念、基本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与此同时,学会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清敌我,明辨是非。

②道德素质。

包括明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具有社会基本道德的素养、情操和法纪观念、集体主义观念以及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的教育;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具有正确的学习、工作、劳动态度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

③文化素质。

包括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有一般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际知识,初步具有科学的思维品质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具有进一步学习高深科学知识的良好的文化基础与自学能力。

④身体素质。

身体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即身体各部分机能完善,发育正常,无重大疾病,经得起紧张学习、劳动和艰苦生活的锻炼,并在体育技能上达到国家对中学生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

⑤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