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用脑赚钱
3851400000041

第41章 结语 时代的呼唤--实施素质教育(3)

包括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心理品质(包括意志、毅力、情感等)方面能较好地、基本上无障碍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即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在学习、工作、劳动中充分发挥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促进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成功。

⑥审美素质。

包括具有一定的美的素养,艺术的素养,特别是对心灵美、自然美、艺术美的认识上,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基本上能把握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也就是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方面具有最基本的美的素养。

⑦技能素质。

这方面是近年来才逐步引起重视的素质要求。技能素质亦可称为能力素质,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实践能力)、操作实验能力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能力。

在中学阶段,还需要有一定的劳动技艺方面的能力。简言之,即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

2.改革应试教育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前提

所谓素质教育无非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的基础性教育,以期达到把学生培养成四有人才的目标。要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素质教育具有整体性。

没有良好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就根本谈不上高等学校进一步的素质培养。毋庸讳言,目前高中也好,初中也好,学校也罢,家长也罢,最关心的是升学,相应的教育方式可以不客气地说是应试教育方式。看一个中学好不好,升学率是个硬指标,而且积习难改。为了紧跟这一指挥棒,次要课可以不学、少学;体育课可以让路;品德分差一点也不要紧,如此这般,只讲智育应试,何谈全面素质?

(2)逐步改革高校入学制度,实行宽进严出。

通过高中统考,德智体达到一定标准的学生原则上均可进大学。但入学后各方面要求应十分严格,优胜劣汰。高校可以开设一年预科,规定逐年的淘汰率。相应地,高校在学费方面实行彻底的奖优和助困制度,使贫困地区优秀学生有足额奖学金得以完成学业。

(3)改革高中教育。

根据我国人口和资源等特点,我们认为,青少年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后若要进一步培养提高,应以中等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体,大力压缩普通高中。

目前不少企业招人要求是本科毕业生,不要专科生。一方面我国百人拥有大学生人数在世界上排名落后,一方面某些大企业中大学生却多如牛毛,人浮于事,高档作低档用,而农村或贫困地区人才匮乏,只出不进。这种超前消费人才的怪现象实质上是人才的浪费。

德国是个工业发达国家,他们的中等专科学校质量很好,国家保证其毕业生就业,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熟练技术工人和技术员,而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需自找就业出路。我们认为这种人才层次的培养既经济又合理,值得我国借鉴。

(4)摆脱应试压力后,学生从中学即可受到多方面的合理培养。

在此基础上,大学教师才有可能在独立构思、独立收集资料、独立设计和独立动手制作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3.素质教育应追求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全面性、开放性和教育价值的多元性正好与信息社会的多样性相吻合。因此,在确定素质教育价值取向时,应该融合教育目的个性本位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的精髓,达到个性化和社会化协调统一的理想境界,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在现实教育实践中,许多人一提到教育,强调的就是人的个性化,甚至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只要发展了人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性格、气质,就以为达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目的;只要激起了人的兴趣,引发了人的多种需要、爱好,铸就了人的坚强意志,抑制不良情绪,就以为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诚然,人的个性发展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多样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众所周知,教育有两种功能,即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有两种责任,即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和社会本身负责任,促进人的发展仅仅是教育完成了培养人的任务。我们知道,人的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人的个性化不等于社会的个性化,因为社会不是个体简单机械的总和,自有其发展的复杂性。在强调人的个性化的同时,也应强调共性,即人的社会化。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目的强调人的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往往交替着占据主导地位。当强调社会化功能时,就出现统一的教育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考核,学生在统一的模式中铸就,压抑了个性和创造性,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也就失去了独立性,最终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当强调个性化功能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甚至教师都成了发展学生个性的条件和工具,教育缺乏必要的控制,学生呈自由发展趋势,多元化、个性化不能与统一性有机结合,结果致使伦理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意识减弱,人际关系冷淡,缺乏合作、理解、认同的精神,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这同样不适合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所以不管在哪一个社会,哪一个阶级统治,社会在要求个人个性得以发展的同时,又对人的个性发展有所规范和制约,要求人的个性沿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当然强调共性,不是像应试教育那样使人才的标准统一化、模式化,共性化的目的是促使多样化的个性社会化。

如何使人的个性和共性得以和谐统一的发展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建立个性和共性统一发展的教育目标。

多样化的社会需要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个性化,个性化的基本途径是自主,人的自主意味着自立、自由,社会的自主意味着社会体系的独立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只有自主的主体才能有创造性,摆脱外界的束缚,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但自主本身容易陷入狭隘的个人主义、地方主义,缺乏与外界的联系,最终将束缚自身的发展,这就要依靠共性的合力作用来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达到共性的途径是一体化或者说是人的社会化。它指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同时一体化还指每一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光强调人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那就无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一体化,同时个性和共性的发展不能以相互牺牲为代价。具体到教育领域,也就是发展能力不能以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为代价,发展个性不能以伦理道德的丧失为代价。因此,在教育系统内部应确立一个使受教育者在个性和共性方面都得以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素质教育价值目标的多元性才能实现。

(2)调整课程内容促使人的社会化。

人首先是社会的人,然后才是他的发展。因此,教育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人,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延续,所以学校除开设尽可能多的课程供学生发展自身的能力、志趣、个性外,还应开足使学生社会化、一体化的课程。现任哈佛大学校长就痛感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的低落,从而提出要设立专门的伦理课程。使他们庄严而有目的地生活,明确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培养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精神,接受新的参与形式、新的文化与道德规范,认识共同利益,克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一体化思维。

(3)社会实践活动是个性向共性发展的中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长期民主教育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现在许多大学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有些学生也在假期安排了一些活动,这只能算是对社会实践的巨大作用的表层认识,有些活动还是流于形式,规模也太小。以后,应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将权力的要求与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认同、合作、理解的态度使个性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向共性转化,又在实践中培养和磨砺个性,增强竞争意识,最终使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有机地融合起来。

4.素质教育不能如此两手抓

我国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已有近1400年的悠久历史,人们习惯它、熟悉它,进而崇敬它、迷信它,以致今天仍根深蒂固。而对素质教育,大家还比较陌生,许多身处第一线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实施起来仍感到上下为难……最近,笔者有机会去几个中小学校进行调查,关于向素质教育转轨,有一种做法很普遍,其观点很新鲜。许多中小学校长如是说:我们现在必须两手抓,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丝毫不能放松,到学期、学年结束,学校之间的评比、教师的奖惩还都得看统考的名次、升学率的高低,因为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压力太大。至于素质教育,也不能不抓,领导常来检查督导,而且这是教改方向,因此,各项活动要开展起来,学校要热热闹闹的,环境要美化起来,学校要漂漂亮亮的……否则,弄得不好还要挨批评。因此,现在的许多学校,学生们的负担更重了,原先的作业量和考试次数没有减少,要求没有降低,而名目繁多的活动又不能不参加,学生们苦不堪言,老师们也叫苦不迭。一些学校学生到了初三、高三年级就开始分流--分别编班,有望考上学并编进重点辅导班,剩下的编进基础加强班。对此,校长直言不讳,重点辅导班搞应试教育,基础加强班搞素质教育。还美其名曰:一校两制.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各班,校长说,我们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重的。上述做法、观点,目前在中小学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1997年7月在该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有的地方和学校口头上高喊素质教育,行动上还是应试教育那一套;或者非毕业年级搞素质教育,毕业年级搞应试教育;或者检查评估时搞素质教育,平时搞应试教育……

两手抓,本是对领导干部工作的一种要求,即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不能顾此失彼,这两者都要抓好、要协调发展。而在基础教育转轨的问题上,我们就不能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素质教育,因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种对立的教育观,在具体运作时它们也没有相通之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两手抓实在很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那么,作为身处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究竟应从何做起呢?这确确实实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大家从理论上、实践中去探讨,去总结。笔者以为,素质教育三要义就是我们理论学习、实践摸索的指针和尺度,我们必须在这个指针下学习和实践,并且以这个尺度来检查我们学习和实践得怎么样。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的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筛选淘汰教育,通过一次次考试、一次次筛选淘汰,校长、教师都把目光盯在少数尖子身上,认为他们就是英才、就是国家明天的栋梁。但现实是,在过去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同龄人中能考上大学的只占百分之几,而大部分学生成了失败者,无怪乎有人讥笑我们的教育是培养失败者的教育。因此,中小学转轨素质教育,第一要义是我们的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一个校长,要对全校的每一个学生负责;作为一个教师,要对全班的每一个学生负责,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成功者、胜利者,都能昂首挺胸地走上社会或走进大学。

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应试教育只重智育、只重知识,完全忽视了德、体、美、劳几个方面,使学生畸形发展。具体表现就是作业多、考试多,分数第一,追求高分,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劳动技能全被忽视了……这样的一代人让他们肩负起建设现代化的重任、迎接21世纪的挑战显然是有困难的。为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应试教育以应付考试、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为目的,考试全是卷面笔试,内容以知识为主,因此,大多数教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狂轰滥炸式的灌输。学生死记硬背、沉没于题海之中,学习是被动的、机械的、呆板的,厌学情绪与日俱增,学生一毕业,便好像逃出了牢门、跳出了苦海,走上社会后便再也不思学习了,考上大学的也高呼60分万岁.如此这般的学生,显然与今天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了。我们要改变今天的教与学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如果一个学生在小学、中学逐渐地养成了乐学、爱学的品质,那将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

两手抓,一手抓应试教育,一手抓素质教育,它貌似公允,实际上自相矛盾,是形而上学的,违背了学校教育的自身规律和准则。

我们应该以素质教育三要义为指针,认认真真地学习素质教育理论,转变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认识,踏踏实实地去实践素质教育,并在实践中摸索、探讨,再提高我们的认识。正如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所说的:素质教育主要在这三个方面狠下功夫。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很宽的领域,大有文章可做。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这三方面竭尽他们的毕生精力,做出很多成就来。

5.实施素质教育要转变四种观念

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学校来说,首先要解决干部和教师观念的转变。

根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这一实质,笔者认为应当做好教育的时空观、课程观、教学观和人才观这四种观念的转变。

(1)教育时空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