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点亮你的心灯
3851900000029

第29章 卓越社交心理的培育(6)

这种人基于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和身体疑虑重重,惶惶不可终日。这种人在学习和工作中稍遇困难,便悲观失望,怀疑自己脑子太笨,能力太差,认为自己不是干这种事的“料”,而缩手缩脚,不敢勇敢地去尝试,结果错过时机,误了大事。平时身体稍有不适,便胡乱猜疑,咳嗽几声,就以为患了肺病;偶然食欲不佳,就认为是得了肝炎;头痛脑热,就怀疑是肿瘤作怪。这种人把主要精力都用来猜疑自身的“噩运”,无法投入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也无法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体。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认为自己能力低下而不敢放手工作,结果不仅无所成就,能力也因得不到锻炼而日渐衰退;认为疾病缠身,无法痊愈,种种病象也随之而来。

这种人其实是跟自己过不去,自讨苦吃。要解除他们的不健康心理状态,须帮助他们清醒客观地看待自己,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及时表扬他们的成绩,使之树立足够的自信;对于身体状况也应科学地分析,有病治病,无病则解除疑虑。不切实际地捕风捉影,对人对己都不会有好处。

(2)环境猜疑型

这种人基于对旁人的不信任和过度敏感,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盘算自己、要跟自己过不去。别人在聊天,就以为是说自己的坏话;别人在一起互相开玩笑,就把话往自己身上套,以为别人是在指桑骂槐,攻击自己。这种人的心理与阿Q很相像。阿Q一方面头上有癞疮疤,所以讳言秃,连光、亮之类的字眼也不许别人说;另一方面又无端怀疑旁人,看到男女在一起说话,就以为人家“不正经”。疑心重的病人也是如此,既怀疑别人向自己耍阴谋、放冷眼,又认定旁人之间的关系一定是肮脏龌龊的。这种心态的人,不但自己会妄想成病,还常常搅得周围不得安宁。

自我控制,提升对他人的信任度

为了正确地对待和分析客观方面的原因,提升对他人的信任度,克服主观上不正当的猜疑心理,不妨采取如下方法克服它。

(1)要信任他人,坚持宽以待人

宽容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因为有了宽容,才能真诚,才有信任。一般来说,猜疑心重的人,私心是很重的,他们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多少有些苛求;自己的言行举止随随便便,却总是怀疑别人的言行另有意图;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放过别人一点点的差错。所以,有一颗宽容的心,相信别人的真诚,也就会拥有真诚与信任。

(2)打破封闭性思维

一旦出现了猜疑,一定不能盲目冲动地质问别人、指责别人,要冷静地分析那些“可疑点”

为什么可疑,它对你究竟有没有危害或威胁。这时应避免设定假想目标,而要多想想几种可能和目标,跳出封闭式思维的循环怪圈,只要一种方案或可能性突破了怪圈的束缚,你的理智就会清醒。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猜疑都是荒唐可笑的,但在弄清楚之前,猜疑往往因为猜疑者的封闭性思维而被看作是顺理成章的事。

(3)开诚布公的交谈

如果在冷静分析后,你仍然找不到可以释疑的理由,不妨同你所怀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诚待人,世上没有化解不开的矛盾。猜疑最大的坏处在于它以疑点为中心无限扩散,不仅伤害当事人,而且还伤害许多无辜的人。世界上完全不被误会的人是没有的,误会迟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尤其是一个家庭中夫妻之间的矛盾,如果夫妇二人在产生怀疑时能平心静气地、诚心诚意地谈开来,那么夫妻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感情会更深厚,他们的家庭成员也会因为生活在一个融洽的家庭中而备感幸福。

(4)要懂得自我控制

就是用自己的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发现同事有某些造谣中伤你的可疑行为时,当发现情侣、爱人有某些背叛你的可疑行为时,你可能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愤怒,此时此刻最重要的就是让理智控制情绪,以防止由于感情的一时冲动做出不理智行为而留下遗憾,以致抱恨终生。

克服猜疑心理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指出,克服猜疑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积极的自我暗示

当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的时候,要运用理智的力量进行“急刹车”,控制住自己的“胡思乱想”,要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怀疑的对象,想办法加上一些“干扰素”,如:“也许是我弄错了”,“也许他(她)不是那种人”,“也许情况不像我想像的那么糟”,等等。条件允许时,可作一点调查,以澄清事实真相,也可以请自己信得过、人品又很正派的朋友帮助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清除自己的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假想和推测。

(2)要信任别人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你选择他作为你的朋友、同事或恋人,就应该充分信任对方,相信他是胸怀坦荡的,相信他不会做不利于你的事。当然,信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自己真诚待人、获取他人信任的同时也形成他人对你的信任。

(3)要学会全面、辩证地处世待人

要根据事实,实事求是地去看待人、处理事,而不要轻信流言,单凭主观想像看待问题。

(4)要及时释疑解惑

疑心的产生,必然有一些诱因,或者是对方的过失,或者是彼此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要开诚布公地、及时地把问题摆到桌面上,用善意的、讨论的方式交换意见,澄清事实,消除疑惑。

(5)加强交往,增进了解

猜疑往往是彼此不了解、掌握有关信息过少的结果。猜疑产生后,常常又加剧了彼此的隔阂。明了此理,就应主动地增加接触,在交往过程中客观地观察、了解和把握怀疑对象的有关情况,最好能与对方进行开诚布公的交谈,结果就会发现造成自己产生猜疑之心可能是由于错误信息的传入;可能是由于一句不经心的玩笑引起的误会;也可能是一些庸人、小人搬弄口舌所致。这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长相知,才能不相疑。

(6)培养自信心

人有所长,亦有所短,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一个人充满自信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用不着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轻易地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五、点亮你谦虚的心灯——战胜自负:从孤芳自赏中清醒过来

人因自谦而进步,因自负而后退;成功固然值得自豪,然而自负就是自暴。自负与孤芳自赏是一对孪生兄弟。以自我为中心的孤傲者,别人总是满足他的孤傲,让他在那里独自孤独着,并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人惟有战胜自负,从孤芳自赏中清醒过来,才能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一个过于自负的人,结果总是在自负里使自己孤立。

——阿罗布什富科

把眼睛生在头顶上,往往会使我们用自己的脚踏坏了我们想得到的东西。

——弗罗斯兰克

自负是我们自掘的一座陷阱,常常会在人们得意忘形之中堕入其中。

——富勒?马斯顿

如果仅是自满倒也罢了,你会在别人的羞辱中觉悟。可怕的是那种要命的自负,吞了苦果还要装出甜蜜的样子。

——赫胥克莱特

自负不仅仅是一种自傲、自满,有时自负的人就像小孩子一样,犯了错误常常会找出各种理由。成年人具有这样的心理是危险的。

——伯克比尔过于自负夺去他的生命

“×××跳楼自杀了”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大学校园。人们不禁为之震惊,尤其是熟悉他的同学、老师和老乡,更为他的轻率而备感痛心。谁能想到4年前他的风光呢?

这个跳楼自杀的男同学4年前是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这所虽是重点大学却鲜有省状元的大学的。进校后,学校领导、老师对他备加重视,他们说“终于有机会发放5000元的状元奖金了”。仅他个人的宣传就搞了半学期,他成为了全校闻名的人物,全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老师的宠爱、同学的羡慕以及一些人的吹捧,让他有了飘飘然的感觉。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从此,他变得极其自负高傲。老师的话他有时还能听进去一些,同学的话他从来就不听完,还总是借机嘲笑、贬低别的同学,对什么事都嗤之以鼻。由于他的过分自负,他没有一个朋友,孑然一身更让他谁也瞧不上眼。每天他想着头顶上省状元的桂冠,自鸣得意。他经常因为觉得老师讲课讲得不好而不去上课,也从不参加集体活动。他时常沉浸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的世界里而混沌度日。老师为他的滑坡而担忧,经常劝导他要戒骄戒躁,可是他总是把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他自负地认为,自己这么聪明,对付那些考试是小菜一碟。就这样,虽然他从未在期末考试中挂“红灯”,但成绩不容他乐观。自己得不到奖学金,他自负得不愿意努力,就说别人只会读死书;自己评不上优秀称号,他自负得不去争取,就说别人只会溜须拍马、笼络人心。

转眼到了大四,保研名单上自然没有他。那么他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了,要么考研,要么找工作。然而他仍自负地认为,自己是省状元,我不上研究生谁上。于是,他不甘示弱起来,自负地向全班同学宣称他要考上全国最著名大学的计算机硕士研究生。从此,他也能起早贪黑地学习了,无奈,由于大学期间专业功底太差,他学习起来总是力不从心。3月份公布成绩时他的专业课均没有上线,这无疑是当头一棒。他拿到成绩通知单时如霜打的茄子一般。

第二天早上,人们在14层高的办公楼前发现了他的尸体,他的口袋里装着一份浸透了鲜血的成绩通知单和一封遗书。他说:“因为我知道自己再也自负不起来了,而对我而言,没有了自负就如同剥夺了自己的生命。”

自负的心理是怎样形成的

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态。然而好胜心并不是所谓的自负。好胜心是催人奋进的动力,而且这个动力如果使用得恰当,它还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好胜心是力争上游、永不停滞、不满足于现状、力争取得最大成功、以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或性格特征。好胜心可能向积极或消极方面发展。向积极方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好胜心,可称为进取心、上进心。具有此种品质的人,总是会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掌握过硬的本领,以便超过他人。与此相反,向消极方面发展则是虚假的好胜心,其表现为极端的自负。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他不是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而总是自我满足,对他人取得的成绩任意贬低、否定,自己原地踏步,就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一样嘲笑别人的进步。这种人只有所谓的好胜心,却没有实际的行动,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却不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而一个有真正好胜心的人,总是不愿吃老本,不会原地踏步,而是力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强。歌德说:“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如果那位男同学以昔日的省状元为起点,不断地超越自己的好胜心,那么他就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稳操胜券的成功者。

人因自谦而进步,因自满而堕落。成功固然值得自豪,然而自负就是自暴。老子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会显得与众不同;不自以为是,反而会超出众人;不自负自夸,反而会不断进步,赢得成功。如果一个人成功之后,只知道自我陶醉,而迷失于成果之中停止不前,那就是为自己的成功画上了句号。

自负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

(1)与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有关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内容。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交往中,特别是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认识自身和环境而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有些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急迫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水平大为提高,但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客观性与正确性尚不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由于青年的独立意识、自尊心的发展,常常会导致一种不必要的自负心理。于是自吹自擂、老子天下第一等言行和心理,便在不少青年中表现出来了。他们特别喜欢寻找和评价那些自己有而他人没有的长处,同时,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也很强,总希望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看来是肯定的、令人喜爱和有希望的。

(2)与自大者的家庭背景有关

与读书年代的成绩好,踏入社会初期的顺利有关。由于这些人的父母对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使他们从小就成为家中的“小霸王”。事事以他为中心,因而养成了一种不懂得迁就别人及完全不能容忍挫折的性格。

有自大心理的人,需要对自己做一番全新的评价和估计,将自己从“自以为是”的陷阱中拉出来,并且重新学习与人相处。否则,在当前这种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中是难以立足的。

自负心理的五种特征

(1)否定别人,炫耀自己

自负者总是傲慢地拒绝承认自己的失败,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喜欢选择最艰难的任务,而采取与别人预计相反的行动,以此否定别人,炫耀自己。

(2)神经敏感,从不体谅别人

自负者容易产生怀疑、嫉妒心理,好责备他人,固执死板,对他人要求很高。有时会把别人的一些正常举动甚至是友好的行为也曲解为恶意的;对人怀有戒心,防御他人时,好情绪冲动,经常感到别人不尊重自己,因而经常自我肯定、自我表彰;对别人甚至自己的配偶,也易于产生病态的嫉妒和挑衅性,因此常与别人、朋友、家庭成员发生争执,人际关系、家庭气氛都会搞得很紧张。

(3)顽固守旧,不容易接受新事物

自负的人,往往坚持自己固有的传统思想理念,面对世界的发展进步,觉得是不可思议或者是瞎胡闹。这种想法,明明与时代潮流相违背,却反过来认为时代在倒退,一代不如一代。自负的人往往开历史倒车,攻击时代潮流,攻击社会变化,甚至不自量力,企图螳臂当车;对新事物、新人物、新趋势都看不惯,视为洪水猛兽,视为恶劣道德的代表。

(4)冥顽不化,死不认错

执着于某个信念的人,应该是一个坚定的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执着”

是个褒义词,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可是,如果执着走到极端,那就是自负了。所谓执着走到极端,也就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某个人、某种抽象理念过于专注,以至于误入歧途也死不悔改。患有自负这种心理情结的人,往往走极端,死不回头,还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