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道至简
3854000000041

第41章 百折不挠的成功之道(2)

所以上天要将重大责任落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孔子带弟子们周游列国期间,在陈蔡两地之间吃光了粮食,弟子们都面有饥色,孔子却在两根柱子中间唱歌。

子路来见孔子,说:“夫子现在还唱歌,难道这是礼的要求吗?”孔子没有回答他,直到一曲结束才说:“仲由啊,在这种情况下,君子喜欢音乐是为了使自己没有骄纵之心,小人喜欢音乐是为了使自己不害怕,这个道理有谁知道?你是在不了解我的情况下跟随着我的吗?”

子路听了孔子的说法,仍然想不通,孔子就给他一个盾牌让他跳舞,跳了三遍,才让他出去了。

就这样过了七天,孔子仍然不停地修订音乐。子路心中气不平,对孔子说:“现在这种情况,是先生修订音乐的时候吗?”

孔子还是没有回答他,直到一首乐曲修订完毕才说道:“仲由,当初齐桓公有了争霸之心,是在他出奔到莒国的时候;勾践产生争霸之心,是在吴王夫差把他囚禁在会稽的时候;晋文公重耳产生争霸之心,是在他父亲的爱妃骊氏迫害他的时候。所以说,没有经历忧患与挫折,就不会思考得久远;身体没有受到节制,就不会智慧深广。怎么能说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困境不正好是我们的幸运呢?”

于是,子路以及众弟子都振奋起了精神,第二天就解除了困境。

这个世界充满变数,顺境、逆境,从来都不是绝对的。人生中很多时候,你以为是顺境,以为前路会一帆风顺,以为样样东西都理所当然,却会有你预料不到的变故突然发生,于是一切如镜花水月,空欢喜一场。

明朝末年,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了明朝编年史——《国榷》。

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就下落不明。

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近六十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

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谈迁继续奋斗六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顺境对于人们来说,其实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你正春风得意、成竹在胸,也就看不到前路暗藏的危机和陷阱,不会去想鲜花背后同样有荆棘。所以,顺境和逆境只有一线之隔。但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逆境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也是人生的试金石,你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你能怎样掌控自己的生命,只有在逆境中,才会一览无余。

所以,不论是在人生的逆境里,还是在人生的坦途中,对目标执著,便是生活中不屈的精灵。

对目标执著,即便有痛苦,那也不再是痛苦了,而是生命转达彼岸欣然愉悦的负载。

人生的路上不会永远是艳阳天,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我们要正确看待顺境逆境,心灵宽容豁达,平和淡然,懂得享受生命的过程,理解得失是生命中必然发生的事,这样我们才会快乐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实践是成功的起点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说苑·政理》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看到的不如自己去实践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这句话来源于一个故事。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建立了魏国。魏文侯十分讲求实际,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从而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有一年,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城(今临漳县西)。临行的时侯,魏文侯嘱咐西门豹到邺城以后要多调查研究,不要听信传闻,他说:“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走近它,走近它不如用手接触它。只有掌握真实情况,才能把事情办好。”西门豹到邺城后,便深入到当地百姓中了解情况,严厉打击和铲除了一批为害多年的巫婆、乡绅,鼓励群众发展生产,把邺地治理得很有成绩,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

很多时候,只有去尝试,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很多时候,只有去尝试才不会后悔。不管结果是好是坏,试过才知道,就算是最坏的结果,也至少不会留有遗憾。

再来看看戴维·托马斯的故事:

戴维·托马斯是在世界各地拥有4300家快餐店的温迪国际公司的创始人、商务经理,他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

12岁时,我们全家迁到田纳西州的诺克思维尔。我设法使一位餐厅老板相信我已16岁,他才雇用我做便餐柜台的招待,每小时25美分。餐馆老板弗兰克和乔治·雷杰斯兄弟是希腊移民,刚来美国时,他们曾干过洗盘子和卖热狗的工作。他们极为坚强,并为自己定下了非常高的标准,但从来不要求雇员做他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弗兰克告诉我说:“孩子,只要你愿意努力尝试,你就能为我工作;如果你不努力尝试,你就不能为我工作。”他所说的努力尝试包括从努力工作到礼貌待客等一切内容。当时通常的小费是一个10美分的硬币,但我能很快地把饭菜送给顾客并服务周到,有时就能得到25美分小费。我记得我曾经试验自己一个晚上能接待多少客人,结果创下了100位的纪录。通过第一份工作,我认识到,只要你努力工作并专心致志,你就会成功。

尝试对于拥有积极人生观的勇者来说,是对未知领域的神奇探索,是一种品味人生的体验。

有人说,人生犹如一座遥远的灯塔,不敢在黑暗中尝试航行的人,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航向,永远也不会到达成功的光明彼岸;没有人会知道明天将要面对的是失败还是成功,只有坚韧地持有一种尝试精神,明天的路才会走得远。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人生的经验,是一笔花钱都买不来的财富。给自己一次机会,也许很多年后,你会发现自己竟在一个当初不了解的行业里功成名就。只有把勇于尝试困难的心境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人生的苦痛经历才会成为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财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这句话的原意是说如果没有规和矩,就无法制作出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后来“规矩”引申为行为举止的标准和规则,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个非常实用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周亚夫是汉朝功勋卓著的将军,以英勇善战、严守军纪著称。有一次,汉文帝要亲自犒劳军队。先到达驻扎在灞上和棘门的军营,文帝一行直接骑马进入营寨,那里的将军和部下都骑马前来迎送。接着文帝到达驻扎在细柳的军营,那里驻扎着周亚夫的军队。只见细柳营的将士们都身披铠甲,手执锋利的武器,拿着张满的弓弩。文帝的先驱队伍到了,想直接进去,营门口的卫兵不让。先驱说:“天子马上就要到了!”把守营门的军门都尉说:“将军有令:‘军队里只听将军的号令,不听其他指令。’”

过了一会儿,文帝也到了,仍然不能进入军营。于是文帝便派使者持符节诏告将军:“我想进入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达命令说:“打开军营大门!”守卫军营大门的军官对文帝一行驾车骑马的人说:“将军有规定:在军营内不许策马奔驰。”于是,文帝等人就拉着马的缰绳缓缓前行。

一进军营,周亚夫就手执兵器对文帝拱手作揖说:“穿着盔甲的武士不能够下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文帝被他感动,表情变得庄重,手扶车前的横木,称谢说:“皇帝敬劳将军!”完成仪式后才离去。

出了营门,群臣都表示惊讶。文帝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前面所经过的灞上和棘门的军队,就像儿戏一般,敌人很容易用偷袭的办法将他们俘虏;至于周亚夫,谁能够冒犯他呢?”说罢,文帝仍然不停地称赞周亚夫,并传令重赏。

再来看看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曹操非常清楚赢得民心的重要性,因此对军队的纪律非常重视,三令五申地要求军队必须遵章守纪。针对有些士兵行军作战时不注意保护群众利益的现象,曹操特意制定了严格而具体的法令,比如战马踏坏了群众的庄稼即处以斩首。这些纪律一经颁布,深受群众欢迎。

有一次,曹操自己的战马因突然受到惊吓,蹿入田中踏坏了几棵青苗。监察官员一看是最高统帅的马踏坏了庄稼,又事出有因,当然不好定罪。但曹操却不肯原谅自己,一面抽打战马,一面抽出战刀就要自裁,这时身边的侍卫赶紧拦住,众僚属也赶紧进言相劝,说丞相您是国家的顶梁柱,为了国家的利益您也不能自杀,马踏青苗是因马受惊,情有可原,就是按纪律制裁也应该宽大处理,等等。而曹操却一本正经地说:“纪律刚刚颁布,如果我不执行,今后别人也就没有办法执行了。”还是要坚持自杀。

众僚属就建议说:“是不是可以变通处理呢?比如割发代首。”于是,曹操听从了大家的建议,用战刀割下一把头发,以示警戒。

古人奉行孝道,强调身体发肤由父母所赐,本人是不能轻易毁伤的,否则就是不孝。因此,曹操这一“割发代首”之举,起到了震慑全军、令行禁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