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静心的力量
3854400000011

第11章 静一静浮躁的心(6)

金山银山,不如爱情柔软的鼻息

BBC的旗舰节目《新闻之夜》曾经播出了一段视频,是记者贾斯廷?罗拉特在北京采访后制作的,标题很抢眼——《中国男人:买房是结婚的前提》,内容说的是中国男人找老婆之难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在他的采访中,在北京摆摊儿卖手机、租住在地下设施改成的“公寓”中、梦想攒足了钱买房子的小杨说:“没有房子,永远不会有好姑娘愿意嫁给我。”和两个朋友合租一间散发着“汗水和臭袜子”味儿的违章建筑,月收入超过1000美元的电脑软件工作人员龚本如说:“中国姑娘很实惠,有房子才能成为够格的单身汉。”

罗拉特说,中国男人买房和娶妻之间的关系,也是世界经济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姑且不论这事儿到底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有没有关系,但罗拉特有一点说对了:对于中国男人来说,买房就是结婚的前提,不买房就意味着不娶妻。

但是随着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的公布,这一重磅炸弹又成功地制造了最新一轮的婚姻条件:不但要有房,而且结婚时婚房必须加上我的名字。

不必瞠目结舌地望着这些没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准新娘,她们会委屈地说,这也是不得已呀,否则一点儿安全感都没有了。为啥?因为《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意见稿”第八条明明白白地规定了: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视为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应认定该不动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也就是说,父母为儿买房儿媳没份。

于是乎这给众多围城内和围城外的男男女女,提出了一个不想提及,却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调查显示,有超过95%的男女对“房产证上写谁的名字”这件事高度关注。已婚的人纷纷咨询如何在房产证上加上自己的名字,未婚的人更是要防患于未然,要求婚房加上自己的名字,以防一旦婚姻破裂,落个被扫地出门、流落街头的惨剧。

古语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是好事,但如果过度地纠结于此,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起婚姻的实质,它到底是房产证上的一个名字,还是爱情的载体?婚姻的解体到底是因为感情的破裂,还是因为利益不能均沾的愤怒?

几千年前,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是因为焦母的拆散。而如今,爱情的大厦却在房子——一堆无血无肉的钢筋混凝土堆成的无生命体前,轰然倒塌,这是多么地悲哀!

我们对于房产证加名的热议,似乎有点儿过了头,好像中国的男女,无论是已婚还是未婚,都在为离婚分财产而算计,至于爱情、责任都滚到一边去吧。男人女人都不好糊弄,人人兜里都揣着一把铁算盘,见面的那一刻,脸上笑着,心里却在扒拉着算盘珠子。这样的婚姻更像是一场商业战略谈判,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婚姻免谈。很多恋人会在婚礼的前夕分手,也有很多的夫妻结婚后闪离,皆因条件谈得太多太具体,让人对感情的信心一点点消失殆尽。

婚姻中所有跟心灵相关的幸福,都被强调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潮给毁了。生存的压力与物质的比较使人们已经忘记了爱情的重要,婚姻的本质,淹没了两人相处应有的理解、包容扶持和责任。

在以上世纪70年代青年爱情为内容的电视剧《请你原谅我》开播首映式上,演员吴秀波对于“爱情”的今非昔比,感慨道:“那时候爱上一个人不是因为你有车有房,而是那天下午阳光很好,你穿了一件白衬衫。”如此纯净的爱情我们不知还能不能找到。

还是网上一段话说得好:“骂新婚姻法不好的女人都是没本事的女人,夸新婚姻法好的男人是准备离婚的男人。正儿八经的家庭哪用得着婚姻法!”是啊,房子再大、财产再多,终究是身外之物,没了真爱,守着一堆金银财宝又能如何?

挣脱困顿魔爪的方式有很多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向残酷的流言作最后的抗争,阮玲玉用30片安眠药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为了挣脱痛失爱侣与疾病困扰的折磨,远离红尘的喧嚣纷扰,三毛用尼龙丝袜,挂在点滴架的吊钩上自缢身亡;为了维护自己“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击败”的男子汉的“尊严”,不堪忍受肉体上精神上的痛苦和创作力的衰竭,海明威把猎枪伸进嘴里,扣动了扳机……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选择了以自我消亡的方式,来告别这个世界。不是天灾,不是人祸,这无疑是令人痛心的。然而,我们看到的这些名字,是因为其出色的才华为人们所熟知,事实上,我们不知道的是,还有无数的普通人的生命,在用同样的方式悄无声息地消逝。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而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因。在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中国自2000年以来,每年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每2分种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

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义无反顾地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个典型的悲观主义者,关于自杀他曾经有一个相当经典的论述:“当一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就会选择自杀。”若用经济学上的观点来评析这段话,那就是作为成本的对生存的恐惧,已经远远超出作为收益的对死亡的恐惧,站在绝望悬崖上的人们难免会纵身一跳:生,不如死。

可是我想说,对于生存的恐惧而存有自杀念头的人,肯定是感同身受的,然而对于死亡的恐惧,他们又是从何得来的呢?相信世上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过死亡的恐惧,因为真正感受过的早已经不在世上了。甚至很多人对死亡的概念,仅仅是停留在一具静静躺着的尸体,无思想,无困扰,仿佛睡着了一般的安详。

于是有一部分被现实纠结的人,选择将自杀作为对生命最后的救赎,作为一次逃脱人生不幸与苦难的契机,对此,他们拥有着看似绝对的自主权,从自杀的动机到自杀的具体操作,自行设定,不计前嫌不计后果,自决生死。然而,事情真的这样简单吗?

一个人的成长姑且不论要消耗多少社会资源,他必定凝结了一个家庭的心血。亲人们无悔地给予了你爱的抚育,你理应回报爱的感恩,乌鸦尚思“反哺”报恩。而知恩不图报,试图以结束生命来缓解自己的痛苦,无疑是自私的,不负责任的。你的一死了之,背后是亲人无法言喻、无法止息的巨大痛苦。

法国哲学家加缪说:“自杀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否定和对个体所在社会的否定。”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在中国,90%的“自杀”是有条件的,如果能解燃眉之急,或是了却心愿,他不会自杀。

近期网传天津一名50岁妇女因为婚房及彩礼和儿子发生争执,从自家五楼跳下自杀,第二天晚上她的儿子也从小区六楼跳下不治身亡。

一起争执,两条人命,多么令人痛心!死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选择,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死是最没出息的做法!如果死亡能解决问题的话,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去死吧。

生命是神圣的,是高于一切的,一切的痛苦和纠缠都不应当通过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或者我们可以说,如果一个人连死的勇气都有,难道还害怕活着吗?

看看曾经感动整个中华大地的洪战辉的经历,11岁那年,亲妹妹死了,父亲疯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和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了他稚嫩的肩膀上。就像他诗歌中写的,他是背负着整个家园前行,扛着家园却拥有无家的感觉。

没有几个人能比他的故事更为悲惨,但是,他的选择是什么?也许逃避、放弃可以使他跑得飞快,也许放弃生命就能让这些一了百了。然而他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从没有希望中走出希望。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羸弱的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铮铮铁汉。

挣脱困顿魔爪的方式有很多,自杀是最无力的解脱之道。人生中谁不曾失意过,可是除了失意,真的就没有值得人留恋的东西了么?不选择自强不息,却在自己的软弱中选择逃避,是这个世界越来越浮躁不堪了,还是人们越来越看轻生命了?

“拼爹”不如“拼自己”

看过一则小笑话,是一个小孩和他爸爸之间的对话:

小孩问:“爸爸,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有那么多变形金刚,我却只有一个呢?”

爸爸回答:“因为爸爸没那么多钱给你买呀!”

小孩继续问:“那我们怎么做,我才能也有很多变形金刚呢?”

爸爸说:“那你就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长大了挣好多好多的钱。”

小孩郁闷地说:“爸爸,那你小的时候怎么没好好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