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逃亡之路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的一天清晨,天还没有亮,微薄的晨曦洒在长安城古老的城墙上,天空中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这时候,位于城门一角的延秋门悄悄打开了,一队人马从城中慢慢走出。这群人当中最醒目的,是骑在马背上的大唐玄宗皇帝,微雨飘洒在他的脸上,使他冷不丁打了一个寒战。他抬起头来望了望模糊而空落的街道,不知这一次离开长安,到底是凶还是吉。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所描述的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入蜀的几行诗句,诗的名字叫《长恨歌》。是啊,大唐王朝,一个多么辉煌灿烂的朝代,而现在一个小小的安禄山却弄得皇上离宫逃亡。史籍记载,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领番汉雄兵十余万人从幽州向南进发,这事发生在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反叛的借口很简单,那就是要诛灭皇帝身边的奸臣杨国忠(杨贵妃的哥哥)。朝廷派遣能征善战的大将哥舒翰前去迎击反贼安禄山,然而在潼关一战中,哥舒翰却被安禄山杀得丢盔卸甲,大败而逃。
唐玄宗本来与杨贵妃在长安城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天天有《霓裳羽衣曲》可以观看,杨贵妃以她丰腴的身躯和卓越的舞姿描绘着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然而战乱惊醒了在皇宫中享受荣华富贵的大唐玄宗皇帝,他急忙把杨国忠找来商量,不知如何是好。因为自己是安禄山的眼中钉、肉中刺,杨国忠希望逃得越远越好,因此就劝说玄宗向西逃亡。虽然当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但冥冥中成都已在向玄宗招手了,理由是:唐玄宗最宠幸的佳人杨贵妃的出生地在成都平原。这位宠冠后宫的绝代佳丽虽然在长安的华清池泡过温泉,在宫中衣袂飘飘地跳过震惊中外的《霓裳羽衣曲》,但那是天下太平时的一种消遣;而今,安禄山的叛军气势汹汹地杀来,口口声声要诛灭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皇上在宫里明显是待不住了,离宫逃亡虽然是一种悲哀,但至少比坐以待毙要好上一百倍啊!
也许唐玄宗曾经问杨贵妃应逃往何方,杨贵妃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蜀中的美丽景象。贵妃出生在那里,她深知蜀中山水宜人,气候和物产宜居,而且她想吃荔枝的时候,也不用遣人快马加鞭从蜀地送往长安……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唐玄宗,唐玄宗于是急命陈玄礼整顿御林军,多多地赏赐钱帛给他们,又命令他们到马厩中选了九百匹健壮的马,开始做离京逃亡的准备。这天黎明,唐玄宗带着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宦官高力士以及皇太子,当然还有他宠幸的妃子杨玉环,在御林军的护卫下悄悄出了宫门。史籍记载说,这次出逃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妃主、皇孙以下多从之不及”。
从长安到宝鸡的路途还比较好走,官道两旁有萋萋的芳草和如茵的绿树,但是,6月的天气十分酷热,因此这一队逃难的人马专拣黎明和傍晚加紧赶路。民间早已闻听唐玄宗弃城出逃的消息,因此沿路拖家带口逃难的百姓成群结队。唐玄宗披着大氅骑在一匹枣红色的马上,时不时回头看看坐在四轮车里的杨贵妃姐妹,他当时的心情无比矛盾,既感觉愧对列祖列宗,又对杨贵妃姐妹跟随自己忍受旅途颠簸于心不忍。所幸成都是个好地方,那里有丰饶的物产、如画的山水、壮丽的城郭和善良的人民,唐玄宗相信此番出走还不至于弄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尽管是在逃难途中,但有娇弱的嫔妃家眷跟随,行进的速度并不理想。到了马嵬驿时,疲劳的卫队驻扎下来休息,这些灰头土脸的士兵忽然感到很没劲,心里的怨气都爆发出来。他们对皇上宠幸杨国忠早有怒气,此番安禄山举兵反唐,要杀的就是杨国忠这奸贼,可是现在杨国忠安然待在皇帝身边,照这样下去,安禄山岂不是要一路追杀到成都来?我们是替皇上卖命,并不是替杨国忠这个奸臣卖命!你们要赶往成都,你们自个儿去吧,我们心里不高兴不想走了。哗变的气氛开始在士兵中悄悄酝酿。
恰好这时吐蕃使者二十一人来到马嵬驿站,暗中会见杨国忠,被军士意外发现。大家高呼:“杨国忠串通吐蕃人谋反,此时不诛更待何时?”于是军士们蜂拥而上,把杨国忠剁成了肉泥。玄宗听到动静,急忙命高力士前去查问。高力士去了以后回来说:“诸将士杀了杨国忠,他们依然不肯走,说国家时局到了危难时刻,皇上也应当多为您的江山和人民着想,不要为了一个杨国忠和一个杨贵妃而断送了大唐前程。现在,杨国忠虽然已经被将士们乱剑碎尸,但他的妹妹杨玉环还是皇上您宠爱的妃子,只要她还活着,将领们就不肯护驾逃往南方。”逃难的皇上唐玄宗此时此刻陷入绝望的境地:杨国忠被将领和士兵们杀死,那是他罪有应得,谁叫他把持朝政弄权徇私呢?但杨贵妃仅仅是一介女子,我又十分宠爱她,士兵和将领们何必要跟她过不去呢?看来这都是被她那该死的哥哥连累的。唐玄宗此时想起了杨贵妃肉感而丰满的身躯,想起了她美丽而妩媚的容颜,想起了她的翩翩舞姿和勾魂的眼波。大唐盛世的光辉除了从诗人们华丽的诗篇中散发出来外,同时也是从杨贵妃丰腴的身躯散发出的。民间传说杨贵妃有一身细嫩而滑腻的肉,当她躺在凉席上乘凉时,她的肉能从凉席的缝隙中漏出来。唐玄宗一边回忆着他和杨贵妃在宫中的恩爱岁月,一边考虑着如何面对现实。眼下将士们的情绪都很愤懑,随时都有哗变的可能,大唐江山难道就因为一个女人而沉沦?万一如此,我还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想到此,唐玄宗咬一咬牙,“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这句话记载于《旧唐书》,虽然词句干净利落、毫无牵绊,但我们知道当时唐玄宗一定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是要江山,还是要美人?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最后,唐玄宗选择了前者。杨贵妃用一根白丝带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心里想着皇帝平日对自己的恩爱和宠幸。她一边流泪呼喊着玄宗的名字,一边把头伸进了丝带的环形扣中。一代佳丽就这样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玄宗草草安葬了贵妃,抹一把泪,又继续带着他的太子朝臣上路了。这时候军中对皇上的去向颇有争议:一些人说干脆到河西走廊去,一些人说干脆到太原去,还有人主张皇上应当回京,集合部队与安禄山那反贼殊死一搏,况且现在杨国忠已死,说不定安禄山会因此而回心转意归附朝廷呢!但玄宗皇帝坚定了去成都的想法,众人只好依从他的旨意。
刚走不久,地方上的百姓成群结队赶来拦住玄宗的去路,他们全都跪在地上,泪眼婆娑地说:“皇上要去成都,我们不好阻拦,但恳请皇上把太子留下,我们愿意保着太子杀回京师,虽粉身碎骨而万死不辞!”玄宗皇帝一颗软弱的心这时简直都要碎了,刚刚失去贵妃的伤痛还没有去除,便又遇上这么多知恩图报的百姓,时喜时悲的玄宗感到生逢乱世的凄苦和无奈。他咬咬牙,同意把太子留下。
这一日到了扶风郡,军心动乱依然如疟疾般时时发作,有人想走,有人想留,大家对这次出逃似乎已经丧失了信心,连大将陈玄礼也已经控制不住军心的动荡。玄宗正在焦头烂额之际,忽闻成都有使者前来向皇上奉献十万匹彩缎,而且是用春天第一批茧丝制作的绸缎,质量上乘。玄宗苦笑了一声,命人把这些彩缎一一摆在庭前,然后把随行的军士召集拢来,对他们说:“朕此番去成都的决心已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你们人多,随朕去恐怕朕也难以养活你们,这里有十万匹上好的彩缎,你们都拿去,然后各奔前程、好自为之吧。朕自有宫中子弟和太监们陪伴,今日朕就与你们永诀了。”
听罢这话,众人一齐俯首流泪说:“我们生死都愿意跟随陛下,再不会有二心!”自此,军心才稍微安定下来。于是玄宗又任命了新的蜀郡长史和剑南节度使,命令他们先到成都,为玄宗的驾到做些准备。同时,诏命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率领士兵平靖叛贼。最初,官兵和百姓听说京师沦陷,皇上仓皇出行,而且不知往哪个方向跑的,都感到无比惊骇,今见皇上还活着,而且指定太子收复江山,一时间“远近相庆,咸思效忠于兴复”。
天回玉垒作长安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庚辰,唐玄宗的车驾到达成都。玄宗站在壮丽的成都城外清点了一下士兵和宫女,结果只有官吏军士一千三百人,宫女二十四人而已。这些狼狈的士兵和宫女穿越秦岭崎岖山路,一路日晒雨淋,到达成都时已经是灰头土脸、不见人形。从此,玄宗住在蜀都府衙壮丽的城郭中,虽然蜀都府比不了京师,没有三千宫女、文武众臣日日陪伴,但住起来也还算舒适。接着,玄宗又向天下宣诏说:“大唐自奸臣反叛,扰乱华夏,归结起来都是朕用人不明的过错。今朕巡抚巴蜀,令太子领兵重振山河,胜利已经为时不远了。”
唐玄宗这次算是向天下人承认了自己用人不当的过错,但未流露出失去杨贵妃的悲伤。唐玄宗在成都的生活表面上看还不错:首先,这是贵妃出生之地,玄宗跟她在枕畔耳鬓厮磨时,听她说起过蜀中的风土人情,今日一见的确舒适宜人、赏心悦目。
玄宗除了处理些军国大事,批阅一些快马送来的急件外,闲暇时,就到成都城内的书院去看书,因为当时蜀地的造纸和印刷技术已经很先进了,还在道士叶法善的陪同下观看过成都的元宵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