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地下成都
3856200000016

第16章 新都战国木椁墓:躺在青铜冷兵器上的末代蜀王(1)

安息在巨大楠木棺椁里

1980年3月,成都近郊新都县马家公社二大队第三生产队在修整晾晒谷物的晒坝时,意外地在东北角发现一座木椁墓的椁枋,它们像一排地下储藏室的木窗格子一样横在人们面前,阻拦了人们向内窥视。这是一处墓葬,还是一排被掩埋了的地下建筑?人们用手抚摸这堵像卷帘门一样横设的木枋时,认出它们都是极为珍贵的楠木,而且时代久远,被切割成方形的木料已经腐蚀发黑。消息传到县文物管理所和四川省博物馆,于是,两家单位的考古学家们即刻对该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结果使人大吃一惊:原来这是古蜀晚期开明九世至十一世之间的一座蜀王木椁墓!在成都平原发现真正的古蜀王墓葬,这还是第一次。尽管我们从文献记载和近些年的考古发掘中,已经了解了蜀王们的族属、政绩、长相、建城方式和活动区域,他们的音容笑貌似乎正在变得鲜活起来,但真正接触到蜀王的遗骨和他所长眠的墓坑,这还是头一遭。

考古学家们的兴奋难以形容,那时候,三星堆祭祀坑、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宝墩古城、羊子山国家祭坛、商业街船棺墓葬、金沙遗址等重要的古蜀遗迹尚未发现,人们还无缘目睹蜀王曾经使用过的金杖、在他的指挥下修筑的国家祭坛和城墙,以及他们的家族墓地和太庙中陈列的精美绝伦的各类青铜礼器。发掘工作从当年的3月14日持续到5月3日,经过近两个月的发掘清理,出土了大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陶器、青铜器、漆器和其他种类的宫廷用品,这些珍贵文物的出土,震惊了四川考古学界。

这座古蜀晚期的蜀王墓葬属于典型的木椁墓。何谓蜀王“木椁墓”?它是蜀王为了使自己的“九泉生活”更加舒适,或者更接近于他生前的物质生活,从而使用许多珍贵的木头、木板在地下搭建的一个长方形盒子似的墓坑。也可以说,它是当时蜀地的特殊葬俗。这座墓的木椁同商业街船棺的用料一样,全是楠木,其结构宏大,连接精巧,整个椁由34根长木枋和12根短木枋叠砌而成。椁底同样使用了二十几根楠木枕木,如铁轨般把整个墓室抬起来。在木椁的拐角处,楠木与楠木相接的地方没有使用绳钉之类的固定物,而是直接以槽榫相卯接。木椁东西长8.3米,南北宽6.76米。蜀王躺在新鲜楠木所散发的幽香中,四肢僵硬、双眼紧闭地继续做着他的帝王之梦。

在木椁墓葬的内部,古蜀工匠采用分割的方法,又把整个木椁墓隔成格子状的棺室和八个边箱,棺室内存放着蜀王安息的独木棺,而边箱则用来放置各种各样的陪葬器物。建好以后的木椁墓像一个木质集装箱,为了防潮,下面铺设大根的枕木;为了使里面的东西主次分明又加装了分隔的格子;为了使其和墓坑泥土之间不会因接触而受潮,还在木椁和墓壁间留下一条宽0.18~1米的空隙,隙内靠里的空间填充防潮防渗的青膏泥,靠外的空间则填充夹沙黄土。如果再把木椁的盖子盖上,那么这个“集装箱”就可以交给历史老人办托运了。经过长达3000年的旅途,被托运的木椁终于抵达今人面前,只等考古学家把它打开,我们一起来验货,看在托运途中有什么东西丢失了没有。

粗心大意的盗墓贼

事实果真如我们预料的那样,木椁墓的被盗情况非常严重,也许在汉代就被成批的盗墓贼光顾过数次了。我们现在在木椁的八个边箱里几乎找不到什么完整的东西,仅在淤泥中发现一些小件器物和陶、漆器的残片。比如,在头箱与南边箱发现少量铜箭镞、铜弩机和残漆木弓等兵器;北边箱内发现少许兽类残骨和陶釜、陶罐、陶豆等;脚箱内发现被盗以后留下的许多漆器残迹。根据这些残迹分析,当初脚箱内一定是堆满了各种描金绘彩、闪闪发光,精美至极的木篾胎漆器。可是现在,考古学家们只找到了一块黑底白彩绘的漆器残片。在多达八箱的陪葬物中,一定还有一些牺牲和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因为我们在被盗贼洗劫的现场,发现有从整串的珠子上遗落的水晶珠、料珠等,动物残骨也有少量发现。按照通常的经验,读者对墓葬的兴趣一般会比遗址更大,因为墓葬更可能发现大量贵重的人类物质遗存;同时,墓主人的身份以及他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故事,也往往引起我们想看一看他的墓室的好奇心,就像埃及法老的墓葬或者慈禧太后的墓葬都能引起读者一探究竟的欲望。现在这个末代蜀王的墓葬虽然被盗墓贼翻了个底朝天,但我们想象得出,当时的陪葬是异常丰厚的,足以显示蜀王家族特有的奢华靡丽,以及象征他们身份的规格和档次。尽管盗墓贼都是些精明能干、训练有素的人,但他们依然没有发现这座墓还有一个“腰坑”。腰坑位于独木棺的下面,这是盗墓贼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或者想到了,但没有办法盗取)。因此,近200件以青铜兵器为主的铜器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是一批我们以前没有看见过的、不同于三星堆青铜器的实用器具,包括剑、戈、钺、矛、斧、锯、斤、削、凿、刀、编钟、壳、甑、鼎、勺、豆、盘等,其中的一把手锯,其造型已经同今天的锯子没有什么区别了。

放置独木棺的棺室处于木椁墓的中心位置,而且比其他八个边箱的面积更大(长4.76米、宽2.88米)。该室四周的木椁内壁残留着红彩,底部的椁板上先涂刷过一层黄色的底料,然后上面再覆盖一层石青的颜料。由此可见,当时的棺室四壁都被涂抹得鲜艳光亮,有一种豪华富丽的气派。蜀王安寝的葬具是一具长4.14米、宽0.98米的由整根楠木挖凿而成的独木棺,棺外涂黑漆,棺内涂红漆,两端上过金粉,的确算是一具难得一见的超豪华棺材。可以想见,盗墓贼轻手轻脚进入这座木椁墓以后,首先争抢着拿走了各个边箱里的随葬品,然后围着这具独木棺打起了坏主意。按照他们过去的经验,最贵重的稀世珍宝往往都随葬在棺体之内,比如穿在死者身上的金缕玉衣呀,含在嘴里的夜明珠呀,以及搁置在身体两侧的金银珠宝、稀世珍玩等。可是这具独木棺的密闭和保护措施做得非常周到,首先棺盖和棺体相扣合时,使用了凸凹槽,也许槽内还使用过粘接剂。从盗墓贼无法直接掀开棺盖来看,当时棺身外面一定还环绕、绑扎了坚韧的护带——类似于铁丝一样的带子,把棺木牢牢绑紧。盗墓贼想尽了办法也打不开这口独木棺,于是一气之下,就采用刀剁斧砍的办法,把这具外形精美、遍涂朱彩的棺木像伐木一样砍成了三段。

这不明摆着是采用杀鸡取卵的办法吗?盗墓贼不惜砍烂棺木,抛出蜀王尸骨,也一定要把棺中的宝物得到,他们的目的既简单又明确,那就是拿到值钱的东西,发一笔横财。当他们憋着劲砍断独木棺,拿到他们想要的珍宝以后,一个小头目眼尖,忽然发现原先安放独木棺的地方还有一个暗箱(腰坑),上面覆盖了一块厚厚的楠木板,木板卯楔得牢牢的,掀不开。墓坑里所有的盗墓贼都围了过来,他们的眼睛在幽暗的墓坑里闪烁着动物般的光亮。一个看样子有多年盗墓经验的人站了出来,使用凿一类的工具在椁底板上打出两个小洞,一个直径0.12米,一个0.08米,大致可以伸进一只手去。尽管这些盗墓贼一个个都是胆大妄为的亡命之徒,经历过许多惊险而离奇的墓室险情,可现在却没人敢伸手往腰坑里摸,因为下面黑乎乎的,他们不知道下面到底装了些什么。万一伸手进去拨动了机关,整个坑室像塌方一样垮下来,那这十几号人的性命岂不完蛋?

盗墓贼站在墓坑里犹豫了一会,最后通过抓阄方式决定由谁伸手去摸。这个人先趴在地上顺着盗洞往里瞧,只觉得有一股阴森森的冷气扑面而来。但既然已经决定由自己去试探,他也只好壮着胆子伸下手去。突然,他觉得有一股冰凉刺骨的、液体似的东西蜇了他一下,顿时整只手就变得麻木和不听使唤了。随着“啊”的一声尖叫,聚集在墓坑里的盗墓贼都发疯似的往外跑,都以为是蜀王发怒了,要使用最厉害的暗器伤害他们。待他们惊魂未定地跑上墓坑顶部,一圈人围着那个倒霉的盗墓贼的手看。只见他的手果真不能动弹了,而且还湿乎乎的。盗墓贼们既然已经洗劫了整个木椁和蜀王的独木棺,得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宝贝,所以也就懒得再冒险去挖腰坑了,他们在瑟瑟的秋风里站了一会,然后就携带着盗得的东西,心满意足地走了。

1980年三四月间,四川的考古学家们在清理完被盗墓贼洗劫一空的墓室后,发现了这个腰坑。当他们揭开覆盖在坑上的三块楠木椁板以后,发现这个坑有1.81米长、1.5米宽和0.98米深,整个腰坑就像嵌在地下的用木板做成的长方形柜子,拐角处榫接严密,四周还抹了厚厚的青膏泥,既防潮防湿,又密不透风。当时腰坑中蓄满了一坑清水,据考古学家们后来分析,这一坑水可能是当初下葬时就蓄好的,因为通过化验发现,这一坑水中性偏碱,pH值7.1~7.8,水质纯净,很少有其他的杂质,这对青铜器能起到很好的保养作用。透过清澈见底的远古纯净之水,考古学家们看见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在坑底闪烁出幽幽的蓝光,它们像一群安静的鱼一样,已经在这坑水中待了足足有两三千年。特别是当考古学家把水中的青铜兵器取出来时,它们的刀刃和剑身均放射出夺目的寒光,俨如刚刚被铸造出来一样。

谁是大墓的主人

新都战国木椁墓以其宏大的造型(八个边箱、一个棺室、一个腰坑)、珍贵的楠木材料以及大量青铜兵器等的出土,向我们暗示了这座墓葬的规格和档次,考古学家初步判定,它应当是古蜀开明王朝九世至十一世之间的某一代蜀王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