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的弥勒佛
成都最有价值的南北朝时期的考古发现是一批南朝石刻造像,如1991年四川省委办公厅在修建宿舍时发现了一批南朝石刻造像,1995年5月西安路中段在拓宽路面时也发现一批南朝石刻造像,再加上成都万佛寺早年发现的南朝石刻造像,展示了一幅当时社会宗教兴盛的特殊背景。
这一批又一批南朝石刻造像的出土,有一个令人惊异的地方,那就是佛教题材的造像与道教题材的造像同时出土。这种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和平共处的情况在考古实践中十分罕见,反映了当时社会宗教发展的某种态势。
最近一次的西安路南朝石刻造像出土物中,佛教题材的造像有:弥勒佛、三佛、释迦多宝、释迦、育王、无量佛等。它是我们在当今佛教寺庙中耳熟能详的“宝相”,当初一定是被高高地供奉在成都的寺庙中,在一片金碧辉煌和香烟缭绕中等待人们的参拜。
弥勒佛的造像在人们的脑海中应当是笑口常开、双耳垂肩、腹部圆圆的一尊开心佛,但成都西安路出土的弥勒佛则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这尊佛像面部轮廓分明,颈部光滑细长,脸上的肌肉显得比较丰满,头上有磨光的馒头状肉髻,简洁而略显厚重的袈裟衣领从肩部翻起,敞开的双襟在胸前形成一个“U”字形,并不是笑容可掬大腹便便的样子。其余的菩萨造像都盘坐于圆台之上,头戴高冠或绾成发髻,衣带飘逸,身材纤瘦。南朝石刻佛像真可称得上是“古佛”了,这些佛像通身描彩贴金,其所贴金箔的含金量都在95%以上,可以见得当时人们对佛的崇敬和信仰。
单从造像的风格进行观察,成都出土的南朝石刻造像整体上都比较纤细秀丽,而非现在雍容华贵的样子,说明佛像的制造是跟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相一致的。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其传播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个高潮,但是佛或菩萨的样子是怎样的,这只能依据石刻艺人和信仰者的审美来进行塑造,尽量把造像塑造成人们心目中想象的那副模样。
在西安路成批埋藏的南朝石刻造像中,还同时出土了中国道教的造像。这些道家人物的服饰虽然与佛教造像完全不同,但在造型和雕刻手法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最典型的特征是宽袖长袍,手里拿着道家人物喜欢的塵尾,衣领自然敞开,令人想起六朝名士的形象。
历史上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地区是南朝佛教传播的一个重要区域,再加上本土宗教道教的兴盛,成都地区当时的宗教氛围是十分浓郁的。可以想象,那时的寺庙很多,善男信女们怀着信仰和理想定期到寺庙里去参拜,会向自己崇敬的佛烧上一炷香或供上几个鲜果,然后跪在蒲团上向高高在上而庄严无比的佛像拜一拜,把心中想要实现的心愿向他们述说。这样的仪式完成以后,他们浮躁而痛苦的内心感到平静而安适了,他们离开心中的圣地,再一次汇入成都的滚滚红尘中,挑担推车或经营买卖。总之,一种源自内心的信仰会给他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
佛道造像为何会被埋藏地下
按照一般人的思维,端庄的佛像应当是被供奉在神龛上,在接受人们最虔诚的瞻仰时,得到最好的保护,然而考古学家确实在成都发现数例埋藏佛像的例子,这是什么原因?这跟当时政府对宗教信仰进行清理有关么?我们也许还记得阿富汗的卡米扬大佛被反对这种信仰的派别炸毁的事实,其实成都出土的南朝石刻造像也跟类似这样的背景有关。
南北朝时期,随着寺院权力的逐渐增大,周武帝感到封建皇权的影响力遭到这种来自民间的力量的侵蚀和削弱,因此在574年下令禁止佛道二教,全国范围的寺庙宫观皆被拆除,造像一律打砸,僧尼和道士、道姑被勒令还俗,所有有关佛道的经书、经版被集中起来烧毁,无数精美的造像和宏伟的寺院宫观被夷为平地。这样一次从上至下的灭佛灭道行为,其影响力和破坏力是可想而知的。除了远离城区或穷山野谷中的石窟得以保存外,其余的造像基本上被毁灭殆尽。
当这样一种带有政治目的的灭佛灭道行动展开以后,民间自然会有忠实的信徒站出来保护这些造像。尽管当时的统治者认为这些造像是邪恶的,但在信徒们的心中这些造像却显得无比圣洁,在它们身上闪烁着天庭和彼岸世界的光辉。保护这些造像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们“窖藏”起来,因此成都地区发现的南朝石刻造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长埋地下的。
从出土造像中既有佛教造像又有道教造像来看,这显然是一种集体行为,人们把不同寺庙和宫观中的造像集合在一起加以埋藏,并不管它是佛是道。造像身上的金箔没有被取走,说明他们的行为显然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真正的源自内心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