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地下成都
3856200000024

第24章 三国时期的考古发现

三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短暂的时期,前后仅有60年。在这短暂的60年里,中国的大地上充满了斗智斗勇的战火和硝烟,人们在马背、船只和帐篷里度过他们宝贵的岁月,很少有闲心坐下来享受生活。因此,成都地区三国时期的考古发现数量不多,但在这为数不多的发现中却可以窥见一个时代仓促而凌乱的脚步。

蜀汉铜弩机

1964年3月,四川地区的考古学家在成都附近郫县太平公社一座晋墓中,发现了一件公元261年由蜀汉制造的铜弩机,弩机上的铭文记载:“景耀四年二月卅日,中作部左兴业、刘纪业,吏陈深,工杨安作十石机,重三斤十二两。”这是一件专门用来射箭的重武器,比一般的铜弩机张力更大,如果把“石”换算成今天的“公斤”,可以测算出这件铜弩机的张力为260公斤左右。这么大的张力一个人通过臂力是无法撑开的,而应当是通过脚踏来发射的。

从这件铜弩机的制作年代来看,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还在世,他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是勤勤恳恳、精忠报国,打起仗来很有计谋,而且还善于制作各种各样的交通和作战工具,比如木牛流马、铜弩机等。也许这件威力强大的铜弩机就是由诸葛亮这位“长于巧思”的军事专家设计的。《三国志》曾经记载说,有一次诸葛亮发明了一种能够一次发射10矢的连弩,魏国的给事中马钧看见了这种先进的武器,表面上说它还不尽完善,但内心里其实十分羡慕。

更为有趣的是这件铜弩机的铭文还记录了制作年代、监制人、制作人等的名字,看起来的确算是一件精密的值得传世的好宝贝。在三国那充满战火硝烟的年代,一般的弩都是用手撑开发射箭矢,比如我们熟悉的“草船借箭”故事,那些射到草船上的箭,就是由士兵不断地张弓搭箭射上去的。当然这种弩作为一种轻型的武器自有其好处,一是携带方便,二是要发射的时候张弓上箭,不射的时候就收起来,类似于现在的步枪。而这件重型的铜弩机却不同,首先它是连发,可以一次性发射10支或更多的箭;其次箭矢都是事先安装上去的,安装好以后就把张开的弦扣在扳机上,发射时只要抠动扳机就行了。对于这件张力为260多公斤的弩来说,用脚力把它张开的可能性不大,大概安装箭矢时是用“车绞”的办法来进行的。

在战争前线,这种铜弩机的功能相当于大炮,虽然杀伤力很强,但是也有它的弱点,因为发射之后还需要一个重新安装箭矢的过程,因此它可能是跟小型或轻型的弩机同时使用的。

八阵图

作为军事家的诸葛亮,他的兵法理论具有很高的水平,其军事实践也取得了许多成功,无论是史籍记载还是传说中,诸葛亮多摇着一把扇子,神情泰然地指挥作战,人们相信他的胸中装着宇宙,装着《易经》方面的神秘知识,他有能力预测和把握战事的发展。在四川留下的有关诸葛亮排兵布阵、演练阵形的古迹中,有两处八阵图值得人们观赏,一处是白帝城的“水八阵”,一处是成都弥牟镇的“旱八阵”。

白帝城的水八阵建于古鱼腹浦的沙滩上。公元766年,唐朝大诗人杜甫从这里经过,瞧见这座由诸葛亮修建的神秘的战阵,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感想:“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缅怀前人总是会留下无尽伤感,虽然诸葛亮文治武功样样行,但最终也逃不过“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在广阔的沙滩之上,诸葛亮命令士兵把礁石垒成战阵,形状犹如八卦,每一堆石头高5尺、环周60围,一共64堆。这些凸起的大石堆纵横有序,星罗棋布,分别按天、地、雨、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组成。平时诸葛亮坐在白帝城一个山头上,用红白黑三种旗指挥士兵们在八阵图中操练。红旗一挥,只见刀剑林立,整个沙滩似乎有千军万马从地下冒出;白旗一摇,只见八阵图中人影皆无,不知人数众多的一支部队到哪去了;黑旗一举,只见八卦阵中各兵种如风车般风驰电掣,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其间的无穷变化恐怕只有诸葛亮本人能弄清楚。

公元222年刘备兵败白帝城,东吴的大将陆逊把可怜的刘皇叔杀得屁滚尿流。当陆逊追杀到白帝城边的河滩上时,一下子被诸葛亮的八阵图弄懵了,他远远地伫立在一个山头上观察动静,那密布于沙滩上的64个大石堆令他困惑不已,他问手下人:你们见过这阵势没有?手下的人都摇头。陆逊看着看着,只见八卦阵中蜀汉士兵一会摇旗呐喊,似有千军万马;一会儿击鼓鸣号,震得地动山摇;再过一会儿又一个人影也无。这么虚实不定的阵势谁敢靠拢呢?因此陆逊茫然地观望了一会儿,就带着他的士兵悻悻地撤走了。

建在长江边上的蜀汉八阵图,据说夏季当长江涨水时,整个阵势都会被淹没掉;但秋天水位下降时,八阵图又会完好无损地浮出来,阵中的石头和沙子都纹丝不动,十分神奇。其实,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八阵图的军事家还不是诸葛亮。1990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密县发现我国最早的《风后八阵兵法图》,这是我们的始祖轩辕黄帝使用过的一幅军事地图。据历史记载:黄帝当时与蚩尤作战,战事之变幻莫测如同刘邦项羽之争,黄帝九战皆败,最后退守到了河南密县。他心想,要打败蚩尤这家伙,使用常规战术看来是难以奏效了,必须出奇制胜才行,于是黄帝就在密县修筑一种奇怪的战阵,终于把八阵兵法演练成功。这八阵的名字分别是:天复阵、地载阵、风扬阵、天垂阵、龙蟠阵、虎踞阵、鸟翔阵、兽行阵。结果蚩尤的军队一来,就被黄帝的八阵图困住了,蚩尤本人也在这次战争中死亡,黄帝从而完成了他统一华夏的伟业。

诸葛亮一生研究兵法,对古代的战阵布局又有创新。据史籍记载,诸葛亮曾经使用过的战阵有一字长蛇阵、三才阵、五行阵、七星阵、八卦阵等,可谓变幻无穷。

旱八阵位于成都外北30里许的青白江区弥牟镇,关于这一处难得的蜀汉遗迹,史籍多有记载,如《三国志·蜀志》记载说:“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益州记》也说:“有武侯八阵图,土城四门,中起六十四魁八八为行,魁方一丈,高三尺。”《纬略》上的记载则更加翔实:“八阵图在新都者,峙土为魁,植以江石,四门二首,六十四魁,八八成行,两阵并峙,周凡四百七十二步,魁百有三十也。”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弥牟镇的旱八阵是一处占地1.6万平方米的雄伟遗迹,虽然现在64魁中的土堆只剩下5堆半,但当初的雄伟壮观还是可以想见的。这些土堆最高的7米,周长可达20米,而小的土堆周长只有几米,在这迷魂阵般的八阵图中,结构紧密,有一种变化无穷的神秘,它吸取了中国八卦变化和制约的精髓,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实用阵势。

诸葛亮在留下他的英名的同时,也留下了这一神秘的八阵图。到了南宋,曾在成都做官的大诗人陆游慕诸葛亮八阵图之名,也曾带领士兵到弥牟镇的八阵图中操练,并为此写诗纪念道:“野火炎高冈,江云暗空戍。角弓寒始劲,霜鹘饥更怒。邂逅成小猎,尺箠聊指呼。北连武侯祠,南并稚子墓。合围蹙穷鹿,设伏截狡兔。壮哉带箭雉,耿介死不顾。”大概这是一次采用狩猎方式的军事演习,没有敌人,他们就把野鹿和狡兔当成敌人,在八阵图中围追堵截。虽然这种游戏般的狩猎行为不能完全体味诸葛亮八阵图的妙处,但身临其境地玩一玩也是不错的。时至清代,驻守在成都的八旗军也还每年到这个八阵图中去演练一回,它的神秘和在军事上的实用价值不断被后人认可。

还有一个有关八阵图的传闻值得一提:说是明代末年,张献忠的军队撤离成都,这一天途经弥牟镇,官军从四面八方追杀而来。正在无计可施之时,张献忠看见路边有一个葛布长髯的老者,意趣悠然地坐在那儿闲耍,就上去请教突围之路。老者用扇子一指,张献忠便带着部队从八阵图的入口进去,七弯八绕又从出口逃离了。而官军进入八阵图以后,忽觉大雾迷漫,乌云翻卷,那64个土堆变成了深山峡谷,官军在里面左冲右突,忙活了一夜,弄得人困马乏也没有冲出阵势。等到翌日黎明,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官军才看清他们在几十个土堆中冲杀了一夜,都感到不可思议。

弥牟镇当地的老百姓还传说另一则趣事:1949年底解放成都时,国民党残部逃进八阵图,依靠地形潜伏下来。白天,他们能听见远处群众欢迎解放军的欢呼声,吓得大气也不敢出。到了晚上,便想乘夜幕的掩护悄悄溜走,哪知刚一挪步,就见阴风惨惨,飞沙走石,伸手不见五指。有些饿慌了的士兵想到田边偷点萝卜吃,可走拢一瞧,白天还是萝卜田,夜晚却变成了冬水田。这伙残兵困在八阵图中三天三夜,饿得肚皮贴背,两腿发软,最后只有向当地民兵举手投降。投降时还一再嘀咕:孔明显灵了,我们钻进八阵图,东撞西碰,就是找不到出路。

看来并不是诸葛亮留下的八阵图神奇,而是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形象已经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