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地下成都
3856200000007

第7章 三星堆遗址发掘始末(5)

这样的同盟对于西南地区政局的稳定和古蜀国在成都平原的统治地位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些青铜头像所代表的庞大同盟中,青铜大立人像代表三星堆蜀王,因为他是这次盟誓的东道主和主角,国力又最强盛,所以造像格外突出和引人注目。他手里遗失的东西也许不是琮一类的礼器,而是一个民族大团结的标志性器物;而其余的人头像、青铜面具则代表了参与此次盟誓的各部族首领。他们中有来自蜀地周边的小部落,也有来自较远地方的昆明等异族部落。假如这个推测成立的话,那么,成都平原在商、周时期就存在一个蜀族大联盟。还有一个发现能够有力地支持这种观点,即多数铜像内腔还保留着“新鲜”的范土,并且坑内骨渣中也发现有用于铸造的泥芯和铜渣,这说明铜像不是很早就铸造好悬挂于庙堂之中,而是因为临时所需,才集中了所有的工匠进行大规模铸造,什么样的族团雕刻什么样的族徽模具,都有讲究。

三星堆在古蜀时期确实是成都平原上的一个兴旺发达的中心城址,这里聚居着一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相对发达的蜀族,它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在这个中心城址之外,在广袤的川西平原和周边山地,以及更远的云南等地还居住着大大小小的不同族团。过去族团之间的摩擦和小规模战事已经令人厌倦,人们不希望看到流血、凌辱等民族间的纷争,影响彼此间的团结、贸易和文化交流。也有一种可能是各族团慑于三星堆蜀国的压力,主动前来结盟——总之,通过各族团外交家们的共同努力,他们达成了缔结友好同盟的协议。盟誓仪式的地点当然选在三星堆,因为只有三星堆蜀国才有充当盟主的实力。这一天,各族团首领带着他们的誓约和贡品,千里迢迢赶到三星堆古城。

蜀王在自己的宫殿里接待了各族团首领,并且举行了盛大的欢迎酒会,然后大家携手来到盟誓现场。那些新铸造的、代表各族团“族徽”的青铜人像、头像被一一陈列出来,来自远方的首领们对三星堆工匠的手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一边赞叹,一边仔细抚摸。蜀王接受着他们的阿谀和恭维,举止间透露出一方霸主的豪迈气概。跟随这些首领而来的各族团使者,也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大家化干戈为玉帛,相互握手和拥抱。

盟誓现场旌旗飘飘,各族团带来的用于盟誓的动物中有许多头大象。牺牲被宰杀以后,血被盛在精致的陶器中。大家挽起袖子,把这些热气腾腾的血坚定地端了起来。三星堆蜀王以盟主的身份发表讲话,他的语气平和而坚毅,颇有一个成熟政治家的风度。各族团首领频频点头,一致认可蜀王所讲的和平共处若干项原则,然后大家一起对天发誓,一仰脖子把热腾腾的血都干了。仪式和焚烧也随之开始,信誓旦旦的话语伴随着浓烟飘向远方。

最后大家把结盟的象征物(铜器、玉器、金器等)一齐砸烂,让所有的真诚都归结到两个实实在在的土坑中。参加盟誓的各国代表坐在屏风后饮酒高歌,大家都为这次成功的结盟感到欢欣鼓舞。

蜀王大墓

无论我们把三星堆祭祀坑看作是盟誓遗迹也好,失灵神物掩埋坑也好,或者是不祥宝器掩埋坑、亡国宝器掩埋坑、祭礼坑等,仍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那就是,为什么蜀王生前使用的金杖会被埋入坑中?蜀王的私人用品混杂在大量的礼仪性祭祀用品中,显得不合时宜。它们的出现唯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随葬,就像我们在许多墓葬中所看见的那样,死者的私人用品伴随亡灵来到了九泉之下。因此有学者根据这一疑点以及器物被毁损后又极有规则地加以埋葬,提出这两个坑应属死于非命的某代蜀王的墓葬。

金杖和神树(如果它真是一株摇钱树的话)都是蜀王的私人用品,而现在却凄凉地埋于土坑中,这无疑与蜀王的身世有着某种关联。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金杖在中国考古史上仅此一例,它长142厘米,上端有46厘米宽的平雕图案,共三组,分别为前后对称的戴冠坠珥的人像和两两相背的鸟和鱼,极具王者气派。当蜀王拄着它上朝或参加各种仪式时,人们的目光追随着这根金杖,就像追随着一面旗帜。考古现场还发现,距这根金杖不远的地方有一青铜龙首饰件,估计应是金杖上端的龙头把柄。虽然金杖出土时内里的木棍已碳化无存,但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它是一根象征王权的金杖,蜀王的大手曾经拄着它在三星堆古城走来走去,发号施令。它不像青铜人像、面具等器物存在诸多有关用途和喻意方面的歧义,而是有定论的。从中国传统丧葬习俗进行考察,这种君王平时使用的随身之物,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能被埋入地下,那就是随葬。

虽然坑内大量焚烧的骨渣被确认为动物骨渣,但也不排除有人类骨渣混杂其间的可能性。只是由于动物骨渣的数量多,而人类骨渣的数量极少(或许只有死于非命的蜀王一人),因而即使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也难辨识。

从青铜大立人像、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内存的泥土来看,它们在埋葬以前似未在庙堂中使用和悬挂很长时间,而是刚被铸造出来。它们为什么被临时集中铸造,难道是为了应付“蜀王暴亡”这一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吗?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不妨作如下推测:在一次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中,蜀王带领近臣在成都平原的某个山岗上围捕猎物,丛林中人欢马叫,打头的猎犬在丛林中嗅来嗅去,寻找猎物的踪影。蜀王骑在一匹枣红色的骏马上,手里挽着一把强弓打头阵。突然,一只凶猛的野豹从树杈上跳下来,用尖利的牙齿咬伤了蜀王的脖子。这样的意外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没有。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就记载,明朝的正德皇帝是个喜欢冒险和无拘无束的人,曾经带领士兵到北方的边境迎击入侵的敌人,他放着自己的豪华马车不坐,而喜欢钻到既拥挤又颠簸,还散发着种种臭味的士兵的马车里去。有一次,正德皇帝到南方的江河里参加捕鱼,在江面上他独驾轻舟,不想风高浪急之下,连船带人都被打翻了,随从们手忙脚乱把他从水里捞起来,正德皇帝受了凉,又被突如其来的惊吓弄坏了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回到京城就一病不起,虽经多方医治,最后还是呜呼哀哉了。

蜀王的这次受惊和受伤丝毫不比正德皇帝差,当随从们把他用快马送回宫中抢救时,他的气息已十分微弱了。宫中所有的太医都被集中到蜀王的病榻前,蜀王的母亲甚至重金悬赏,谁要是治好了蜀王的伤,我把蜀国二分之一财富赠给他。然而蜀王的伤势的确太重了,野豹的牙齿像钢针一样刺穿了他的喉咙,尽管太医们使尽了浑身解数,也救不了蜀王的尊贵性命。

按照蜀国宫廷的丧葬制度,对那些因意外原因亡故的君主,都要举行一次特别的葬礼。因为他并非寿终正寝平平安安地老死宫中,而是在丛林中出的事,因此他的亡灵是不安的,需要举行一个特殊的仪式进行超度。于是,在王储的安排下,他的尸体被火化。伴随亡灵升上天宇的,还有他平时喜爱的金杖和摇钱树。蜀国的人都清楚,这根金杖的铜把柄经蜀王天天抚摸,已经变得又光滑又发亮,就跟刚上过油打过蜡似的。他白天随身携带着,晚上睡觉时就搁在床头的地板上,斜靠着那一株珠光宝气的摇钱树。这都是他平时喜爱的、用惯了的东西,理应让他带走。此外,人们还把庙堂里的玉器、尊、海贝、象牙等物品搬出来,又杀了许多动物,还集中全国的工匠临时铸造了大批青铜器,把这些东西一起焚烧砸烂了,献给人们所尊敬的、已经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蜀王。这么隆重的一个超度仪式对于一国之君来说,实不为过,谁叫他命不好不能安逸地颐养天年呢?蜀王虽因意外原因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但蜀国的百姓还是真诚地像生前那样对待他。

于是,我们在现代的考古发现中看到了这个特殊的“蜀王大墓”,看到了一根蜀王使用过的金杖,看到了古蜀国所拥有的大部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