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地上成都
3856300000041

第41章 姑姑筵

“姑姑筵”是由成都的旧官场人物黄敬临创办的一家高级餐厅,20世纪30~40年代在成都极有名。关于“姑姑筵”的创办过程,还有一段曲折的龙门阵。

黄敬临,华阳人,前清秀才,酷爱诗文、古董、山水园林和交朋结友,晚年尚能写一手工整的蝇头小楷。黄敬临有个毛病,因为常在官场出入,光临宴会的机会多,每次遇到可口或珍奇的菜,他都要把做菜的厨师请出来刨根问底弄个明白。如果话语不能说尽这道菜的妙处,他就会亲自跑到厨房里去,仔仔细细看厨师怎么操作、烹调。久而久之,黄敬临就成了成都著名的美食家,对各种菜品的制作了解得无比透彻。

黄敬临由于跟川军将领陈鸣谦自幼是朋友,因此托陈的举荐,先后出任过射洪和巫溪两县县长。在任期间,不忘烹调,常常亲自下厨做些绝妙好菜。受其熏陶,家中媳妇、儿子皆善庖。罢官以后,黄敬临在成都赋闲,当时有个跟随他多年的部下彭辉廷向他建议:与其这样闲着无聊,不如咱们发挥余热,开家餐馆如何?黄敬临一听,确有道理。于是托当时成都通俗教育馆馆长卢作孚帮忙,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楠木林东侧,租得一栋房子。彭辉廷任厨师长,黄敬临任大堂总管兼拉客,一家名为“晋龄饭店”的馆子在成都开张了。

由于黄敬临久在官场,因此他的餐厅与成都同期的许多餐馆不同,首先是环境优雅,包括后来的姑姑筵都是有着园林般的用餐环境。在他看来,美食必有美的环境搭配,方能吃出情调,吃出品位。其次是烹调艺术、餐具、台面、接待、服务一条龙都延续官场规矩,十分周到细致,毫不马虎。由于是初次下海经商,黄敬临当时有一首诗表达他的心情:“挑葱卖蒜亦人为,误入歧途万事非;从此弃官归去也,但凭薄技显余辉。”

晋龄饭店的主要菜品有堂片烧鸭、软炸搬指(大肠头)、豆腐鱼、溜填鸭肝等,原料虽不名贵,但色香味三佳是有口皆碑。当时在公园内游玩的有钱人,喝过一通早茶后,都习惯到黄敬临的饭店用餐。加上黄本人曾做过县大爷,由他本人在店内招呼应酬,食客也觉得面上生辉。

但他的好友陈鸣谦听说黄敬临跑去开饭馆,认为这简直是大材小用,有辱斯文,于是又托人给他谋了一个荥经县县长的差事。当然,当县长肯定比当厨师当招待要风光百倍,因此黄敬临匆匆打理一下,把晋龄饭店交给他的大儿子黄平伯,就春风得意地跑到荥经当他的县太爷去了。

三四十年代,四川军阀混战,官场动荡,黄敬临走马上任刚一年余,尚未过足官瘾,又不知为何被罢了官。等他风尘仆仆回到成都晋龄饭店一瞅,不由得悲从中来,原来他的大儿子经营无方,又挥霍无度,来晋龄的食客越来越少,他的大儿子只好把饭店出售给了温江人陈锡侯。当初门楣上由他题写的“晋龄”二字,早已为“静宁”取代。望着这一派物是人非的凄凉景象,黄敬临已是老泪纵横了。

一天晚上,黄敬临召集家人开家庭会议,厚着面皮说:“现在我把县官的位子也丢了,饭馆也卖了,一家十来口人怎么过?总不能坐吃山空喝西北风吧。”有人说:“再去谋个官职嘛。”有人说:“干脆我们一家人在街上开个百货店。”最后还是黄敬临站起来说:“与其驾熟就轻,不如驾轻就熟。依我看,还是开餐馆有前途。”他的媳妇、女儿扑哧一声都笑了,说:“看你斯斯文文的样子,办姑姑筵(儿童游戏一种)还差不多,前头刚刚开垮了一个晋龄,那不是前车之鉴吗?”不料黄敬临听到这儿,竟将大腿一拍:“对!我们就开一家‘姑姑筵’,叫全成都的人都来开开眼界!”

这家新开的餐馆就选址在黄敬临住的包家巷宅隔壁。按照老规矩,先是增筑楼台亭阁,养花植树,然后于1930年正式向外挂牌,“姑姑筵”粉墨登场,修饰一新的门面上贴着黄敬临亲自撰写的对联:

右手拿菜刀,左手拿锅铲,急急忙忙干起来,做出些鱼翅海参,供给你们老爷太太。

前头烤柴灶,后头烤炭炉,轰轰烈烈闹一阵,落得点残汤剩饭,养活我家大人娃娃。

额曰:混寿缘

“混寿缘”在成都人眼里是过一天算一天,碌碌无为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黄敬临的一种诙谐和失落心态。但这种失落非常有趣,非常调侃。在大厅里也有一副对联,说的是:学问不如人,才德不如人,只有煎菜熬汤,才算我的真本事;亲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安于操刀弄铲,正是文人下梢头。

黄老先生这副对联可谓是实话实说。这一回,黄敬临放下他的县太爷架子,亲自进厨房,操作姑姑筵的拿手菜。每当他戴着白帽,系着围裙,笑容可掬地把一盘热气腾腾的菜端到顾客桌上时,顾客都会看看他,又看看对联,然后大家发出一阵会心的微笑。慢慢地,顾客们不单喜欢姑姑筵的菜,也喜欢黄敬临这个人。因为他像一个真正的大丈夫,能屈能伸。

姑姑筵承包的宴席很多。凡是有人订餐,黄敬临都事先准备纸笔,让订餐人把客人名单留下,并且一一注明客人的年龄、籍贯和社会地位。根据这一名单,黄敬临“看人下菜”,往往使得主客皆喜,全都满意。比如北方人一般不喜麻辣,老人爱吃软和的东西,达官贵人厌恶油腻,小孩喜吃甜食,等等。经过这一番苦心,来姑姑筵吃饭的有钱人越来越多。

在成都当时的餐馆,有钱人吃完饭,其跟班随从、马夫车弁只能吃点主子的残羹剩汤,有时甚至是饿着肚子回去。黄敬临看出这一弊端,于是向外推出28元(银元)席,即主子们的正席20元,随从跟班的次席8元,正席次席同时开饭。这一招还真灵,不少有钱人家或达官贵人的手下都愿意到姑姑筵来订席,因为他们再不用饿着肚子在秋风瑟瑟中等主子们吃。

后来,姑姑筵迁址青羊宫附近,黄敬临又诗兴大发,自撰对联贴在门上。

其一云:

提起菜刀,拿起锅铲,自命锅边镇守使。

碗有佳肴,壶有美酒,休嫌路隔通惠门。

其二云:

叹老夫无命做官,才租这大花园承包酒席。

替买主下厨弄菜,好像是巧媳妇侍奉公婆。

依然保持了他幽默豁达、乐观向上的心态。抗战爆发,国民党政府内迁重庆,当时有谚语云“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因此在冠盖云集的重庆,开餐馆是很赚钱的一桩买卖。黄敬临尽管在成都已把餐馆开得十分出色,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把姑姑筵交给二儿黄霆仲经营,自己带起人马杀向重庆。姑姑筵新馆一开张,常常是高朋满座,座无虚席。1941年日机轰炸重庆,黄敬临本来卧病在床,受此惊吓,病情加重,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姑姑筵在成都的余脉和分支大致有以下几个:一是由黄的大儿子黄平伯开设的“不醉无归小酒家”,二是由黄的三弟黄保临开设的“古女菜”和“哥哥传”。但是由于一代名厨仙去,由他开创的姑姑筵菜系也渐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