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地上成都
3856300000046

第46章 郫县豆瓣

郫县豆瓣一向被视为川菜中最正宗的调味品之一,它的地位就仿佛戏曲中的丝竹和锣鼓,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有关郫县豆瓣的历史和掌故却不是每一个人都清楚,下面请听我慢慢道来。

清朝初年,有一个姓陈的人,跟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来到郫县。他在郫县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当地盛产辣椒,而辣椒制品主要有“剁海椒”和“酱海椒”两种,人们用这样的辣椒炒菜似乎也很提味。但这个陈姓移民在家乡时见过另一种辣椒制品,那就是在剁细的辣椒中加入胡豆瓣,其味更加醇厚。于是他就按照家乡的办法试制了一些“海椒豆瓣”,挑到县城和农村去卖。果然,这样的“豆瓣辣椒”比当时的“剁海椒”和“酱海椒”更受人欢迎。

1804年,陈姓移民的后裔因为经营这种豆瓣发了财,便在郫县县城里开了一家“益丰和”酱园,专营郫县豆瓣。由于经营有方,货色上乘,很快声名远播,每年都能卖出豆瓣数千斤,“益丰和”的人数着叮当作响的银元,暗地里高兴。但是到了光绪年间,郫县东街忽然冒出来一家“元丰源”,也经营郫县豆瓣,两家酱园就展开了竞争。

“益丰和”是老字号,老板陈竹安经营郫县豆瓣多年,因此经验丰富。在他的卧室里,摆满各种各样的小缸小碟,里面装着豆瓣、酱油等试制品。每天他从“益丰和”的店堂回到卧室,都顾不得疲惫辛劳,像一个科学家做实验似的研制最新、最好的产品。他尝尝这个碟子里的豆瓣,又尝尝那个碟子里的豆瓣,细细品味,认真思索。为了防止豆瓣配方比例的外传或泄密,“益丰和”用来称料的秤杆是一把锄头的锄柄,上面既没有“秤星”,也没有任何符号。只有老板陈竹安能够根据不同的位置判断斤两,因为他对这杆“秤”简直太熟悉了,熟悉得就跟自己的胳膊和手指一样。

由于竞争对手就在眼皮底下,因此两家经营郫县豆瓣的商家都在质量上下工夫,极大地推进了“郫县豆瓣”的知名度。到了辛亥革命时期,两家酱园的豆瓣年产量已经达到20万斤。

成都人恐怕没有谁没有食用过郫县豆瓣,它最大的特点是“味辣香醇,瓣子酥脆,黏稠茸实,色泽黄红油亮”,用这样的豆瓣制作“回锅肉”和“麻婆豆腐”,味道极正宗,令人百吃不厌。“郫县豆瓣”除了色香味美特点之外,还有一个可长期存放、不变味、不霉烂的特点。

据说1915年,四川军政府慕名向郫县两家酱园订购了约4万斤豆瓣,作为去西藏劳军的慰问品。订单接下来以后,两家酱园日夜加工和包装,他们先是把豆瓣成品用荷叶包裹,外衬油纸,再装入新鲜竹篓内。几万斤香喷喷的豆瓣在数百名民工的肩挑背扛下,翻越千山万水抵达西藏——这时候离他们出发的时间已有三个多月。当军营中的四川将士揭开竹篓的盖子,一股豆瓣的浓香扑鼻而来,像刚刚从酱园里端出来一样。这股豆瓣的浓香就这样飘荡在高原凛冽的风中,温暖着这些身在异乡的官兵们的心。事后,为表彰两家酱园的高超技艺和特殊贡献,四川军政府特令嘉奖,颁发了两面金光闪闪的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