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地上成都
3856300000051

第51章 痣胡子龙眼包子

以店主长相的某个特点作为店的活广告、活招牌的例子在成都不少,除了闻名遐迩的“陈麻婆豆腐”之外,成都著名小吃“痣胡子龙眼包子”也算一例。

痣胡子本名廖永通,老家在华阳县中兴场,因下巴有一颗很大的黑痣,黑痣上又长着粗壮的胡须而闻名。廖家在中兴场世世代代以杀猪为业,但因为家中人口多,又没有别的生路,因此生活较为窘迫,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廖永通13岁的时候,家中发生火灾,一场大火把本来就很贫困的家烧得徒剩四壁。一家老小没办法,只好拖儿带女、凄凄惨惨地移居成都——投奔守寡的二姐。

刚一安定下来,大家就像觅食的鸟儿一样,四处找活干。当时廖永通经乡邻陈昌贵介绍,来到春熙路名叫“汉口乐露春”餐馆,当了一名不拿工钱只分小费的小徒弟。食客们看见一个下巴上长着黑痣的小徒弟,在店堂里手脚勤快地跑堂,印象都特别深。两年以后,乐露春因经营不善倒闭,廖永通提着他的围腰、抹布和衣服挨户挨家找活干。由于年龄小,长相又不是很“顺眼”,所以大多数时候只能靠在餐馆打临工和师兄们的周济度日子。好在他是个有心人,慢慢掌握了一手高超的白案手艺。

1938年早春,料峭的寒风在成都街头吹拂着,失业已经三天的廖永通袖着手缩着脖子在街上徘徊。正当他低着头掩着衣服行走时,一个人伸手在他肩上拍了一下。廖永通很吃惊,以为是遇到了拦路抢劫。抬头一看,原来是以前的大师兄——现在骡马市一家抄手店的大师傅。大师兄看着他的狼狈相,便把他约到街边茶馆内,要了一杯热茶,一碗素面,果腹暖身。待他吃完,大师兄方开口道:“有桩生意,你肯不肯做?”廖永通两眼放光:“什么生意?大师兄你快说。”大师兄便告诉他三月间青羊宫的花会很热闹,到那儿摆一个摊子,一季下来也能挣到不少钱。廖永通巴不得,一口应承下来。

成都青羊宫花会仕女如云,游人如织,来看花会的人比赶场的人都多。大师兄和廖永通在那些卖糖饼的、卖豆花的、卖蒸蒸糕的摊子中找了一个位置,摆了一张案桌、几根凳子就算开业了。大师兄擅长做抄手,廖永通擅长做蟹黄包子,两个人通力合作,很快吸引了大批顾客。廖永通本来在大餐馆做过几年学徒,又有偷经学艺的若干年临工生涯,因此做出的小笼包子技压群艺,成为当年花会最有名的小吃。

也许人们还记得花会上那个笑容可掬、下巴上长颗黑痣的小青年,曾经有人一进花会大门,就向人打听:那个下巴上有痣的人在哪儿摆摊?听说他的小笼包子特别好吃。被打听的人一愣:哦?我也正想吃哩,走,我带你去。大师兄本来是想拉扯廖永通一把,不料想现在自己成了陪衬,而廖永通倒成了主角。

花会结束,大师兄和廖永通腰酸背疼地坐在板凳上算账,大师兄把挣来的钱平均分成两堆,把一堆推到廖永通面前。廖永通摇摇头,从自己那堆中拿出一部分给大师兄。两个人坐在空荡荡的草坪上含泪推了几个回合,才算把这次挣的钱分配清楚。

廖永通用这笔挣来的钱给二姐买了一件衣服,剩下的就增置了一副担子,在半边桥桥头上摆起一个包子摊。每天用挑子把锅、笼、灶、柜等家什挑出来,晚上又挑回去。这一回挑担经商的效果,比上一回在花会还要好。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路过桥头的苦力,以至大户人家的佣人都爱来买他的小笼包子吃。由于他的包子当时还没有名头,所以大家只认得摊主下巴上的痣和渐渐长粗的胡子。

又过了大约一年,廖永通才在半边桥北街租下一间铺面,把桥头的摊子搬到了店堂内。这时候,廖永通的小笼包子在成都已十分有名,他使用的面粉是当时位于武城横街成都第一家机制面粉厂永丰面厂的面粉,发酵后,加入白糖和猪油反复揉匀,直到摸上去感觉像绸缎一般细软才罢手。馅是用猪肉前夹后腿,快刀剁细,再加入德阳酱油、汉源花椒、绍酒、味精、香油、鸡汤;为了使肉馅更加细嫩鲜美、入口化渣,他还参照川味丸子的做法,特意拌入剁碎的慈姑提味。他用一两面粉,可以做出十个脚指头大小、晶莹玲珑的小包子。一窝包子在蒸笼里蒸好以后,盖子一揭,待袅袅的热气散开,只见十个雪白的包子像鸽子蛋似的摆在笼中,每个包子中间凸出一块油亮的肉馅,活灵活现就像龙眼睛一般。于是,廖永通的小笼包子获得了“龙眼包子”的美称。

店铺开业那天,廖永通的老父老母和弟弟都来当帮手。鞭炮噼噼啪啪地响过之后,街坊邻居抬头一看,不由得纳闷,问:“廖师傅,你这店子怎么没有招牌呀?”廖永通穿着一件新衣服,笑哈哈地说:“还没想好呢!”街坊说:“不用想啦,你下巴上的黑痣和胡子就是招牌,我们也只认你这个招牌,换个白面书生来,我们还不认哩!”随着一阵哄笑声,廖永通朝店后一招手,只见一块金字招牌被抬出来。众人远远一看,正是“痣胡子龙眼包子”七个大字。

廖永通廖老板站在店堂门口一拱手:“众位乡亲,承蒙抬举,自今日起,本店豆芽排骨汤一律免费!吃包子就得喝好汤,好汤好水养肠胃,我祝大家年年吉祥,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