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地上成都
3856300000054

第54章 韩包子

1915年左右,温江县苏家渡的乡场上有个小小的饮食庄,老板姓韩,名叫韩玉隆。这个韩玉隆将近40岁,样子和蔼可亲,加之做出来的包子、面条分量足、味道好,在乡场上赢得了许多顾客的欢迎。

一天下午,赶集的人流像池塘里蓄的水一样被放走了,街上空荡荡的,只有一两条野狗在街边争抢骨头。韩玉隆坐在他的小店里吸着烟,陷入了沉思。他家里共有五六口人,全靠这个店子维持生计,但谁都知道乡场上的生意是“偏东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赶集的日子和散场以后的日子,闲得直叫人心里发慌。韩玉隆想来想去,决定另谋生路。他把他谋划已久的想到成都发展的计划,告诉了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贤惠的妻子望着他眼睛里坚定的神色,也只能点头。

他们来到成都以后,在老乡的帮助下,在南打金街租下半间铺面,挂出“玉隆园面食店”的招牌,算是正式营业了。初期,小店早堂卖汤圆,午堂卖包子、水饺和面条,没什么特色,生意很一般。但后来,韩玉隆带着两个儿子走遍成都的大街小巷,发现最棒的餐饮店都是以特色起家的。这就好比是一台戏,没有特色,就不会有慕名而来的观众。

恰好韩玉隆对包子有一定的研究,于是,他决定在包子上面寻找突破口。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三种闻名遐迩的包子相继推出。

第一种名为“南虾包子”,是采用南河打捞的鲜虾,去皮挤出虾仁以后,与鲜肉、香油、花椒、姜汁、料酒等辅料一起入馅。面粉则以猪油、白糖糅和,又光又亮又细腻,成形后的热包子花纹多样,做工精细,受人喜欢。

第二种包子名为“火腿包子”。所用火腿皆是自家精心腌制的,配料特殊,比市面上的火腿更香,滋味更绝。以这样的火腿做包子馅,使成都人深感惊讶。

第三种包子名为“鲜肉包子”。专选喂粮食、个头小、肉质嫩的猪腿前夹,剁细后,一半在锅中炸酥,另一半则保持鲜肉滋味,再辅以酱油、胡椒粉、姜汁、川椒粉、料酒、鸡汁等,形、色、香、味俱佳,这样的包子有几个人见过?

一盘包子端上桌,再来一小碗“口杯汤”——用猪骨和土鸡熬制的乳白色鲜汤,一个个色香味美的包子就在这一杯汤中,化入胃肠,令人舒心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