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地上成都
3856300000063

第63章 春熙路

春熙路是最能体现成都城市文化特色和现代商业气息的一条街道,连同它附近的红星路步行街一起,共同构成了成都城市文化展示和购物、休闲、游览的最佳场所。这一带有成都最著名的三大购物中心:王府井百货、太平洋百货和伊藤洋华堂。同时,春熙路上还有青年宫电影院、新闻电影院、孙中山广场、西南书城等其他的消费娱乐场所,使春熙路的现代商业气息呈现出一种丰富的地域文化背景。

如春登台

春熙路的街名据说跟《诗经》有关,这是一条隐喻着生机和繁盛的街道。每次在这条街上行走,我都会感叹这肯定是成都人群最密集的一条街道,几乎全城的人和所有来成都观光的人都会慕名来这条街上逛逛。有一次,我从王府井百货二楼的麦当劳店朝春熙路上张望,眼前的春熙路就好像是八月的荷池,全是荷叶般的人头在攒动,你看不到哪怕一丁点泥土和水面的痕迹——换句话说,这里的人已多得摩肩接踵。当然人群里有真正的购物者,但大部分可能都是观光客。无论如何,这条街一如它的街名那样,真正呈现出了熙熙攘攘、生机勃勃的景象。春熙路于1925年竣工,当时的四川省军务督理杨森亲自为它取了这个名字。但在春熙路正式扩建以前,它只算得上一条毫不起眼的小街小巷。当时春熙路跟走马街一起从南北方向贯穿东大街,是成都人出东门下川东的一条必经之路,它的商业价值当时还被交通价值遮蔽着。可是后来周孝怀在春熙路北面修建成都近代商品中心“劝业场”时,春熙路显示出了它的商业价值,一条全新的有着现代商业格局的街道诞生了。

游览过春熙路的人大概都知道,春熙路彩砖地面上镶嵌着的一些铜板图案,复原了老春熙路的名店名招,那大多是老成都人耳熟能详的著名商号。当时这条街上有成都的第一家西餐厅,人们可以在这里吃到新鲜的冰淇淋。每天有许多坐黄包车的太太小姐穿着旗袍在这条街上购物、消闲。20世纪80年代末我刚来成都的时候,想找一个冬天洗澡的地方,结果转遍了小半个成都城,才看见春熙路北段的一条巷口里有一家澡堂子。名字我已经记不起了,反正当时它的招牌就显得特别古老,用很好的书法镶嵌在墙面上。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从新中国成立前就有的一家澡堂子,当时有许多文化人和著名军阀都到这个堂子里来泡过。

春熙路北段的“亨德利”钟表行也算是个老字号,光听这个名字就遗留着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迹。这家钟表行滴滴答答的声音以及老式座钟钟摆晃动的神态,都显得跟眼下的春熙路有些脱节。不过,我每次逛春熙路还是喜欢进去看一看,尽管这里的顾客跟其余几家大商场相比,显得特别寥落。钟表店有一种时光流淌的静谧的声音,我常常在红木钟体的老式座钟前驻足,感受它的安静和中国人家族式的时间观念。我家里使用过的四只闹钟,有三只是在亨德利钟表行购买的,我认为,这家钟表行是现代春熙路唯一遗留下来的老记忆。除此之外,在春熙路北口还有一家著名的老字号——诗婢家,如今已经搬迁到琴台路去了。我曾经在那儿买过老式的英雄钢笔、塑料封皮的笔记本、一种纸张特别挺括舒展的稿笺,以及狼毫毛笔和“一得阁”的墨汁。这家专营文房四宝的著名老店曾经给许多成都人留下过美好的回忆,但是一支毛笔的利润能跟一件时装相比吗?因此这家店名非常雅致的老店不得不从春熙路上退出。

时代和人们的欲望总是在改变着一条街道的面目和性格。今天的春熙路华灯闪烁、店招林立、人流涌动、姹紫嫣红,这表明一个物欲的时代正在人们的期盼中闪亮登场。

文化的隐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春熙路,是成都著名的文化场所。这条街上有成都古籍书店、新华书店、民营的龙池书肆等购书场所。当然春熙路之所以成为成都有名的文化一条街,跟它的历史和传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就有著名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世界书局等几家大书店。

从1987年夏天到1997年的10年间,我几乎每隔一天就要到春熙路上去逛一逛。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位于孙中山铜像背后的古籍书店,它的店址位于一座灰墙青瓦的老建筑中,门前的招牌是刘东父题写的。底楼出售新印的文史书籍,包括地方志、史书、诗词、笔记等。沿着木质的楼梯上到二楼,迎面是一排古色古香的黑漆书架,架子上放着函装的线装书。旁边的柜子里则摆满了毛笔、砚台和珍贵的古旧书。我记得很多个夏天,我站在古籍书店二楼的红漆木窗前翻书,耳边只听得见窗外的蝉鸣和书页的沙沙声。那个时候的我心如止水,浑身有如春风沐浴。我在古籍书店买到的比较珍贵的书,有齐鲁书社内部出版的国内第一次全文排印本《金瓶梅》,以及两册一套的《明清民歌时调集》。后一种书,它的封面是草绿色的,就像村姑身上的衣服一样让人着迷。

后来在古籍书店背后,又开张了由数十家个体书店组成的龙池书肆,它们像一个个小亭子,背对背地位立在那一节老街上。我在那里买到过许多时髦的新书,看到过许多美人挂历。它的情调跟古籍书店是截然不同的,显得更为时尚、便捷和花哨。自从龙池书肆开张以后,我发觉古籍书店的生意分外冷清了,在那儿只能看见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穿着中山装、腰背微驼的老人了。

有一段时间,我因为买书太多弄得衣食无着,便在黄昏时分混迹于春熙路地摊书肆,把自己认为不值得再看的书打折出售。但是摆了两个晚上的地摊,我就不好意思再去了,因为我的样子完全不像一个书商,既不会吆喝,也不善于等待,而且常常是摆着摊儿的时候,看见哪本书还很亲切,便又像悔婚的人那样,把快要嫁出去的女儿又收回来。

现在春熙路上的文化气息已经完全被商业气息湮没了。龙池书肆按照规划,本来是打算移师到新闻电影院前面那排铺面的,但是搬过去以后,书商们纷纷改行卖起了服装、工艺品和其他一些时髦的商品。本来是数十家个体书店,现在只有一两家还在苦苦支撑着。古籍书店的命运更惨,先是搬家到新华书店楼上一个偏僻的死角,看着春熙路上人山人海,但是就没人上那儿去。差不多每次上去,都是服务员比顾客多,连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也听得见。最近一次,我委托妻子到那儿买一本四川民俗方面的书,她打电话来告诉我说:没有了,那家书店已经消失了。我当时就想:长久以来的担忧不幸变为了现实。

一条文化街的衰落,似乎说明一个城市的人对书籍的热情有所减退。其实在成都,春熙路上众多书店的消失并非预示着这种必然。它还跟传统书店的规模和经营方式有关,这些品类稀少、经营模式落后的书店迟早是要被大的书城所取代。

城市乐园

当然春熙路不仅仅只是代表成都商业文化的发展水准,它在更宽泛的意义上,甚至已经成为成都城市文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路段。它有最传统的商业背景,也有最时尚的商业载体和表现形式,更有现代城市所必备的游乐因素。今年春节,我陪乡下来的弟弟到春熙路游玩。八岁的侄女一看见停在街上的“小火车”,眼睛一下子就直了。这个扎着红头绳和小辫子的漂亮姑娘,眼睛中流露出了痴迷的神色。我带她坐上这辆红颜色的、童话般的街车,从春熙路的北段一直行驶到南段。我发觉坐在这辆城市的街车上,这个乡下来的小姑娘一下子舍弃了羞涩和腼腆,变得特别活泼可爱起来。

春熙路作为成都为数不多的步行街,也不时成为城市地域文化的展示场所。除了街景老照片和镶嵌在地上的“浮世绘”是代表了春熙路的历史以外,一些活动可以说都以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成都的时尚和文化。春熙路曾经搞过一次城市雕塑展览,它汇集了本地和外地艺术家关于成都城市变化的雕塑作品。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外,但当这些雕塑很随意地放置在大街上,像是一棵树或路边的邮筒一样参与到街道的概念中来,行人便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这些艺术品不过是像街上的树或垃圾筒之类的东西。这些本该是在展览馆中陈列的东西,忽然赤裸裸地来到大街上,就像一个电影明星或歌星突然出现在芸芸众生中,于是行人会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它、打量它。步行街的艺术品展览缩短了跟观众的距离,而且观众可以不把自己当成观众,只当成一个心有旁骛的行人。

春熙路的中山广场曾经举办过几次广场音乐会,那种露天的、随意的、置身于高楼夹缝中的音乐场面异常感人。虽然这种社区性的音乐活动可能质量不高,没有大腕的踊跃参与,但音乐本身听起来往往更加亲切和扣人心弦。关键是观众的感受,我们也许不是特意去看这些表演的,但是无意之中碰上了一场音乐会,一场时装展示会,一场声情并茂的大合唱,这时候驻足旁观的感觉跟累了坐下来点支烟、喝杯茶又有什么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