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这座弥漫着世俗欢乐气氛的城市里,文殊院虽然只是一座佛教寺院,但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它是成都人礼佛、喝茶、晒太阳、遛鸟、晨练的地方。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这座飘荡着檀香之气的老院子里寻找心灵安帖的秘方。
场景
我第一次到文殊院,是跟几个报社的朋友去喝茶。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下午,明亮的光线像蓝色的海水浸泡着这个历史悠久的老院子。寺院门外是一条热闹的大街,不时有出租车“吱”的一声停在红墙下,下来一群衣着时髦面色安详的人。我猜想其中有上香的,但也有跟我们一样偷闲出来瞎逛的人,因为这样的季节和天气容易使成都人产生到户外活动的热情。
进了院门才知道,文殊院是我看见过的最没有和尚气和烟火气的寺院。我的意思是说,虽然它本质上是一座古刹名寺,但实际上它跟普通人的生活贴得很近。它不像别的寺院,或者藏之名山,或者故作庄严,相反它很朴实平易,以最谦卑的方式吸纳着芸芸众生的到来。在我们惯常的思维中,寺院应当是清静的,它远离尘世,在钟声和经卷中消磨那些漫长的岁月,然而文殊院却是热闹的,它热闹得像一个和和美美的大家庭、大宅院。
我在文殊院的大殿和回廊穿行的时候,看见阳光从阁檐间斜射下来,照在杏黄色的经幡和敦厚的蒲团上,同时也照亮神龛中的金身菩萨。这些慈祥庄重的佛教人物因为历史的久远和建筑的古老,显得跟一张泛黄的照片一样,带给人记忆中的温暖。来文殊院上香的人有的是老头老太太,但更多的是年轻人,他们一边燃起香蜡,一边很开心地说笑着,甚至因为一句甜蜜的私语而相互追逐和打闹起来。
这么轻松和随意的场景,在别的地方是不容易看见的。成都人对文殊院的情感已经世俗化了,这正如一本书的名字《佛教在近代的调适》所显现的那样,这座位于繁华城市中心的寺院正在以它更宽广和仁慈的胸怀引人向善。在殿与殿之间的空地上,在殿中空阔而寂静的角落里,僧人们已不像我们在禅宗典籍中所看见的那样,或者是不近人情,或者是故作清高,相反他们显得异常随和朴实。我甚至看见一个年轻的僧人很耐心地向一个居士老太太讲解佛经上难懂的字句,像是一个老师在教他的学生。我注意看这个僧人的脸,他的脸白皙干净,眼神中始终是善意乃至“谦卑”的微笑。他们穿着布衣布鞋,悄无声息地在尘世的人群中穿梭,有时候会停下来看一看上香的人、闲逛的人,神情是宽容的,然后再微笑着走开。
穿过重重叠叠的大殿,是文殊院后区的热闹茶馆。在成都,几乎很难找到这么宽敞和随意的露天茶馆。我们在吱吱嘎嘎的竹椅上坐下来的时候,那儿已是人山人海。悠闲的成都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一个古老的寺院中喝茶休息并不让人感到惊奇,让人惊奇的是这种世俗的欢乐场面竟跟一座寺院那么和谐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你看不到它们之间的矛盾与参差。露天茶馆里长着一些树,树下的石凳上有老年人在下象棋、玩纸牌,还有一些人在伸胳膊伸腿地锻炼。我们坐在茶馆中,看着茶博士用一壶滚烫的水把瓷碗中的茶叶冲开,盖上盖子,然后就半躺半靠在竹椅上,让温暖的阳光晒一晒苍白的面孔和松弛的肚皮。双目微闭似睡非睡的时候,听着寺院偶尔敲响的钟声和四周嘈嘈杂杂的人语,尘世的温暖和踏实会像潮水一样漫上来。有时候抬起头来向远处张望,四周林立的高楼像桅杆一样远远近近地矗立着,而你身处一个开阔低洼的地方,鼻腔中弥漫着檀香的香味,身体保持着极度放松的状态,这时候你就会为这个下午——这个文殊院恩赐给你的下午感到满足。
居士
我最初对文殊院的印象是来源于一个邻居老太太。这个六十岁的成都人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会跟别的老太太一起,乘车到文殊院去上香,这几乎成为了她生活中的定式和惯例,风吹不动,雷打不动。有一段时间,我在三洞桥附近上班,每天乘坐62路公交车往返,在弥漫着薄雾的清晨和空荡荡的街车上会看见这些老太太的踪影。
这些执著的老太太随身带一个布包袱,里面装着花生、苹果、糕点等东西,那是将要摆在菩萨供桌上的贡品。沿路都有这样的老太太上车,司机这时候会喊一声:原来今天是初一啊。如梦初醒的样子,便脚踩刹车等着这些蹒跚的老太太上来。上车以后,有的人用手紧紧地抓住前面一人的衣襟,而前面一人又紧紧地抓住车厢里的附着物,鱼贯着慢慢朝前移动。年轻人这时候都站起来,像保护花瓶那样小心翼翼把这些老太太安顿在自己原先的座位上。老太太们用昏花的眼睛四周一打量,结果车厢里全都是熟人,便哈哈哈地打招呼。
待稍稍安顿下来,老太太们便开始唠家常了。一个人说,昨天晚上她媳妇从上海出差回来,给她买了一件九百多的衣服。众老太太一听眼睛全亮了,纷纷夸赞她的媳妇孝顺,舍得花钱。但也有小家子气的老太太不知好歹,直眉白眼地问人家:那么巴适的衣服你怎么不穿出来给大家看,多半又是撒谎;上次你说你媳妇给你买了金戒指,怎么我们从来没看见?这个老太太见有人戳她脊梁骨,便不再言语,只是气呼呼地坐在那儿生闷气,不时自言自语地嘀咕着什么。但大多数老太太还是很欢快,因为她们平时窝在家里做家务,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能够摆脱俗务出来拜菩萨很不容易。有一个老太太个子很小,两条细腿吊在半空中,双手紧紧抓住前面的靠背,一摇一晃地摇摆着,高兴的样子像是儿童坐玩具火车。
街车行驶到站,老太太们像放学的幼儿园小朋友,互相照顾着走下车去。其中身体健朗的老太太打头,她把一只手高高地扬起来,阻止自行车道上的自行车冲过来,然后带领着其余的老太太平安走到人行道上。一群人像渡过艰难险阻,站在街边的晨雾中细细整理衣襟、头发和随身带着的小布包,然后慢慢悠悠地朝文殊院走去。
我不知全城有多少老太太定期到文殊院朝拜,不过我觉得文殊院对于她们的意义,不光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或劳累过后的休息。
众生
一天中午,我在文殊院门口等人,正在百无聊赖之际,过来一个看相的术士。他不知在暗中察言观色了多久,一走近我,便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我请他看相。我对这类街头把戏向来十分警惕,因此任凭他把唾沫说干,我也不中他的圈套,只是面带微笑地望着他,直到他像泄气的皮球蔫了下去。我还记得有一段时间,在文殊院门外的巷子里,有一群鬼鬼祟祟的人在那儿出售假发票。他们推着看似破旧的自行车,逢人便问:要发票吗?当然绝少有人花钱去买一叠假发票,除非这人心怀鬼胎。尽管在文殊院这清净庄重的地方、在“佛”门净地的近旁,有一些藏污纳垢的现象存在着,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文殊院的敬重和喜爱,相反倒是切身体会了佛的慈悲和对待众生的悲悯。
在文殊院喝茶晒太阳的日子里,我常常为成都拥有这么一个世俗、包容的寺院而欣喜。坐在暖洋洋的太阳底下,我感觉自己完全融入了寺院的氛围,包括我身边的人也把文殊院当成了一片乐土。有时候我从文殊院里的佛学院旁边轻轻走过,听见诵经声穿过世俗的尘埃传出来,心里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更多的时候,我在专卖佛学书籍的书店里流连,那是一个带拐角的异常阴凉的地方。进去和出来的时候,需要跨过高高的木门槛。我不知道卖书的人是居士还是和尚,他们一声不响地坐在柜台后面高高的凳子上,双手低垂,慈眉善目。
在开阔而热闹的露天茶馆里坐得太久了,便有擦鞋的小贩和掏耳朵的艺人过来低声询问。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练就了一副谦卑的体态语言,他们兜揽生意的时候总是显得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即便有的顾客很粗暴地呵斥他们,他们也安之若素,顺着眉,弯着腰,含着笑,悄悄退去。我喜欢观察这些人的神态,我认为他们的谦卑和诚恳中含有一种朴实的智慧。晨光初露的时候,附近的退休老头会云集在文殊院后面的树林中,这是他们新的一天的开始。先把鸟笼上的布罩摘下来,让晨光像清新的流水洒到鸟儿们身上,然而就把笼子挂在树杈上,听它们发出啁啾的叫声。鸟儿和人在清晨的时光中为生命的美好尽情欢唱。打一圈太极拳,读一会儿书,说一说最近发生在本城的新闻,然后就身心舒泰地提着鸟笼到茶园里喝早茶。这一盅早茶喝下去,能感觉到一股甘露沿喉咙直灌心田,把隔夜的忧愁、郁闷和身体的不适都荡涤得干干净净。许多上了年纪的成都人有喝早茶的习惯,他们深谙这早上第一盅茶的特殊功效。
我在文殊院吃过两次素斋,那是中午不想从茶馆的舒适中离去的缘故。原想这纯素食不知怎样的清苦难咽,没想到扒两口,还真是难得的美味,竟觉得比席桌上的大鱼大肉更甘饴。有那么多的人在这座古老的寺院中寻找快乐,文殊院因此比别的寺院显得更加迷人。
街道
文殊院红色围墙外面的街道,是我所喜欢的一条老街。街的两旁布满了专售香蜡纸钱和冥事用品的商店,一家一家挨次排开,长达好几百米。我第一次经过这条街的时候,就被街上的景致迷住了。两旁的房子是几十上百年的老房子,虽然有些破旧,但是跟老的传统习俗、传统商品相结合,就显得十分般配和协调。
这条街上长年累月飘散着檀香的香气,甚至让你觉得进出这里的人和车也会沾上这样的香气。每走进一家店铺,都会看见光线幽暗的店堂里静静地燃着一炷香,有时候是盘香,有时候是细长的竖香,烟雾一丝一缕飘荡在空气中,像是水中轻轻摇曳的水草,十分曼妙和庄重。然而这条街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它的色彩,可以说这是一条由色彩组合而成的奇特的街。每一家店子里都存放着黄纸、绿纸、红纸、白纸做成的冥事用品,有时候甚至让你觉得这是一条虚幻之街,有着那么丰富的色彩,然而却营造出那么悲凉和荒诞的气氛。
我喜欢在这条街的商店里进进出出,因为这条街的店主都比较安静——我是说他们不像经营其他商品的店主那么浮躁,动不动就大声吆喝,就跑出店堂强拽行人,甚至不厌其烦地向你推销。这里的店主只是静静地坐在店堂的一角,听录音机里的诵经声像泉水那样轻轻地流淌出来,或者凝视着玻璃柜台里的佛像发呆,或者捧着一本什么书在那儿独自品味。我从一个商店走到另一个商店,没有人来打扰我、麻烦我。我在想,也许是人生的苦短和为死去的人服务,使这些商家学会了忍耐、观看、品味,不再有尘世的烦乱、挣扎和焦虑。
文殊院门前的这条街还有两家有名的商店,一家是专卖凉粉凉面的小吃店,一家是专卖花生糖、绿豆糕的传统小食品作坊,两家的生意都很好,而且远近知名。专卖凉粉凉面的那家小吃店我去过,店堂后面有两口专门用来煮凉粉的大锅,我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那么大的锅。凉粉、凉面、拌白肉的味道都出奇的好,很多前来文殊院上香的人都会到这儿来吃上一点,不只为填饱肚子,更多的是慕名前来品尝滋味。另一家糖果糕点铺据说卖的都是素食(糕点中没有猪油),居士们上完香会特意带一点给家人品尝。我有一个朋友,听说一位女士喜欢吃这家铺子制作的糕点,便很殷勤地经常跑到这儿来买,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俘获了那位女士的芳心,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我在想,文殊院之所以带给人们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就是因为它有一种敢于把世俗的欢乐奉献给芸芸众生的气度,那是一种包容的气度,它缩短了宗教和世俗生活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