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啰嗦”,其实是一种幸福
随着自己慢慢地长大,我们开始厌倦父母那东一句西一句的咛嘱。觉得他们是如此的啰嗦,讲的都是那些没什么营养的语言,与我们所说的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对话,那我们就会对朋友说,我与父母越来越有“代沟”了。
看看我们经常对父母说的话吧:
“好了,好了爸爸,我已经清楚了,您可真啰嗦!”
“妈妈您有事吗,如果没事,我很忙,先挂断了。”(父母打电话,也许只想说说话,年轻的我们,又有多少能明白他们的用意呢?)
“跟您说了您也不懂,您就别再问了!”
“哦,天哪,妈妈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一些他们已经力不能及的事,我们因为关心而制止,但不要这样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无用。)
“你们那一套,早就过时了。”(父母的建议,也许不能起到作用,可我们是否能换一种回应的方式。)
“爸爸,我不需要你来帮我整理房间,你看,东西找都找不到!”(自己的房间还是自己收拾好,不收拾,也不要拂了老人的好意。)
“我要吃什么我知道,您不用给我夹了!”(盼着我们回家的父母总想把所有关心融在特意做的菜里,我们默默领情就好。)
“跟你们说了多少次了,我们有足够的钱去买新的食物,我们根本不用吃这些剩菜了,怎么总是不能听听我的建议呢!”(他们一辈子的节约习惯,很难改,让他们每次尽量少做点菜就好。)
“这些东西以已经说过不要了,堆在这里做什么啊!”(他们总想把跟我们成长有关的东西都收藏起来,也许占满房间,多年后,看到自己还是婴儿时的小棉袄,看到自己孩童时的玩具,是不是很惊喜。)
有人说过,如果父母再也不啰嗦你了,那你就是一个人了,从此失去真正爱我们的人了。
父母的啰嗦是代表我们还是他们心中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宝贝,他们还是爱着我们,关心着我们。他们那东一句注意西一句小心,我们都能体会到他们对我们的不放心。他们是害怕着,害怕我们会像断的线的风筝一样离他们远远的,害怕我们从他们的瞬间中消失掉。事实上,我们的父母的心灵是如此的脆弱的。他们只会用尽他们全部的力量来保护我们,而啰嗦是他们对我们在言语上的关心,他们只是希望我们能把他们所说的一切都深深地放在心中的最深处,把他们以前所走过的错误的道路说出,让我们不再走到那路上,让我们的道路平坦。
小时候,都很憧憬长大。因为觉得等长大了,就再也不用听父母唠叨了,再也不用听那些刺耳的噪音了。可以不听父母唠叨做作业,可以不听父母催着睡觉和起床,可以不按点回家吃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一定很幸福。
等真的长大,离开了父母,听不到唠叨,也不一定就觉得幸福。一个人生活,衣服也没人洗了,可能就会想起母亲唠叨“快脱下来”,那刺耳的声音竟是那样叫人留恋;一个人去食堂打饭,可能就会想起父亲从邻家叫回来吃饭的声音是那么的动听。
其实,父母的唠叨,是监督,是督促。每一句唠叨,无不透露着希望和期待;每一句唠叨,无不包含着父母的疼爱。
有人可能觉得,父母的年纪大了变得越来越啰嗦了。其实,父母的啰嗦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需要。父母护送我们走上了人生路,他们自己却在面临“夕阳西下”,这时候,他们并不奢求我们为他们做什么大事,只希望我们能多陪陪他们,常听听他们叙叙往事。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所求的回报也不过如此,然而有很多父母连这一点点回报也难以得到。人老了,唠叨是一件常事,有时并不需要你按他们的意思去做,只是想对你说一下想法,尽管这种想法可能已经说过很多次。但他们忘了自己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你也应该忘记他们曾经说过。让父母觉得他们的话对你很重要,而事实也确实很重要,因为那是父母对你从时间上来说“不会太多的”关心了。
也许我们还无法理解父母的“啰嗦”,但等我们也为人父母之后,就会感受到这份伟大,而且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显得无比的珍贵!
虚拟世界永远都是虚拟的
虚拟世界,这个近些年才出现的词汇,现在已经大幅地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它更是具有着魔幻的诱惑力。很多青少年朋友喜欢沉溺于此,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快乐和慰藉。那么,这些所谓的快乐和慰藉都能靠得住吗?很显然不是。
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的载体,的确有着神奇的魔力。现实生活总是受到各方面的局限,而网上则可以海阔天空,整个世界都由你随意驰骋,不必问“你从哪里来”,即使天涯海角也近在咫尺。没人知道网上的“小精灵”、“华尔兹”到底是个什么角色,也不必有平时生活中的种种顾虑,在这里可以尽情挥洒,肆意妄为。
网络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它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世界在满足我们心理需求的同时,弄不好,又会扭曲我们的心理。少男少女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如果每天与网络面对面,对自己的思维、情感、行为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现实生活中人的经验、词汇、语言等,共同形成了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少男少女如果长时间生活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就可能导致思维远离现实,削弱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情感上对虚拟世界产生依赖性,而难于适应现实世界,导致身心障碍,给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带来损失。
曾经有过这样的新闻报道:密尔沃基市某中学一个男生站在学校教学楼的楼顶,扮成动漫游戏中人物的模样要往下跳。被劝说下来后,他仍然不死心,先后多次尝试从楼上跳下,最后终于摔断了双腿。沉迷于角色扮演而无法自拔的他,让周围的人心惊胆战,他的父母更是叫苦不迭。
所谓在虚拟世界中换个身份的行为并不是只有网络上才有,有些人把自己想成是书中的人物,跟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可笑的堂吉诃德一样;之后有了电视剧、电影等,常常会令很多人陷入情节里,和主角一起欢笑,一起流泪;如今的网络世界,则让这种虚拟变得更加真实甚至可怕,因为虚拟的场景变得可持续、可变化和可操控,甚至可以以假乱真。然而,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往往让一些心智不成熟者难以转换,最后出现种种令人费解的情况,就如前边所说的那则新闻。
通常喜欢玩角色扮演的人会觉得在虚拟世界里,自己活得比现实生活更有意思。不但如此,他们认为,虚拟世界的成功和美满同样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而那种感受的真实程度完全和现实世界一样。但真的会一样吗?
虚拟身份无法替代现实生活。汤姆·布鲁克博士说,虚拟游戏固然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就了解和学习很多未曾经历的事情,但把它认为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把感受和情绪都搬到生活中就不合适了。
很多沉浸在虚拟世界里的游戏玩家觉得,自己之所以迷恋虚拟世界,很大原因就是自由,“想干嘛就干嘛”。不可否认,当现实生活中的自己面对枯燥乏味的重复,但又不想高成本高风险的改变时,钻到虚拟世界,并幻想换一个身份生活,就会显得简单轻松得多。从这个意义上看,虚拟世界、虚拟人生未必都是坏处。不过,游戏者往往忽略了没约束的生活方式会带来一定伤害。
有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苏珊娜在5年时间里,几乎把一切业余时间都投入到游戏中,为游戏装备投入的资金也多达上千美元。但有一次,交往多年的网友在网络上向她借钱(游戏点数),然后忽然消失了。苏珊娜说,虽然被网友骗走的3万游戏点数也就300美元,但从此以后,她的心情变得极度不好,身体也开始出现不适,甚至开始做噩梦。而且,她对现实生活中周围的人都产生了一定的警惕性,开始变得不信任别人。
网络上的虚拟世界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让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而虚拟世界对现实最大的影响是,玩家最后变得分不清自己究竟在哪个世界,并把虚拟中出现的问题带到现实世界中。当玩的人全身心融入游戏中,沉迷虚拟世界中的人,会与周围人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甚至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自由”背后危害大,要学会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
沉溺于虚拟世界,可以导致各种身心障碍,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自我评价低、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情绪不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滥用药物等。虚拟世界中除了网络游戏以外,还包括交际成瘾,就是指上网者利用各种聊天软件以及网站的聊天室进行网络交流;迷恋网上的音乐、图片以及影像等;强迫信息收集成瘾,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等,这在少男少女中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虚拟世界固然精彩纷呈,千变万化,固然“好玩”,但是“玩不好”、“玩进去”、“出不来”,就会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可以设想,一个整天在虚幻世界云里雾里身不由己的青少年,一个面对现实精神萎靡,而面对虚幻世界极度亢奋的青少年,一个以谎言和不负责任的态度逃避现实却在虚幻世界里死心塌地充当“英雄”角色的青少年,当其神志不清、精神恍惚、虚实不分、真假不辨时,会做出怎样离奇荒诞、骇人听闻、不可思议的“壮举”。你必须去了解人性,学会捕捉人生百态,审视他人和认识自己都是极其重要的,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理智理性,人们是会受到感情支配的,一逢变故,便会成为瞬间分崩离析的个体。这也是考验你的能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