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小说选刊(2013年第6期)
3859200000022

第22章 中篇小说 陈万水名单(陈继明)(3)

“你没吃过人,谁信?”杨炳新问。

“没吃过就是没吃过!”瓦琴说。

“没吃过人,老鼠也没吃过?”陈万水问。

“老鼠……吃过!”瓦琴说。

“老鼠是不是脏东西?”陈万水问。

瓦琴没话说了。

人们听见凤玉小声说:“妈,咱们走!”瓦琴回答:“偏不走!”凤玉说:“哎哟,走嘛!”瓦琴说:“不走!”凤玉说:“那我走!”

人们看见凤玉爬出去了。

随后瓦琴也挪着瓦罐爬出去了。

凤玉一口气爬在院门外时,觉得自己的丝已经细到极点了,一只蚊子都可以踩断了,她在院门口停下来,闭上眼睛,展展地趴在地上,就像要抱紧地面,不让自己一不小心飘上天空,左手和右手都有抓牢什么的意思。

瓦琴爬出来后,自然地挤在了凤玉旁边,还是像在家里那样,腮碰腮,把两张脸的体温合在一起,把两根丝合成一根丝……

遗物和逸事

遗物一:捕狼板

那之后,很多人学会了用陈万水的办法捕狼。捕狼板,通常总是单扇的门板。很简单,把门板卸下来,在一端钻出两个窟窿就行。

巷道里随时都会碰到一个人,一摇一晃背着一只大活狼回来了。门板宽宽的,像另一层天空,把人蒙在底下,对面的人不蹲下身子专门看,就不知道此人是谁。狼却高高在上,忧郁地昂着头,模样十分接近它的近亲:狗。人们说,狼是狗的舅舅,现在,舅舅进村找外甥来了。可惜的是,村里如今没一只狗,正如没一头猪、没一只羊、没一匹马。世界上似乎只剩下两种生命,人和狼。当时人们的腿脚还不硬邦,身上又压着一块板一只狼,人行走的样子,就像走在沙堆里。转眼一看,你又会觉得这是一幅感人至深的温馨画面,狼的样子像是驯良极了,两条腿故意乖乖地伸给你让你擒住,就像孩子骑在大人头上,把脚交给你。所以,有人形象地说:“就像背着新娘回家了。”

家里没男人,捕狼的事只能由女人干。瓦琴和凤玉母女,也是捕狼能手。半夜,妈妈出去的时候,凤玉总是跟在后面。两人面对面蹲在坑里,一大一小,并不碍事。回来的路上,妈妈背着狼,凤玉打着手电,捉着鸡。

到了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突然没狼可捕了。狼集体消失了,村子里不见了狼,山上也很难觅到狼的踪影。而旱情依然在持续,地面上既没庄稼也没花草。于是每天又开始有人饿断丝。一天,陈万水照例在堂屋里记录死者名单,突然大咳不止,爬在院里的人觉得,咳嗽声是从遥远的地心里传上来的。陈万水不再问“下一个”,头偏在桌上一动不动,肩上的褂子也滑下去了。陈万水终究咳断了自己的丝。

再说那捕狼板——眼下,大部分人家都盖了新房子,有楼房、有瓦房,但是,个别人家还住在老房子里,门板也是当年捕过狼的样子,那两个亮亮的窟窿,始终未堵,刚好做了猫眼。一个成年人,稍稍弯下腰,就能看清院内的情况。只是,两个猫眼之间的距离太大,只能将两道目光从一个窟窿里尽可能挤进去。

瓦琴家院门也还是老样子。

遗物二:豆饼

1959年年底,开始有了救济粮。

每月每人可以领到一块豆饼。豆饼的大小、厚度和坚硬程度都很像砖,用剪子往下钻,就有粮食掉下来,主要是豌豆,还有高粱、包谷、燕麦什么的。没人知道国家为什么不嫌麻烦地把粮食压成饼?有人猜,豆饼要么是军粮,要么是饲料。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绝妙的形式。它的形式比它的实质更有用,人们每天用剪子钻几颗粮食下来,然后在石臼里捣碎,烧成粥,真的可以对付一个月。如果是同样多的粮食,却是散开的,装在袋子里,吃的时候用碗盛,恐怕有人宁愿吃饱两三顿,然后饿死。

四类分子和两种人,减半发放。四类分子减半,是上面的意思。两种人减半,是继任大队书记杨炳新的意思。唯一不服的人是瓦琴。她先是又哭又闹,接着躺在杨炳新家炕上不走人,还不管用,竟脱光了衣服坐在人家炕上。杨炳新没办法,和她说好,表面上还是减半,私下里给你补全。看上去瓦琴得逞了,但她的名声却越来越坏了。没人喜欢一个女人耍泼犯贱不要脸,无论何种理由。而瓦琴早就以“是非”出名,后又以“嘴脏”出名,现在又多了一条“不要脸”,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1979年秋收之前,海棠也开始包产到户。大队部那个大院子同时被拆除,木料移走盖学校。人们意外从这个地主家老院子里挖出两样东西:两罐银元、一缸豆饼。银元自然是地主埋下的,豆饼肯定是大队干部埋下的。银元卖掉,补了建学校之急需。豆饼,如今也难得一见,一直摆放在老书记杨炳新的家里。

遗物三:手电

捕狼的最佳时间是后半夜,于是,村里有人首先使用手电。一天,瓦琴也进城买了一个手电筒和几节电池回来,进门时天已经黑了,瓦琴把打亮的手电筒交给凤玉。凤玉拿着照照天照照地,高兴极了,瓦琴说:“费电,赶紧关了。”情急之下,凤玉不知道怎么关,拿在手上甩来甩去竟甩不灭,赶紧塞进一堆干土里,还不行,又塞进水桶里,一桶水都亮了。瓦琴在旁边笑死了,说:“你把书念进狗肚子了。”

这个手电筒如今还在。

遗物四:瓦罐

大食堂突然有狼肉吃的那天上午,瓦琴和凤玉决定两个人用一个家当:瓦罐,既足够大,又可以两人换着拿。这个瓦罐有一尺多高,黑黢黢,有盖,平时主要用来盛放咸菜,用久了,铁一样沉。罐鼻上有绳子,走路时可以提在手上。现在却是肚皮贴地爬行,而且不小心会把自己的丝挣断。如何把瓦罐带到大食堂?两人想了一个办法:不要盖,人罐分离,人先爬,再挪罐。爬的时候,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两人首尾相衔,每爬两三米就停下,凤玉侧身把瓦罐捧起来,递给瓦琴,瓦琴捧在手上,移向前方。就这样,两人合作,一截一截地往大食堂转移。有时候没力量捧,就只好在地上拉了。

中午,母女俩和四类分子们等到最后,竟然没有白等。肉不多了,汤则有余。大师傅提着一桶肉汤出来,给爬在路上的四类分子和两种人舀。瓦琴和凤玉面前的瓦罐,也差不多盛满了肉汤。瓦琴让女儿凤玉先喝,凤玉爬过来,刚把瓦罐扳斜,扑腾一声,罐底被热汤顶出去了,热汤夹杂着一些骨头,一眨眼就荡了一地。母女俩来不及惊讶,急忙低下头舔,连土带汤都舔进嘴里,舌头舔出了血,却没感觉。只觉得,狼肉的味道能把人香死。是狼肉在吃人,不是人在吃狼肉。把路面舔得像家里的锅台一样光滑明亮,才开始啃骨头。先是爬着啃,脖子上很快就没劲了,撑不起头,就仰躺着啃。啃完肉,再吸骨髓。吸完了,回头再啃。胳膊发软,有时硬是把骨头放不进嘴里,嘴张着,骨头迟迟送不过来。所有的骨头都啃完了,从头又细细啃了一遍,终究把太阳啃下山了。有风从瓦罐里穿过,发出嗡嗡嗡的尖叫,仿佛在提意见:你们两个吃饱了,我还饿着。

三明妈福女没等到喝汤吃肉那一刻,已经没丝了。大师傅把狼肉和肉汤舀进她的瓦盆里,见她毫无反应,推歪头,脸上皱巴巴的,像蔫茄子,地上有一摊涎水。平时人们总说,馋死了!馋死了!眼下,真的馋死了一个。

遗物五:名单

二十年后,即1980年,因为吃过脏东西而嫁不出去的杨凤玉和因为空有男人样而娶不上老婆的陈丙丁意外结婚了。其时,丙丁家只剩下丙丁,妈妈改嫁了,三个姐姐也陆续嫁人了。凤玉嫁过来时,妈妈瓦琴也跟过来了。

不久丙丁和凤玉又领养了一个女儿,名叫红红,计划长大后招个女婿。红红转眼就长成大姑娘了,模样清秀,不用别人操心,在县城学了两年裁缝,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上门女婿,也是裁缝,名叫亮亮。结婚前,红红和亮亮决定把老房子扒掉,起新房子。拆旧堂屋的时候,从屋顶的檩子上面掉下来一本书,书名叫《中医偏方集锦》,书里面夹着两样东西,一样就是“陈万水名单”。它的实际名称叫《我乡凶年损人录》,拉开后有三四米长。帮忙扒房子的多是红红和亮亮的朋友,他们根本没听说过这个名单。凤玉忙着做饭,听着后,凑过来看了一眼,并没想起名单上有自己的爸爸杨宝山和弟弟杨映冰,只是说:“怪不得,我半夜常听见房顶有人在喊:丝断了哟,丝断了哟……”

凤玉正要离开,红红喊:“妈!”

凤玉吓了一跳,回身问:“怎么了?”

红红说:“这上面怎么还有你的名字?”

凤玉说:“不可能,你看错了!”

红红说:“你看,杨凤玉,第二百七十一名。”

亮亮也说:“真的哎。”

凤玉把名单要过来,真的看见了自己的名字。不过,仔细看,“杨凤玉”的前后另有若干名字,一些人至今还活着,有两个就在现场。再细看,排在最后的这些名字,字体和前面大不一样,虽然还是小楷字,但模样明显很稚气,绝非陈万水的手笔。有两个名字写上之后又被涂掉了,用墨汁涂成黑黑的方块。

没多久丙丁从外面回来了。

凤玉指着名单问丙丁:“这是咋回事?”

丙丁看了一眼,不由得叹息一声,红着脸说:“那时候我还小,在外面受了欺负,回到家没办法出气,就想了这么个歪点子。”

凤玉问:“我咋欺负你了?”

丙丁说:“我记得你好像不理我。”

凤玉指指丙丁脑门,不说话。

丙丁软绵绵的,只是笑。

红红和亮亮这些年轻人,就跟着起哄。

丙丁要撕名单,被凤玉挡了。

目前名单在凤玉手上。

遗物六:照片

《中医偏方集锦》里还夹着一张黑白照片,约四寸长两寸宽,照片顶端的白色标题为:甘肃省安远县礼让乡海棠村亩产过万斤试验田干部群众留念,照片底下标有拍摄时间:1957年9月20日;照片的主体是一块包谷地,每一株包谷秆上都翘着七八颗饱满的包谷棒子,前面蹲着一排人,人很小,或手握草帽,或抱着铁锹,能认出是陈万水、杨炳新等人,这两人当年的样子看上去真的是虎虎有生气的味道;两边还站着若干娃娃,大家认来认去,终于认出,右边两个是丙丁和映冰,两人手拉手,故意摆出照相的样子,丙丁戴着军帽,有明显的优越感,映冰则是略显滑稽地嘟着小嘴。

已经七十岁的瓦琴听说照片上有映冰,把照片举在眼前看来看去,瞅着包谷秆上的阳光,瞅着儿子映冰脸上的笑容,心想,自己虽然不在照片上,也等于在照片上了。那时候,自己还是一个深受大家喜爱的年轻媳妇呢。禁不住再想,时间如果倒回去,让一切再重来一遍,跳过五八五九年,自己就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人前面不能去,大路上不能走。继而注意到儿子映冰身上的褂子有明显的补巴,补巴上面摞着补巴,她竟然清清楚楚地记起,某一块补巴是如何补上去的。她哭了,不知是为儿子还是为自己,总之,哭得好伤心。凤玉却说:“我没啥感觉,就好像从来没有过爸爸和弟弟。”

有年轻人说:“这包谷长得恶。”

丙丁说:“恶个屁,假的,绑上去的。”

年轻人听了,并不惊奇。

遗物七:骨头

2005年的夏天,有公路要从村中央穿过,需占用部分农田和宅基地。修路是好事,又有数额不菲的赔偿,大家自然欢喜。接下来进行的施工中,就挖出了三大坑骨头,每个坑里都有数不清的白晶晶的人骨。不用怀疑,是五八五九年饿断丝的那伙人。陈万水的捕狼法,让人们可以再度直立行走之后,干部们立即组织人力,把角角落落的臭气熏天的尸体归拢起来,集中掩埋。由于人们的精气神还欠佳,掩埋工作也就十分草率,或者借用现成的坑,或者就近挖坑,推下去埋掉而已,不曾登记姓名,也没有在地面上留下任何标志。如今既然不小心挖出来了,就应该用较为正规和庄重的方式重新殡葬。有人想起了多年前发现的陈万水名单,建议把这些骨头归总起来,埋在一个坑里,扶起一个大大的坟丘,旁边立上碑,按死亡顺序刻上所有死者的名字,算是对那段历史的一个了结,又借此警示后人:天灾固难防,人祸诚可免。于是,村干部们紧急开会研究,商量怎么办。多数人同意郑重迁葬,勒石立碑,碑文前面当有一段话,写明当年实情,天灾者有之,人祸者也有之。尽可能做一个接近事实的评价,还应该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统计:两三年内,由于饥荒和狼患,全村共减少多少户?死亡多少口?最后才是死者名单。个别人却有忧虑,认为必须经过乡政府同意。于是急忙派人去乡政府请示,答复不出所料:不可立碑。

不立碑也罢,等机缘成熟时再说。但是,这些饿死鬼的骨头,既然已经挖出来了,总不能如狗骨头猪骨头一样四处乱丢。最起码,应该按一件日常丧事的规格处理,把骨头洗干净,另选一个合适的位置埋掉。不需要棺材,在地底下用砖头箍一个窑洞,把骨头放进窑洞里,再埋起来,最后搞一个较大的土堆,略似于立碑。超度亡灵、订做纸火、烟酒茶饭等等开支,大概需要五六千元,依例向全体村民摊派。

全部骨头从板结的土层里捡上来,由女人们就地洗过,用卫生纸擦干,再由男人们用麻袋扛到临时搭起的灵棚里,整齐地摆放在长长的桌案上,供人瞻仰、烧香、磕头、献祭。之所以不把骨头遮起来,像农产品一样摆出来,主事者的想法是:给人们足够强的刺激,好让大家能哭出来。没有哭声的丧事,哪算丧事?可事实完全相反,整个过程平静有余,悲伤不足,像电视上偶见的那种大人物的追悼会。

为什么没人哭?大家都说,想哭哭不出来。为什么哭不出来?人们各有说辞,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所有的骨头混杂在一起,有亲有仇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不知道哪根骨头是自己人的,因而哭不出来。第二,饿死人的情况,不止一家两家,涉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悲伤以最公平的方式平摊了,人人有,等于人人无。第三,时间实在太久,超过四十年了,的确悲伤不起来,甚至连淡淡的悲伤都没有。第四,亲历者如果没被饿死,不少人后来又因种种别的原因死掉了,存活者不足百人,而且都上了岁数,在他们眼里,这些骨头无论多么生动,都远不是当年饿断丝的那些人……

瓦琴和凤玉母女,并没有出现在上述任何场合。长期以来,若非万不得已,她们不会去任何人多的地方。已经八十三岁高龄的瓦琴,最近这十年,更是一个人生活在自家的老院子里,平时绝不出门。她倒是很想出去给饿断丝的丈夫和儿子烧个香、磕个头,却终究没勇气出去。凤玉来问她,她说:“我不去,你去,你做上两碗献饭送去。”凤玉转身要走,她又说:“你爸爱吃芫荽,别忘了多放几片芫荽叶子。”

凤玉回家做了两碗献饭,底下用粉条干菜衬底,上面铺上白白的条子肉,码得尖尖的,再搭上细长的葱丝和辣椒丝,撒上香气扑鼻的芫荽叶子,央求同样怕见人的丙丁送过去。丙丁提着献饭进了灵棚,找了个空当把献饭搁下,没烧香,没磕头,掉头就跑掉了。身后立即跟过来一个声音,脆亮脆亮的声音:

牛吃酸刺图扎呢

人娶老婆图日呢

丙丁你是图啥呢

牛吃酸刺图扎呢

人娶老婆图日呢

丙丁你是图啥呢

……

逸事一:梦见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