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想当年:80后成长纪念册
386300000057

第57章 斗转星移(1)

第九部分:斗转星移

--从80年代到90年代,从上个世纪到这个世纪。我们长大了,世界改变了。

照相

黑白照

我人生的第一张照片,是我的周岁照。照片小小的,相纸已经脆了,还有点发黄,周围切着一圈很整齐也很土的专属那个年代的花边。相片里我圆头圆脑像个肉球,坐在一张小床上,两手跟怕被谁抢了一样紧紧攥着一只大苹果,咧着嘴大笑,笑得不见牙也不见眼。后来有一次收拾旧物的时候无意间翻到了妈妈的周岁照,对着照片上那个和我周岁几乎完全是同一个人的小家伙,我由衷感叹了人类这强大的遗传基因。

周岁照之后还可以找到的比较古老的照片是在天安门,妈妈推着我,我坐在十分简陋原始的小童车里。妈妈梳着那个年代的特有的流行的大波浪卷发,很是年轻。据说在照片里消失的爸爸正在给我们照相。

再然后的照片就是1990年亚运会。爸爸妈妈带我去亚运村照相,这个记忆就十分深刻了。为了照全背后的体育场馆,妈妈让我站在一块石头上,然后妈妈冲爸爸喊:把石头让出去,把场馆照上。我爸喊回来:知道啦,放心。结果照片洗出来一看,石头照得完完整整纤毫毕现,场馆一点没照上,我的脑袋被削掉半截。照片里的我穿着黄色的胸口印着一只熊袖子上还打着两块补丁的毛衣,仅有的从眉毛往下的半张脸上,扬满天真的笑。

摆POSE

90年代初期,傻瓜相机杀入市场,大受欢迎。终于照相不用去照相馆了,终于无论大人小孩都能照相了,终于只要不是白痴都能照出人模人样的照片了。

那个年代的父母,好像特别有喜欢给自己孩子照相的爱好。出去吃饭啊,旅游啊,去公园啊,参观博物馆啊,外出野餐啊,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没完没了地照相。

那时候照相的POSE也比较典型。

有得靠一定要靠。比如门框,比如石头,比如城墙,比如纪念碑。

有得扶一定要扶。比如门框,比如石头,比如城墙,比如纪念碑。

小孩子最好歪个头,这样显得笑容比较无邪。

有花和树的时候一定要扯住一枝花梗或者一根树枝。

在水边,一定要双手捧水略微弯腰稍微抬头看镜头,水花纷飞,笑脸飞扬,表现出无尽的欢乐。

在山上,一定要背包远眺大踏步前进,表现出勇于攀登的精神。

吃饭的时候,最好用筷子或者叉子夹起一块很大块的食物送到嘴边,双眼看镜头。

野餐的时候,最好坐在餐布旁边手捧食物,双眼看镜头。

在家拍照,一定是要趴在床上,双手托腮,双脚从膝关节处抬起,以表达自己的天真烂漫,此造型同样适用于草地。

生日饭的照片肯定正在点蜡烛、正在吹蜡烛、正在切蛋糕、正在吃蛋糕。

雪天的照片肯定是手里捧着雪球或者身边戳着雪人。

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最好在有纪念意义或者有标志性的橱窗前淡定微笑。

行游旅游景点,一定要在有景点名称的石碑或牌匾下合影留念。

后来翻老照片,我看见了避暑山庄、天下第一关、北戴河、蓬莱仙境、姜女庙等一系列经典景观。我在那些大字前面或坐或站,露着千篇一律的笑容。

妈妈们还喜欢"抓拍"。当然,绝对不是真的抓拍。而是让孩子先摆好某个造型,假装专心致志不看镜头,然后拍摄,以体现其自然的意境。

比如我妈,就给我拍过洗碗,炒菜,看书,写字,弹琴,画画,等一系列看上去高精尖的照片。现在每次回头看,都囧得我恨不得去跳楼。

集体照

上学以后,我们开始接触各种各样,各个名目的集体照。入学,入队,军训,毕业……还有平时大大小小活动的照片,例如歌咏比赛,作文比赛,讲演比赛,校运动会,校庆,五一六一十一元旦等各种联欢会……

军训的时候,从军营离开的前一天,所有受训学生和我们的教官一起在操场上合影,一群小孩穿着又肥又大的迷彩服,晒得黑猴儿似的,对着镜头咧嘴傻笑。

歌咏比赛的时候,全班无论男女都被抹上俩特傻乎乎特缺心眼儿的红脸蛋,指挥和领唱的同学手捧鲜花看镜头。

联欢会的时候主要是给小演员们照相,各种比赛便是给参赛选手照。

小学毕业中学毕业的时候,先是全年级合影再是全班合影。

年级合影时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各科老师站第一排,全年级同学以班为单位在后面层层列队。照片洗出来足有半米那么长,每个人还没有小指甲盖那么高,脸上写的全是少年轻狂。

班级合影时班主任老师端坐最前排正中央,各科老师坐在班主任老师旁边,身后的同学们,女生站前排,男生站后排,后排的孩子踩在台阶上。最后一排的男生手里举着写着班级名称的大红旗,另外一个同学捏住旗角。摄影师站在照相机前,大喊:茄子!我们跟着大喊: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