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3863600000001

第1章 学好高中语文的有效方法和技巧(1)

语文是交际工具,主要学习过程是学习掌握——记忆储存——提取运用,并且,这种运用的速度要求十分迅捷,所以,必需达到熟练的程度,为此,我们需要学习种种方法。

——〔中〕叶圣陶

一、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要讲究方法,不论是单项训练还是综合复习,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效果。当今,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随着学习理论和学习手段的发展,新的学习方法也层出不穷,这里简介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1.“六字”学习法

“六字”学习法中的“六字”,是指“记性、韧性、悟性”。这六个字是四川师范大学的李成良教授20年来治学经验的总结,在高中学习中,这“六字真言”尤其有价值。

(1)记性:并非死记硬背

通过背书积累知识,是我们发挥“记性”能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这里说的决不是死记硬背。李成良教授认为:学生不背书是肯定不行的。可是,很多学生压根儿就不去背书,要背的话也就背背数理化公式和英语单词,而对于那么多的唐诗宋词、绝妙好文是不愿意去理睬的。还有人以为这就叫“减负”。这样怎么能行呢?脑子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一提笔写文章就只能是满篇的空话,或者干脆咬一个钟头笔杆,“曳白”出场。这不仅在考场上要吃大亏,就是平时谈话中也会让人瞧不起的。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我们只有努力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可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的记忆能力当然有差别,有的同学记性好,过目不忘,有的则要笨一点,常常脑筋短路。比如背《琵琶行》和《长恨歌》这样的长诗,有的同学就感到吃不消。但只要自己肯老老实实地下苦功夫,一天念它个十遍二十遍,那就功到自然成了。《射雕英雄传》里有一个情节就是老顽童逼郭靖背《九阴真经》,郭靖是个笨人,可念了八九十次后也能成诵,就是这个道理。

每天早晨40分钟左右的早自修时间,这千万要抓住,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读效果是最好的。这段时间不要拿来做题,应该拿来背书。

记性二字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要广泛地涉猎,要努力拓宽知识面,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一点点东西是绝对不够的,现在的高考也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宽一些。中华书局的《中华活叶文选》(高中版或成人版)、河南的《中学生阅读》、山西的《语文报》都相当不错,水平高一点的同学还可以翻一翻《读书》、《文史知识》这样的有学术品味的杂志。我们应该多读那些看似无用但却已有定评的经典著作,语文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而成的。

(2)韧性:决不言败

任何人想要成功,都决不能缺乏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

韧性特别体现在持之以恒上。在学习上最好有一个比较细的计划,每天该干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些自己都应该有数。比如很多同学都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可往往不能坚持,结果把大好时光白白地丢掉了。所以,最好是亲自订个读书计划和进度表,开头让家人或请老师监督。时间一长形成习惯,就能够长期坚持下去了。郑振铎先生曾说过:“不怕做得少,只要天天坚持做,最终一定有成绩!”

韧性的另一种表现是不服输,不怕跌倒,失败了决不气馁。人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有许多挫折,有时甚至会遇到很大的失败。有的同学基础不是太好,成绩老是上不去,或者在一个不太让人满意的中学读书,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于是就失去信心了。其实逆境往往更能锻炼人,所谓“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多半都是于艰难困苦中奋起的,读书也一样。一定要有信心,一定不能放弃努力!

只要有韧劲、不怕吃苦,你就肯定不会失败!

(3)悟性:感悟知识

悟性是指一个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和感悟力。

悟性的得来,除了靠勤奋苦读之外,还要靠培养怀疑精神,靠善于结交学问上的朋友,后两点是非常要紧的。

怀疑精神说白一点就是要多提问题。提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能够提出问题尤其是有价值的问题是了不起的,这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比较缜密的思维,并且对问题已有了相当的领悟。举个例子,《论语·微子》里写子路问荷丈人:“子见夫子乎?”丈人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答语一般都被理解成是对孔子的批评,可仔细一想,老先生和子路刚一见面,怎么一开口就斥责别人的老师呢?如果他极为鄙夷孔子,又怎么会对萍水相逢的孔门弟子礼敬有加,又是杀鸡备酒又是留宿呢?这个矛盾之处该怎么解释,有的同学至今没找到答案,猜想可能是有脱漏的句子。但为了找答案,有位同学仔细查了好几种《论语》的注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2.框架学习法

框架学习法,是将某一方面的知识,根据其内容的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和记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一篇议论文的“框架”,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阅读议论文的一种“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一篇议论文时,就要看它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这样,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比较好把握了。再如,对读过的小说,如要讲述书中的内容,往往只能说出一个大概的情景,或其中的一两个人物,或其中的某些情节,不容易讲得全面。如果根据小说体裁的特点,事先制定下面这样一个“框架”,在读小说时,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涉及到的内容,那么读完之后,就会对书中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比较清楚、比较全面了。再讲述时,按照“框架”所列内容进行,就比较完整了。

人物地点时间主题情节结局写作特点

框架学习法关键在于制定出合适的“框架”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一般教科书中的知识体系,如议论文的三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等,就是现成的“框架”。

当要记住一本书的全部内容时,如果认真看一看书中的目录,也会有很大帮助,好的目录,往往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的“框架”。记住了一本书的逻辑结构,在读此书时,就能运用它在其他书里找到相对应的“框架”加以比较、调整和补充,使知识更加完整,更加系统。

大脑里装进了一个个知识的“框架”,再能经常采用整体记忆的办法回忆一下这一个个“框架”的知识内容,每学一点新知识,就自动地投入到相应的“框架”中去,不断地向“框架”投入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经常对“框架”进行整理,那么掌握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了。

3.反馈学习法

学习过程是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各种心理活动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反馈学习,就是通过反馈及时了解学习的情况和效果,以便随时调整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各项心理活动,使之更好、更协调地发挥作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其要点是:

(1)提高视觉感受器的功率

读书时,由眼睛完成阅读的第一道工序——接收文字信息。在阅读过程中,眼睛的活动是不断地转动——停止——转动,捕捉字、词、句的信息。捕捉信息是靠眼睛“停止”时完成的,而不是靠“转动”。因此,要提高视觉的感受力,一是要尽量增加每次眼停时捕捉到的字、词、句的信息量;二是要减少回读,即开“倒车”的次数。

(2)快读

要尽量扩大认读单位,对专用词语或常用语句要能整体认读,一扫而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制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等等。对于长句要能抓住重点,捕获其中心词,如:“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亲临前线,不顾敌人飞机的轰炸和扫射,直接指挥作战,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战,全歼敌人109师和106师一个团,取得了直罗镇战役胜利”,这里的中心词是“亲临前线”、“直接指挥战斗”。把握住这10个字就是把握了这段话的要旨。另外,与阅读目的无关的或已知的内容,可一目十行,一扫而过。如读《三国演义》只想研究诸葛亮这个人物,那么其他内容则一翻而过,不必细看。

(3)注意随时反馈

就是要不断检查验证学习的效果,以便发现不足及时弥补;或对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活动进行适当调整,力争取得最佳效果。

4.逆向学习法

逆向学习法与循序渐进法的做法正好相反,它不是按照常规,一章一章,一节一节地根据先后的顺序去学习,而是有意识地打乱书中的顺序,先从结论或中间某一部分入手,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分析形成结果的原因和依据,从本质上去理解和记忆要学习的内容。它被认为是收效较快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如果去读一本《现代汉语知识》,拿起书来先不从头读,可以从半中间插杠子,从“语法”一章读起。读“语法”也不一定从第一节读,从中间任意找一节,或者读“短语”,或者读“单句”,并有意识给自己出难题,在读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一些难点和疑点,自己开动脑筋去思考。比如“单句”中说“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就可以想到,那么词和短语是什么样的单位呢?在分析单句成分时,又会涉及到词类的问题,可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认识什么是名词,什么是动词,什么是形容词等等。这样读完这部分之后,已经思考了许多问题,脑子里也装满了大大小小的问号。这便是第一步的收获。对于这些问号,不要急于到书中去寻求答案,而是先自己开动脑筋,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这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好机会。等到对所有的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再翻开书看书中的论述,并与自己的看法相对照,找出自己认识上的漏洞和谬误之处,而有时也可以找出书中的不足。这样的学习,要比常规的学习理解得更为深刻,记得更为牢固,收获也会更大。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曾运用逆向法进行教学。上课后,不是按一般常规让学生先读课文,而是一开始就告诉大家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然后要求大家考虑,这样的主题,如果让你写,应该怎样去表现,用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怎么去写,等等。待大家想好之后,找一些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让大家相互比较,之后再让学生去读课文,看课文是怎么写的,是从哪些方面怎样来表现主题的,与自己的想法有什么差别。这样,虽然老师并没有领着大家进行更多的分析,但大家对课文的理解却很深刻,留下的印象也就更为强烈了。

逆向学习法所遵循的顺序是:结论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这种学习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5.织网学习法

织网学习法,就是把学习的知识编织成网络,进行系统化的处理,使之便于理解和记忆的一种学习方法。根据人的认识和记忆的规律,零散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既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也不容易记忆。织网学习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中合理组织认知结构,编织知识之网,减少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提高其条理性,既有助于理解和认识,也有助于记忆和检索。这对于语文科的学习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我们目前的语文学习,课本中除了语文知识短文集中介绍一些有关的知识外,许多知识都分散在各篇课文之中,而教材中知识短文之间的联系性和系统性也不是很突出的。

编织知识网络的具体作法可参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阅读有关书本前,先详阅目录和各章节的小标题,使自己对全书各部分内容及其逻辑层次、内在联系有个大致粗略的了解。同时还要尽量回忆或唤起与书中内容,特别是第一章和第一节(或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有关的已有经验和表象,并组织已有的认知结构。

第二步,阅读具体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利用新旧联系,以旧带新,把新知识整理、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②探寻本章节内容与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全书中的地位;③找出本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新点。

第三步,每读完一个部分暂停一下,概括其要点,领悟其要义,找出贯穿全文的主线。再调整认知结构,并根据最先了解的各部分之间的大致联系,推测下一部分的内容。

第四步,读完全书后,在对原有各部分概括要点的基础上,进行较全面的整理归纳,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哪些是因果关系,哪些是递进关系,哪些是并列关系,哪些是转折关系等等,从而像“接电路”那样,该串联的串联,该并联的并联,将节与节、章与章的各部分重点内容编织成知识之网。在纵横联线的基础之上找出串联各章节乃至全书的中心干线。

第五步,重新调整认知结构,再次详细看目录和各部分的大小标题,并根据初步编织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分析探寻各章节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掌握全书的筋骨脉络。当第二遍阅读时,就能居高临下,突破难点,品嚼重点,认识新点,寻幽探微,把认识引向深入。然后再调整、充实、提高、完善初编的知识之网。

这样对全书的掌握基本上可以做到深入、系统而全面了。

6.锥型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