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3863600000038

第38章 学好高中历史的有效方法与技巧(2)

横向联想法,就是把中外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新编初中《社会》第三、四册,将中外历史在一起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国史为重点,将中外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如讲中国的甲骨文时,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欧洲的拉丁文字联系起来。

5.串字记忆法

对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来记忆,即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课文内容。

用串字记人名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如把文艺复兴时期四位天文学家哥白尼、布鲁诺、刻卜勒和伽里略,简化成“哥、布、刻、伽”,就比原来好记得多了。

6.特点分类记忆法

识别特点就能识别事物,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抓住特点就可以记忆清楚,也就不会出通常容易出现的张冠李戴的毛病了。如记忆农民起义的特点:黄巾起义是有准备、有组织;黄巢起义是流动作战;王小波、李顺起义是提出“均贫富”口号;李自成起义则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等,这就是特点。

分类就是把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以便更好地记忆。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归类如下:

①一次变法(即1898年戊戌变法)。

②两个阶级的诞生(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诞生)。

③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④台湾军民四次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史实。

⑤中国人民五次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战争。

⑥六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爱辉条约》、《北京条约》、《伊犁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分类记忆也可称为编序记忆。

7.列表图示法

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它能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改革(变法)、重大战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有些纷繁复杂的内容则可以用图示法来记忆。如我国古代史上元、清两代的疆域四至,辽、西夏、北宋、金、南宋、蒙古,这些政权之间复杂关系,若用图示法,一目了然,用直观法来增强记忆效果。图示如下:

西伯利亚

巴尔喀什湖

外兴安岭,库页岛

葱岭大海台湾及附近岛屿

南海诸岛

图9-3

8.方位记忆法

历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历史事件发生在一定地点。历史人物活动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因此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对历史事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产生一定影响。我们可以把方位关系与史实有机地联系起来,用方位关系替代文字表示,以加深对史实的记忆,加强制图、增图能力。根据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理,可画出三国鼎立方位图:

魏(曹丕)

220年建立,都洛阳

蜀(刘备)

221年建立,都成都

吴(孙权)

222年建立,都建业

图9-4

从图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三国的国号、地理位置、建国时间、都城、开国皇帝、三国鼎立局面。

9.歌诀记忆法

我们可以效仿民谣这种方式,把有关历史知识编成歌诀、顺口溜,这样既精炼、又有节奏感,背起来朗朗上口,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将中国古代科学家编成歌诀:扁鹊:战国名医秦越人,观色断病验如神,总结归纳“四诊法”,中医沿用直到今。贾思勰:注重民生贾思勰,《齐民要术》叙农业,系统农学开先例,中国农家赞不绝。

10.谜语记忆法

编谜语、猜谜语不但有利于引起我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在历史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参与编猜活动,动脑把那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用活生生的谜语表现出来,牢记在心头。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历史和一位我们应该掌握的历史人物——冒顿(mòdú):匈奴族的著名的政治家、杰出首领,于公元前209年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使匈奴统治进入极盛时期。这个冒顿极易读错为(màodùn),如果我们编一谜语:读书无声(猜一历史人物),谜底:默读。那答案就不仅纠正了人名读音,而且加强了记忆。

11.多种记年代的方法

时间概念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中外历史绵延几千年(若从原始人群算起则有二三百万年),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年代也有一二百个,牢记这些重要年代既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使初学者感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那么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记历史年代呢?

(1)换算

在学习中国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许多同学往往只记住年代的数字,却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还是公元后。如何分清呢?介绍一个简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国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这件事,凡发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汉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后的都是公元后;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罗马屋大维建立元首制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后的都是公元后。如斯巴达克起义发生在公元前73年,而汉代班超出使西域则在公元73年。

一个世纪是100年,有些同学以为年代为世纪的换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其实是不对的。如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世纪,1994年不是19世纪;同样,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为公元1年是1世纪,101年则是2世纪,1001年是11世纪,2001年是21世纪,依此类推。所以,若将世纪换成年代,就应该将世纪数减去1再乘100;同样,把年代数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纪数。

(2)联想

历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经历时间相同,如隋统一全国(581—589),安史之乱(755—763),抗日战争(1937—1945年),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都经历8年时间,所以只要记住其开始(或结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结束(或开头)年代,这样只要记住一头就行了。

(3)对比

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纪)有时会发生几件大事,我们如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就便于记忆了。如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雅典梭伦改革;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召开,第三国际成立,等等。

(4)利用数字特征记忆

有些年代的数字很特殊,若将它编排在一起,就容易记住。

①自然数排列:1234年蒙古灭金,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②两位数字相同的: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818年马克思诞生,1919年“五四运动”。

③首尾数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战,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④间隔时间相同的: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时间1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我们可借助它来推算年代或事件,便于记忆。

相隔一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苏丹反英大起义;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34年红军长征;1901年《辛丑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1941年“皖南事变”。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1592年朝鲜抗日;1127年金灭北宋,1227年蒙古灭西夏。

相隔200年的如: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⑤谐音法:有几个特殊的年代可用谐音法来记,就会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如王安石变法是1069年,可记作“一桶老酒”(“0”可念作“桶”);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可记作“一把萝卜”;1234年蒙古灭金也可记为“哆、来、咪、发”,等等。

三、对历史学科的深入理解

在记忆、理解、应用这三种能力层次中,理解是承前启后的,居于获取知识和生发应试能力的中心地位。面对综合科目考试,要以分别理解政、史、地的各自课本的主体内容为主,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理解、对课外相关内容的理解。历史单科复习教学过程中,包括解题训练,理解的重点大致有如下八个方面:

1.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历史概念贴合在各种知识领域,例如: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文物,法律,制度,会议,党派,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国际关系,自然法则,人类生存条件等等,都可以是历史概念之客观实体内容。

理解历史概念的基本要求是那些带有基础性、特征性、规律性的概念,要知道它们的内容,确定它们的类型,区分它们的不同。

(1)单一型历史概念

单一型历史概念又称简单概念,在以下三大主体因素中大量存在。

①事实因素的概念。例如“孟德斯鸠”,法国人,生活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夕,或称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严重危机时期,法学家,著有《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的国家学说。其人的本质属性,从社会角度看,主张反教会、反特权、反专制独裁;从阶级角度看,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启蒙思想家。此例告诉我们,重要历史人物应包括其国籍,时代背景,称谓,主要活动和历史定位即评价。属于“事实因素”的单一型历史概念,又如:海地革命,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慕尼黑阴谋,《开罗宣言》,华沙条约组织等。

②地缘因素的概念。例如“北美十三州”,地域范围在佛里罗达半岛以北、阿巴拉契亚山以东至大西洋沿岸,是英国的殖民地,因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776年7月宣布独立,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又如,中国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定下“对外开放新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现今又充实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项新内容。近代,德、日、英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争夺中国的山东,也有地缘因素。地缘型概念比上列事实型概念复杂,很难有什么定规定式。

③意识因素的概念。例①“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一种社会思潮,包括时代背景、核心主张、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空间范围、历史作用等。例②“美国1787年宪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此概念的内涵如下图:

三权分立国会:立法机构和立法权

总统: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武装部队总司令

司法:最高法院和最高裁判权

种族歧视——对印第安人、黑人

图9-5

(2)综合型历史概念

由若干个相关的单一型历史概念组合贯通而成者,叫综合型概念。历史学科的三大主体因素中,都存在综合型概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三个独立存在、各有其外延和内涵的单一概念,但根据三者的并列关系和内在联系,组合起来,便成了“三大战役”这个综合型概念。“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例子更典型。该体系形成的时间、过程和性质,姑且不论,这里仅分析它的组成部分是:

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

对德和约

色佛尔条约等巴黎和约

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

“四国条约”

“五国条约”

“九国公约”

图9-6

图9-6中,首先是三大主体因素的综合,条约与会议是事实因素,凡尔赛与华盛顿是地缘因素,大小“体系”是意识因素。总起来看,主要是基于事实的社会意识因素。再看,图中的两个会议、两个体系和多个条约,它们各自有其特定的外延和内涵,是可以单独使用的单一概念。但它们之间有并列关系,或有内在关系,或有因果关系,或有递进关系,或有包含关系,或同时有其中的几种关系,所以,就合乎逻辑地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综合型历史概念了。这种概念能更好地揭示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3)理性型历史概念

这类概念比较抽象,具有容量多、含意深、跨度大、理性强和高度综合的特点。学科三大主体因素中都有理性型概念。例如:“中华文化圈”,“半殖民地”,“工农武装割据”,“亚洲觉醒”,“金元外交”,“工业革命”,“爱国统一战线”等。君主专制政体与共和制政体,是中外历史上两种常见的政体,又是两个理性型概念(属于“意识因素”)。君主专制政体的“君主”有国王、皇帝、沙皇、天皇、苏丹、一世、二世、可汗、赞普等(概念的外延);该政体的内涵即特点(本质属性)是君主独裁专制、个人终身制、权位家族世袭制(家天下)。共和制政体基本上否定了前者。它的本质属性(特点、内涵)是:①由政党或政治派别执掌政权(否定家族世袭制);②主要掌权人依宪法选出或罢免,任期届定(否定个人终身制);③依法实行带有阶级内容的民主(否定独裁专制)。共和制比之于君主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本对理性型概念一般都不下定义,也不集中表述其外延和内涵,往往是抓住其本质属性,用“史”来阐释和体现,或让它作“统率”、为“史”服务。所以,学生在备考复习时,对这类概念一般也不必抠定义、追外延、究内涵,无需掌握其“完整性”,但要合理地糅合于史,要善于因史而用,解题时扣题意而用。

2.对历史结论的理解

作为历史学科的结论,大量地贴合在课本的各种叙述、阐释、论述、论证和论断之中,成为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

(1)历史结论的主要类型

——事物性质类型。教学大纲和课本所表述的各种历史事件,大多要明定其性质的。“定性”就是做结论。世界现代史那么复杂,新大纲予以明确定性:“它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这个结论既宏阔又深刻,制约着80多年的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