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3863600000039

第39章 学好高中历史的有效方法与技巧(3)

——人物称谓类型。重要历史人物都根生于历史,他们的活动(尤其正面人物和科技文化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内容之一,课本大多予以“盖棺论定”。如:①侧重于人物社会属性方面的有:“医圣”张仲景,民族英雄郑成功,浪漫主义作家雨果;②侧重于人物阶级属性方面的有: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农民运动卓越领导人彭湃,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苏加诺;③侧重于人物时代属性的有:“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近代化学创始人波义耳,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④有多重属性的人物:孔子是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北魏孝文帝是位改革家和少数民族政治家等等。这类“称谓”(不是官职)性的结论,简明扼要,众所认同,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历史意义类型。“历史意义”属于褒义,只有那些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爱国利民、维护统一、加强国际友好往来等内容,才有意义可言。性质、特点、作用、影响、经验教训,是意义的基本结构。德育功能和素质含量往往在历史意义中,这是需要特别重视的。例如: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对天文科学功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等等。

——综合总结类型。总结历史,必下结论。美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推行了40多年的冷战政策,表现得复杂多样,课文总结说:“冷战是指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中国“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一目,有三个自然段,400多字。课文首先对国民大革命下了一个总的结论:“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风暴,席卷中国大地,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此结论立足于中国近代史,关键是“国共合作发动”和“前所未有”两点。接着,综合总结深入到第二个层次——肯定了大革命的三大历史功绩。但大革命又终归失败了,因此,必须再深一步,对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予以论定。根据目题,综合总结的重点是“经验教训”,它被高度概括为:中共“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这两个“必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成为中共后来领导中国革命达于胜利所坚持不懈的法宝。

(2)历史结论的主要特点

根据上面的分类,就可以对“历史结论”下个结论了。所谓“历史结论”,是指人们对特定历史内容的理性认识和判断,是人们研究和阐释历史的见解。任何历史结论都是由人做出来的。面对相同的客观历史事物,人们站的立场和角度不同、认知的程度不同,所做出的结论是不同的。与历史概念相比,历史结论的道理性更强,主观性更强,灵活性更强。

第一,历史结论的惟实性。正确的、足够的、典型的历史事实,是育发和娩生结论的“母体”。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例如:为什么日本是个“军事性、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呢?因为事实是:明治政府的领导权主要掌握在同封建势力关联密切、武士出身而形成的官僚集团(军阀集团)手中。在明治政府扶植下发展起来的垄断组织即财阀,一是封建特权商人兼垄断资本家(三井),一是垄断资本家兼大地主(三菱)。军阀集团和财阀集团都明显地有封建脉络,又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军阀财阀之间,互相依赖、支持和勾结,融会着军事性和封建性,体现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要求。所以,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认定日本是个军事性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第二,历史结论的特定性。历史结论是人们对特定历史内容在理性上的概括,有特定性。“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个很重要的、微观型的结论,难道有任何其他战争是这样的吗?当然没有。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属于宏观的、非常特殊的一条结论,但能把它戴到历次民主运动或学生运动头上去吗?当然不能。由此可见,历史结论是不可以“张冠李戴”的。

第三,历史结论的科学性。做结论时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准确。请看:结论①,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结论②,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结论③,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结论④,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证明,中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这四组结论都带有全局性,必然性,是科学的。往后还有:结论⑤,“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结论⑥,解放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永远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此结束了”。这些败与胜,先败后胜,虽属一事一论,但都符合了民主革命规律的安排,于是就合乎逻辑地得出了近代史上一条坚如磐石的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3)方向——抓住“最基本”

如前所说,任何结论都是人为的,是人对客观的、相关历史内容的理性认识。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既要理解他人(课本)做的结论,更要善于独立思考,生发“我的见解”即自做历史结论。

3.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

历史的阶段特征是由人归纳概括成的理性认识,即人的主观认定。阶段特征(特点、特殊性、特色)是惟一的。例如秦、隋两朝虽有若干相似之处,但更各具特点,时差约800年,不能“秦冠隋戴”的。

(1)要遵循定规定论类的阶段特征

这一类“阶段特征”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由课本体现和发展而成的规定、论定。它们在学科体系中定时空、定性质、定结构、定因果、定评价等。①分期划段方面:大而言之,“国共的十年对峙”;小而言之,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后到十月革命前夕(仅几个月)是两个政权并存时期。②部分章节目题是恰到好处的阶段特征,例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等。③“引言”中有关的概括。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④在带总结性的段落、文句中更多,它们镶嵌在课文中,要善于“捉拿”出来。⑤被包含在性质、意义、历史结论等论述中。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在反清的同时又反对外来侵略;一些领袖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些是讲此运动历史意义的,但又实足地包含了运动的时代特征。课文在阐释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时,都藏有各自基本的“阶段特征”。总之,课本论述的性质、意义、评价、结论、时代特征等,往往又是阶段特征,只因角度不同而已。能否活用,要靠理解能力了。

(2)要掌握可合可分类的阶段特征

合之,能见到“阶段”的整体性特征;分开,能见到“阶段”的侧面性特征。比如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昌盛和世界地位空前提高时期。这是从总体上的合成。分开言之,繁荣、昌盛、提高,是三个角度,三种侧面,可以独自存在的三个特征。还有,唐文化博大精深、泽被东西,这是从第四种角度来看它的特征。

(3)要集纳隐蔽分散类的阶段特征

这种类型的特征,或纵或横、或点或面、或隐或显,同时存在于同一历史阶段,并互有影响。19世纪的后40年,是德国巨变的历史阶段,集纳其特征有:①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又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先进设备的采用,使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新兴强国;③出现了集中程度很高的垄断组织;④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急欲夺取更多的殖民地,成为富于侵略性国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动者之一;⑤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4)要挖掘似无却有类的阶段特征

这类阶段特征,靠死背书,真的没有;想一想,又确实有。例如:全中国全民族都抗日,但持久抗战和人民战争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哪里呢?课本无回答,但多想一想便知是华北地区,因为它很有特点:①这里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最早、最多,是八路军的抗日前线;②这里有首战平型关大捷和最大规模的进攻战百团大战;③这里开创了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充分展现了人民战争的威力;④这里有少数民族组成的蒙古族游击队和回民支队;⑤这里是反“扫荡”的重点地区,并首先发动局部反攻。

(5)要善于“自行认定”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属于理性认识,是人的主观认定。备考之人既有“自行认定”的必要,也有此潜在能力。培养创见是有可能的。国民党顽固派的特点,你可以这么认定:①“顽固”的时间大致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②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积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③实行一党专政、特务统治和保甲制度;④四大家族为其核心。学生自我认定过程中难免有错误、不全面,但可贵的是主动开发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培养应试时所需的综合能力。

4.对历史基本线索的理解

线索就是联系,历史线索就是历史的联系,历史就是线索的交织品。每一个较大的历史阶段,都有几条线索同时或先后存在。例如:生产力的发展线索,阶级关系变化的线索,思想文化的发展线索,国际关系变化的线索;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方针政策、制度、种种历史过程等,都可以作为相关内容中的线索。历史之万千变化有线索,万千纵横有线索。

(1)历史线索的特点

历史线索本身有三个特点:①历史线索的客观性,即客观的存在和实在,同历史客体内容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历史线索的可知性,即可以被人们认知和掌握。人们对它的认知和掌握是主观的,任何线索都是由人“理”成的。在相同的历史内容中,人们“理”成的线索可能相同,可能不同,也可能大同小异。③历史线索的限定性,即它的起讫时间、走动空间和作用范围,都受历史范畴和特定条件的限定。历史线索都有时空的跨度,但又不是“几何直线”。这“三性”可以也应当统一。

(2)历史基本线索的主要功能

就历史线索的性质和作用而言,只有基本线索和非基本线索之别。通常所说的主要线索、主导线索、主体线索、主要矛盾,都是基本线索。例如: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线索是: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瓦解(春秋),其他为非基本线索。

第一,体现来龙去脉,活化内在联系。

基本线索是跳动在历史有机体中的脉搏。在世界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大背景下,美利坚民族不屈于殖民者的蹂躏,打响了独立战争的枪声,并在美洲建立了第一个独立国家。如此重大事件的“龙脉”如何?关联怎样呢?抓住了基本线索便可回答。其基本线索是“独立战争”这四个大字。

战因北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

殖民者残暴压制榨取

启蒙思想传播、民族意识增强

波士顿倾茶

战况来克星顿第一枪(1775年4月)

组建正规军,总司令华盛顿

发表《独立宣言》(1776年7月)

萨拉托加大捷(转折点)

英军投降(1781年10月)

战果——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

影响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和美洲独立运动

图9-7

美利坚民族顺应世界的时代特征,为独立而战。正义之师,以弱击强,只有战之胜之,才能赢得独立。“独立战争”这条线索,活化了各种联系,同时体现了民族独立、国家独立和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三重历史任务,其战果又“去”推动欧洲的革命和美洲的独立,进而又融会到世界大背景中了。

第二,代表发展趋势,揭示变化规律。

“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一道考查运用基本线索功能的高考试题。(“进步潮流”是“发展趋势”的一种;在这里,两者的含义相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是其中的一股潮流。现对这一潮流做些分析说明,余不涉及。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早已开始,英、美、法三国立于潮头,率先成功。随后,它们又先后开展了工业革命,实力大大增强,资本主义势力因此而巩固和发展。到了题目所示的“19世纪70年代以前”即19世纪中期,这股潮流在更大范围内迅速展开。主要表现是: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度;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美国内战(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这些革命或改革,矛头所向为各自的封建势力或割据状态,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结果都成功了,从政治上、经济上,基本取代了落后或反动的势力。殊途同归,史所必然。19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初步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由此可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是一条基本线索,在世界范围内充分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趋势。但方式和途径各不一样,或革命、或改革、或统一战争、或国内战争,各具特点,皆因其“史情”和“国情”而定。这条基本线索较好地揭示了历史规律的多样性和基本规律的统一性相结合的道理。

(3)线索、过程、重点的相互关系

历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历史。历史过程决定着线索和重点,它也必然体现为线索和重点。只有正确掌握了基本线索和重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驾驭历史过程,避免一团乱麻。基本线索的表现之一在重点上面,但重点又需要线索来贯穿,“以线串珠”,重点才不孤立,才能充分发挥它在历史整体中的作用。基本线索、主要过程和重点,三者统一,相得益彰,共同反映点、线、面、体的知识结构规律。

(4)引导学生“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