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3863700000038

第38章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3)

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认为,学生学习的好坏与个人学习习惯的良莠有直接关系。调查研究发现,凡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大多数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习差的学生大多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是成正比例的。不仅如此,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成才和成功以及成就的取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凡是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成才和事业有成的重要条件,而且终生受益。相反,不良的习惯会严重影响学习的进步,如果不改将贻误终生。而且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改起来也困难,要下很大决心,付出很大努力才能改变。所以,从中小学时代起就应该十分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把端正学习态度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结合起来,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学习态度是对学习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学习态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业成绩。为搞好学习就要从认识上、情感上和行为表现上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找借口,讲究方法,勤奋学习,定有收获。

1.好习惯就是形成好的学习定势

习惯是由比较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形成的一种定型化了的行为倾向,因此它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习惯成自然”,就表明了习惯对于人的行为的作用。学习上的习惯,实际上就是形成的一些学习定势,如每天练字,每天写日记,每天看新闻联播,以及读书的方式,写字的姿势,等等,这些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一种自动自觉的行为,哪怕遇到困难和障碍,也不需要意志的约束,会自动去克服,从而使习惯的行为方式得以实现。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形成良好的品质,促进事业的成功;坏的习惯只能形成坏的品质,将严重阻碍人的前进。有一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每天写“读写日记”,把阅读和写作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经过三年的训练,学生不但尝到了甜头,而且养成了写“读写日记”的习惯。初中毕业时,每个学生都写出了十几万字的日记,有的达几十万字。写出这么多东西,是要花费很大心血的,但学生们却没有把它当成负担,如果有一天不写,反而觉得心里不踏实。许多学生表示,毕业后还要把读写日记写下去。这就是习惯的作用,是一般的动机、意志等无法代替的。有些坏的习惯,一旦形成以后对学习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有位学生在小学时养成了上课思想溜号的习惯,在课堂上,人虽坐在那里,但思想很不集中,不是摆弄东西,就是想些无关的事情,其学习成绩就可想而知了。上了中学以后,他自己开始意识到这一毛病的危害,也想方设法去克服,让同桌提醒自己,在桌上放了一张“注意听讲”的卡片,但也只能注意几分钟,然后又溜号了,他自己对此很痛苦。

对于学习来说,习惯既是学习和训练的结果,又是新的学习或新的习惯形成的基础。因此,要想有效地进行学习,就要养成作为其基础的某些习惯。而且只有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不然,不好的行为方式一旦习惯化了,就很难矫正过来。

2.学习上的好习惯所包括的内容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这正像叶圣陶在《中学生》杂志《复刊词》中写的那样:“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1)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不仅是中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积累材料、储存知识的有效途径。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同时日记还可以为学习、思想和工作的总结提供充分材料。所以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近几年来在改革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许多老师从指导学生写日记入手,解决学生作文难、无话可说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所以在语文学习中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是很必要的。目前学校中虽然都提倡学生们写日记,但落实得并不好,仍有许多学生对写日记感到为难,有的觉得写不好;有的认为一天没什么大事,没啥可写的;有的则胡编乱造,东拼西凑地写一通,以应付老师检查。结果把写日记当成了包袱,尝不到写日记的甜头,开始时写了几天,后来就放下了,总养不成写日记的习惯。其实,日记无论在写法上和内容上都十分灵活自如,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如实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即可,多有多记,少有少记,可详可略。日记本来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进行过多的加工,头脑中怎么想的,就用文字怎么把它写出来。最初可能写得很简单,语言甚至也不一定通畅,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因此不存在会不会写的问题。日记不是光记大事情,其实日记往往记些身边的琐事,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许多好的日记就是把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小事、琐事写得十分具体、生动,活灵活现,并能从中揭示出一定的道理,或表达一定的见解而被人称颂的。这是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结果,这需要经过一番锻炼,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学生写日记,主要是为了练笔,练习对客观事物的表现能力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因此事无巨细,只要有利于练笔就可以写。在写时要把观察能力的训练和思考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就会逐渐有所提高。有时老师可能要检查日记,作为学生,决不能因此而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而养成一种不好的毛病。写日记一定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把自己的真实思想告诉老师并没有什么坏处,这样只能增进老师对自己的了解和信任,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这就要求学生都能提高对写日记的认识,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将来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定会从日记中领会到无限的乐趣。

(2)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是前人治学的一条好经验,中外名人学者都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马克思、列宁的读书笔记刊行世界各地。列宁的夫人在回忆时说,列宁虽然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但凡是看过的书,他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他读了许多书,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我国清朝学者顾炎武,他写了一部《日知录》,其实就是一部读书笔记。有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就能积累丰富,博学多才,用时信手拈来,左右逢源。所以凡是搞学问的人都十分注重写读书笔记。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书时,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成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古人所说的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中的“手到”即指多写多练笔。晋朝的左思写下了著名的《三都赋》,轰动洛阳,人们争相传抄,一时弄得纸张紧张,留下了“洛阳纸贵”的典故。而他年少时学习并不好,因受父亲责备,而发愤读书,他在室内各处,门上、墙上,甚至厕所里,凡经常接触的地方都挂上纸笔,边读边想,随时记录,日积月累,终于有了真才实学,为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般的人对读过的书日子一久便印象淡薄,甚至像没读过一样;有的虽有点印象,但只剩东鳞西爪,只言片语,派不上用场,备感“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因为读完了便丢开,没有作读书笔记的缘故。所以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

有的学生觉得写读书笔记太麻烦,占用的时间也多,因此总是有些犯怵。然而要真想学点东西,就不能怕麻烦,必须有马克思说的那种“不辞劳苦”的精神才行。其实若养成了习惯,随读随记,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也不会觉得很麻烦的。

写读书笔记好处很多,对语文学习作用更大。

①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广泛搜集、积累知识。零星的知识经过长期积累、整理,有的就可以成为系统的理论。古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就是在他的1000多万字的笔记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读书笔记的积累对学习语言和写作更是十分重要,摘记的精辟论述、典故范例、格言警句、精彩片断、统计资料等,不但能丰富自己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为写作提供材料和借鉴。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他把自己的笔记称作“万宝全书”,他创作的许多材料都来自其中。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一生写了25000多本笔记,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②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既然要写笔记,读书时就必须动脑思索,考虑书中提出的问题,归纳书中的观点,整理自己的看法,找出需要记的内容,并且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赏析、评议、质疑,甚至从中受到启发而创新。这些,不动脑筋是无法做到的。这样无疑会提高分析、判断和概括的能力,会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③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消化。一般的书,读一遍就过去了,有些问题不容思考,即或有时停下来想一想,但由于不用写下来,想过就完了,想得也不一定深刻。而写读书笔记,有时就不能只看一遍,要看它二遍、三遍,重要处可能要反复看上许多遍。这样必然会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并留下较深的印象,不容易忘记。

④写读书笔记也有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一般的读书是只吸收信息的单向传递过程,而写读书笔记则改变了这种状况,在吸收的同时还要输出,并且要用文字写到纸面上,这样对所写的文字就要费一番斟酌,对语言要认真加以组织。特别是在书上写批语,由于文字有限,必须用词妥贴,语言精练,更要字斟句酌才行。这样也可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3)独立思考的习惯

所谓独立思考,就是不做书的奴隶,不做单纯的知识“储存器”,要站在书上去读书,要敢想,敢说,敢于有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权威。

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呢?

①必须破除一些不应有的思想障碍,这就是自卑心理、胆怯心理和懒惰心理。自卑是一个人进步的巨大障碍。有些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往往怀疑自己的创造能力,这是不应该的。创造能力虽然与知识基础有一定联系,但二者不是正比例关系,它是一般人都可以具有的一种能力,科学家能够发明创造,小学生也可以有发明创造,近几年来小学生发明创造并获国家专利的例子是很多的。所以,只要克服自己的自卑情绪,让潜在的创造能力得以发挥,人人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一个班在学习了《七根火柴》之后,学生都觉得很有收获,课文内容很好理解,都没提出什么问题来。正当老师要结束课程时,忽然有位学生提出了问题:“牺牲了的‘那个同志’既然有党证,为什么一直到最后还是无名战士,而不写出他的名字呢?”这个问题有一定深度,而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原来是被认为语文学习不好的。这说明只要善于独立思考,人人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

胆怯心理就是缺少勇气,往往迷信于权威,不敢有一点自己的见解,这是独立思考的大敌。青年人必须有敢想、敢说的勇气,要有志气、有抱负,破除迷信,大胆向权威挑战。因为任何权威都是有时代性的,都不是永久牌的,只有超越了权威,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懒惰也是独立思考的障碍,只有勤奋思考才能出新意。人的头脑越用越灵,不用就会像闲置的机器一样,生锈停滞。有的同学在学习时对知识不求甚解,人云亦云,作业敷衍了事,甚至照抄照搬,这都是思想懒惰的表现。勤于思考就要多动脑筋,多想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不是单纯地接受,对学习的内容要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从而认识到哪些是真正对的,哪些是错的或有问题的,并从中受到启发,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只有多思多想勤用脑,才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