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3863700000039

第39章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4)

②要善于质疑。质疑就是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并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方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我国古代学者总结治学的经验,认为疑是追求新知的开始。明代学者陈献章说:“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真则信矣。故疑者进道之萌芽也。”又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提出问题是动脑筋的结果。不然,不加思索地接受别人的思想,就提不出问题。因此,必须用怀疑的眼光、发现的眼光去学习别人的东西,这样在学习中思想就会活跃起来。法国著名科学家居里说:“对于某种新奇的现象,给它一种解释之后,许多人便接受了,但有思想的人是不满足的,他们说一定还有可研究的地方。”只有持这种态度,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然提问题也不能胡提乱提,既不能不着边际,也不能钻牛角尖,必须从实际出发,要使问题提得准确,提得有深度,就要先把书读好,把学习的内容弄清楚。就像朱熹说的那样:“读书须是仔细,逐句逐字,要见著落。若用工粗卤,不务精细,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耳。”在刚开始学习提问题时,可采用逐步深入的读书方法:先看书中的观点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还是未经证实的新看法。若是经过证明了的客观真理,接着就看其提法是否严密,论证是否充分;若是新看法,则看其依据如何,是否符合实际,是怎样论证出来的,从相反的方面是否能推翻它,等等。这样逐步深入地思考,就容易发现问题了。

③要善于分析综合。分析就是分解,就是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分解剖析,将各部分的个别特征区分开来,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对学习的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和认识。提问质疑仅仅是思考的开始,而分析则是思考的主要的基本的过程,是对提出的问题的认识过程,并且能使这种认识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古代学者很重视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朱熹说:“学问须是严密理会,铢分毫析。”学习的分析过程,就像庖丁解牛一样,“目中无全牛”。对所读的书,就要分解成若干部分,再把各部分逐一剖析,从而使认识不断深入。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认识,也就是把彼此有关的个别部分、个别特征联系起来,从本质上和整体上加以把握,对所学的内容系统化。通过综合,可以使所学的内容不再是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一堆瓦砾,将成为结构严谨的一座知识大厦。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局部和侧面,只有通过综合去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那些零碎的、片面的东西融会贯通起来,才会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因此,综合是思维更进一步深入的过程,没有综合,思维就会陷于片面。因此,分析综合的过程就是对所学内容消化理解的过程,必须积极动脑才能完成,这将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4)勤学好问的习惯

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首先得有一种谦虚的态度。谦虚是学习的前提,而要向别人请教就更需要谦虚。我国历来都把勤学好问、不耻相师作为人的一种美德,“一字之师”、“千里寻师”、“程门立雪”等故事一直都被传为美谈。只有认为自己学得太少,觉得自己的知识太浅薄,才能有一种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的迫切愿望,才能时时处处虚心向他人请教。如果一个人总是自以为是,既无求师之心,又无好问之长,就只能把知识置之于门外了,还能学到什么呢?清代学者刘开在谈到向他人求教的时候说:“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他认为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治学的前提条件,这是很有道理的。

勤学好问,还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有些学生,虽有疑问,但不好意思张口问,好不容易鼓起了勇气提出了问题,如果对方没解答清楚,或没有耐心说明,尽管没听懂也不好意思再问了。结果还是似是而非,不明不白,这样其实等于没问。问的目的在于弄清楚问题,获得真知。这往往不是一问便可、一说即明的;而是要反复探究,追根溯源,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行。所以问时就不能只问一个“是什么”,还要问清“为什么”,进而知道应该去“做什么”。有人把“问”的学问总结为“七问”: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自问、问一反三、问以致用。只有具备了这种一问到底、穷追不舍的精神,才能求得知识的真谛。这正像郑板桥说的那样:“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逆露。”

勤学好问,还必须善于动脑思考。只有动脑筋才能抓住要害,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不然停留在表面上,就事论事,则很难使学习深入进去。不但会使学习流于肤浅,还会使大脑退化。所以谢觉哉曾说:“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使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因此,既要好问,又要善于动脑,“思索不得而后问”才是值得提倡的学习态度。

(5)珍惜时间的习惯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凡是勤奋学习,致力于事业的人,都深知时间的宝贵,珍惜和有效地利用时间早已成为学习上品质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李白曾对天长吟:“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龚自珍也写出了:“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齐白石曾为自己治一方石印,叫做“痴思长绳系日”。可见他们对时间流逝是多么惋惜。然而有许多青少年,往往不懂得时间可贵,终日嬉戏贪玩,坐到电子游戏机前就不愿起来,今天的事推到明天,明天又推到后天,日复一日,浪费了许多大好时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我们永远要记取的教训。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时间就显得更加珍贵。“时间就是生命”,可以说,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种种研究成果、发明创造,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节省时间,汽车、火车、高速公路、快速列车、飞机的发明,不都是为了抢时间吗?电报、电话、电传代替了书信,印刷代替了手抄,激光照排代替人工排字,以及圆珠笔代替毛笔,拉链代替扣子,计算机的问世,快餐的流行,等等,无一不与节省时间有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办事效率愈高,时间就会显得愈是珍贵。因此,作为21世纪主人的当代青少年,就更有必要学会在时间上精打细算,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北朝学者颜之推深有感触地说:“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因此,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时光飞逝,青春不能永驻,及早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很想学习,很想多读点书,却总觉得没时间。对这些学生来说,有的可能很珍惜时间,但不会利用时间,把本来可以利用的许多时间都浪费掉了。西汉文学家刘安说:“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里有一个如何利用时间和提高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率的问题。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决不会在一天里多给任何人一分钟甚至是一秒钟的时间。所谓一个人时间的多少,关键在于他是不是会挤时间、抢时间,会不会充分地利用时间。俄国历史学家雷巴柯夫说:“时间是个常数,但对于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也就是说,只有把时间单位化小,用心挤寻工作的间隙和生活中的零星时间的人,比那些只想利用整块时间的人,时间要多得多。所以《淮南子》中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贵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纵观古今中外,凡勤奋学习有所成就者,对时间都是十分吝啬、分秒必争的。东汉学者董遇,最能利用“三余”的时间来学习。“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宋代欧阳修则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学习,即马上、枕上、厕上。钟繇学书,坐则画地,卧则画被;陆游读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郑板桥读书,“舟中、马上、被底”“皆记书默诵”。他们都注意利用各种零碎时间。要充分利用时间,还要制订一个科学的学习计划,把整块时间和零星时间都计划进去,充分利用。对制订的计划要严格执行,坚决做到当日事当日毕,不拖拉,不欠账,这就可使许多宝贵时间得以利用。

珍惜时间,还要注意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尽量学习更多的东西,做更多的事情。一是需要抓紧,到了学习时间就集中精力学习;二是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秩序,用具和物品的摆放要有条理,书籍、字典、词典和纸、笔等文具也都要有固定位置,用时随手可取,不必东翻西找浪费时间;三是要合理安排时间,弄清自己学习的最佳时间。据生理学研究,每个人都有一个学习和工作的最佳时间,这时头脑最清醒,效率最高。但各人情况不同,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来确定。把最重要的内容安排在最佳时间里进行,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零星时间则安排一些灵活的、简单的学习活动,如背背诗词,看看报纸,读读课文,看几页课外书,等等。另外,还要注意适当更换学习内容,避免长时间只学一项内容,不然会使大脑产生抑制,降低学习效率。最好把语文学习同其他科的学习,特别是理科的学习相互穿插,使大脑能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还要注意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在疲劳或困倦时,起来活动活动,这不但能提高效率,还有益于健康。

(6)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是语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种读的能力的培养中,朗读是处于首要地位的。这不仅因为朗读是默读、速读等各种形式的读的基础,而且朗读有助于培养使用普通话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朗读还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汉语的语言节律性比较强,书面语言的组合往往带有一定的音韵要求,不单学习诗词是如此,就是学习一般性的文章也是如此,尤其是文言文,作者在写作时不光考虑语句是否通顺,还要考虑读起来是否上口。另外像对偶、排比、反复之类句式的韵律特点就更为突出了。因此,我们在学习语文时,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汉语的这种节律性表达出来,也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古人在学习中是十分重视朗读的,每篇文章都要反复朗读,所以至今仍用“书声琅琅”来形容良好的学习状况。我们今天的语文课本虽然以语体文为主,但也应重视朗读,特别是初中阶段,要把朗读能力作为一种基本功来训练。这就需要培养朗读的习惯,坚持每天都能利用一点时间,放声朗读两遍所学的课文或诗词、散文。在朗读时当然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要领,在开始时还要克服害羞心理,放开声音朗读(当然要注意选择环境,以免影响他人)。凡事都有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如果最初因为觉得自己读不好,怕人讥笑而不读,那就永远也学不会朗读。其实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美德,一般的人对于好学者都是不会讥笑的。如果能坚持练习,时间长了不但可以提高读的水平,还可以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背诵能丰富人的知识储备,特别对于学习运用语文、丰富词汇更是十分必要的。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语言的运用上都是极有功夫的,如果我们能把其中的某些篇章或优秀的片段背诵下来,无论对口头表达或是写作,都会大有帮助的。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理就在于此。青少年正是精力充沛、记忆力最强的时期,这时背下来的东西,记得非常扎实,甚至会终生不忘,受用无穷。许多名家学者,对于一些名篇佳作,能够出口成诵,都得益于青少年时期的背诵。到了中年以后,虽然也可以背诵一些东西,但遗忘较快,很难持久。因此,青少年应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多背诵一些名篇,并且养成一种勤于背诵的习惯,每遇妙语佳句便把它背诵下来,这样不但能丰富储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提高记忆能力。

(7)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它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不但可以帮助识字、解词,而且可以查找典故,提供文献资料,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某些疑难问题。所以有人把工具书称之为“无声的老师”、“案头顾问”。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对于语文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不然的话,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或不清楚的问题,也不查找,或乱蒙一气,结果读了之后不留什么印象,甚至有时还会曲解书中原意。这种不求甚解的毛病必须克服,必须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语文学习才能有所长进。

工具书的种类很多,内容和用法也不尽相同,要用好工具书并养成习惯,就要弄清其类别,熟练掌握各种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和用途。

常用工具书大体可分为四类:

①字典、词典类。这是学习中最常用的工具书,用来给字词注音、辨形、释义和说明用法的,如《新华字典》、《中华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简明同义词典》,各种成语辞典、语文知识辞典、各种专业辞典等等。

②年鉴、手册类。文献和资料汇编性工具书。年鉴是按年度汇集的,手册是按知识类别汇集的资料。如《中国百科年鉴》、《中国教育年鉴》、《中学语文知识手册》、《外国文学手册》等等。

③书目、索引类。这是按学科内容分类编排的书籍和资料的目录。书目即图书目录,将书籍按内容、性质,分门别类编排而成,如《全国总书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目录》等。索引是把书籍或报刊中的内容或栏目分条列出,标明出处,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的资料,如《全国主要报刊资料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诗经索引》等等。

④表谱、图录类。汇集某一方面的资料,用表格或图片等形式编排而成的工具书。表谱包括历表、年表、地理沿革表等,如《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二百年历表》等。图录是汇集有关图谱、照片等资料编制而成的,如《中国历史地图集》、《太平天国文物图释》、《鲁迅图谱》等。

此外,还有百科全书、类书等综合性或专业性知识汇编的工具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艺文类聚》、《文献通考》等。

下篇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