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24节气与中医保健
3866700000002

第2章 顺应气,保障生命健康(2)

适当吃些瓜果冷饮,可起到降温防暑的作用,特别是新鲜果汁,如橙汁、苹果汁、柠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萝汁等。但要注意冷饮不能吃得过多,否则,冷饮刺激肠胃道内壁,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会发生肠胃疾病,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即如西瓜,虽是一种消暑利尿的佳品,若吃多了也会肚腹膨胀,不利消化,再则小便增多,也会使人感觉疲劳,尤其是小儿、老人和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炎、内脏下垂等气虚病人,更不宜多食。这段时间气温很高,生活中应注意不要食用变质或不洁食物,切勿生食海鲜,不吃醉、糟及炝类食物,以防消化道疾病的出现。

2、夏日高温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夏天天气由暖转热,阳光充足,热气蒸腾,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

此时,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思想热烈、奔放,心火、胃火、肝火皆旺。

赤日当顶,“火”势蔓延。炎夏天节,如果不注意养生,很容易上“火”。

首先是“外火”,即自然界的高热气温。预防的措施是,尽量避免烈日的直接照射,外出时随身携带遮阳帽或太阳伞,并在身体的暴露部位涂上防晒品,以免皮肤受损。同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环境通风降温,多打开门窗,以防“外火”入侵。

其次是“内火”,即因人体阴阳失衡而出现的内热症。引起“内火”的原因比较复杂,种类也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火

心火有“虚”、“实”之分,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悸、心烦、失眠、健忘、口干等。实火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舌尖发红。

(2)胃火

胃火也分虚实。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主要表现为:多食善饥、上腹不适、口苦口干、大便干硬。

(3)肝火

肝火旺者容易导致血压高、头痛、头晕、耳鸣、易怒、口苦口臭、两肋胀痛、舌边红。

此外,夏日高温还会引起中暑。

中暑俗称“发痧”,是中枢神经调节失常所致。在外界温度过高、相对湿度大、没有风的情况下,人体内的热量增加,出汗散热受到影响,造成体内积热过多,引起体温调节障碍以及水盐代谢紊乱,从而发生中暑。中暑的一般症状是头晕口渴、大汗淋漓、胸闷心悸、全身乏力,严重时可致肌肉痉挛、脸色苍白、抽筋昏迷等。

因此,在夏天应慎防中暑。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尤其是上午11点到下午2点这个全天最高温时段,最好是利用中午这段时间好好休息,以保证有充足的睡眠。

3、夏日高温对人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夏天天气炎热,炎热的天气常常使人感到烦躁不安,情绪很容易被激怒。脾气容易变得很急,动辄就会发脾气,动“肝火”。

科学实验表明,情绪与气温密切相关。寒冬腊月,使人懒动少语;炎炎盛暑,使人烦躁易怒。其根本原因是:气温能够影响人的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夏天由于天气炎热,人体气血运行加快,从而使下丘脑过多地产生紧张情绪因子,因此使人表现出急躁易怒的情绪反应。其次,情绪与睡眠也有很大关系,当长期睡眠不足时,心情就会变得急躁。夏天昼长夜短,人们往往晚睡早起,不但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也随之下降,所以情绪就会大受影响。另外,夏日门窗开放,噪声会更严重地影响到人的生活和情绪。有人曾对接触工业噪音97~98分贝的97名工人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98%的人情绪烦躁,易发火。祖国医学认为,肝属木,而夏天属火,木遇火即会燃烧,故夏天人的“肝火”较旺。

《黄帝内经》中在谈到夏天养生时说:夏天应“使志无怒”,“使气得泄”。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保持情绪平和,不可遇事则怒。夏日天气本就炎热,若心烦神乱则会感觉更热。常言道“心静自然凉”,所以夏天重要的是要静心宁神,使心境安详平和,精力充沛、饱满,情绪得以外泄,则神气充足,人体的代谢功能旺盛而协调。

4、夏日湿邪侵袭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夏防湿”,即夏天注意预防湿邪的侵袭。“长夏”即阴历的6月。因为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阴雨连绵,湿热交蒸,水气上腾,此时空气里的湿度最大。空气的湿度对人体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在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若湿邪外侵,则出现关节沉重而疼,屈伸不灵活,身体感到沉重,肢体疲累不适等症状。若湿邪内困脾脏,就会影响脾脏运化功能,脾的运化功能不足,就可能产生食欲不振、腹胀肠鸣、便溏乏力,久之还可出现身体消瘦,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状。

三、秋天6节气与人的生命健康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从其气候特点来看,由夏到秋,由热转凉,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从“夏长”到“秋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秋天,自然界阳气由升浮趋于沉降,人体阳气也逐渐衰退,生理功能趋于平静。人由夏而来,尚不能完全适应,多有疲乏无力之感,即所谓的“秋乏”。

1、秋天6节气分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秋天6节气分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如下:

(1)立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立秋正值末伏前后,气温虽然开始下降,但还有“秋老虎”的威势,江南地区的气温仍可高达35℃以上,夏日的余威仍然存在。立秋后,虽然气温仍高,但早晚气温比夏天要低一点。人们锻炼要注意,应避免在车辆过多的道路上晨练;晨练不宜过早,应在太阳升起之后;出汗后应用干毛巾擦干,或及时洗澡换衣服,以防感冒。

立秋后阳气转衰,阴气日上,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故养生原则应转向敛神、降气、润燥、抑肺扶肝,这样才能保持五脏无偏。善养生者,须早睡早起,以旺生气;收敛神气,以避杀气。饮食增酸减辛,以助肝气。

(2)处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雨量减少,空气中的湿度也相对减少,使人有秋高气爽之感。但此时燥气也开始生成,人们会感到皮肤、口鼻相对干燥,故应注意秋燥的预防,多吃甘寒汁多的食物,如各种水果、麦冬、芦根等。

处暑时节,人们应早睡早起,以使情绪安定宁静,预防自然界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神气,使情志与“秋收”相应,符合秋天养“收”之机。人体也是处于收获的时期,机体已由活跃、外向、支付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又由于夏天人体消耗多而吸收少,故在天气稍凉之时,应注意机体的补充,故秋天又是进补的重要季节。秋天阳气由升浮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要注意起居调节,防止受寒。虽有时气温还偏炎热(如秋老虎天气),也不宜再多食冰糕之类冷饮食品,以保护脾胃消化功能。

(3)白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白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凉,天气偏于干燥。秋气应肺,燥气可耗伤肺阴,故会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这些都是秋天养生进补时应考虑的因素,“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是秋天进补的重要原则。选择药物应偏于柔润温养,但又应温而不热,凉而不寒,总以不伤阴不耗阴为要。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桑叶、胡麻仁、甘草、杏仁、石膏、阿胶、枇杷叶)是重要的秋令进补方之一,对于秋燥伤津,要多吃些蔬菜、水果,如生梨、荸荠、甘蔗之类,以润肺生津,尤以柚子为最佳果品。

白露还是风湿病、高血压病容易复发的时节,所以要注意保暖,夜晚可盖薄被,不要再赤膊贪凉,正如俗话所说:“白露身不露”,以免引发旧疾,或感染新恙。晨起外出,宜暖其服,勿空其腹,但食勿过饱,免生壅塞,不利气机运转。

(4)秋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秋分时节,秋风送爽,是人们感觉最舒适的一个时节,故在此时应多去户外活动。动静结合,调心肺,动身形,畅达神态,流通气血,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高雅艺术的无穷魅力,会唤起无限的生活情趣。

(5)寒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寒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转寒,小儿、老人尤要随时留意,免受风寒。但又要注意适当“秋冻”,即中国传统保养法之“薄衣法”。“薄衣法”就是在气候开始转凉时,慢慢增加衣服来逐渐锻炼机体抗寒能力的一种方法。使人体的毛孔处于关闭状态,抗寒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这对体弱者预防感冒极为有益。当然,“薄衣法”并非要求人去挨冻,其原则是以穿衣不出汗为度,随气温的高低和运动的强度,及时更换衣服,避免汗孔大开,而引风邪寒气入内。

由于天气渐渐寒冷,人体血管也开始收缩,故此时应注意心血管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等的复发。

(6)霜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阴气更甚于前,植物开始凋零。当此之时,切忌受寒,晨起宜较前月略晚为宜,以避霜冷寒气。

体内有痰饮宿疾的人,每到这一季节容易发作,而预防方法,除谨避虚邪贼风外,还应注意饮食起居,无恣醉饱,无恣生冷。时值霜降,人体脾气已衰,肺金当旺,饮食五味以减少味苦食物,适当增加酸、甘食物为宜,酸甘化阴可益肝肾,而甘味脾,可以巩固后天脾胃之本。

2、秋天气温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秋天是冬天来临的前导,天气凉而风劲急,地气肃而物变色。从秋天的气候特点来看,由夏到冬,由热转寒,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从“夏长”到“秋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机体由活跃、外向、付出的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此时人们应收敛神气,与“秋收”相应。早睡早起,要使情绪安定宁静,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关于秋天养生,有这样的论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容平”,是对秋天自然景象的概括。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秋天的特点是“容平”,万物不再像夏天那样张扬,而是开始收敛而结实。人也必须早卧早起以内收阳气,使情志安宁,以缓和秋天的凉杀之性,保持肺气的清肃,从而适应秋天的收敛之气。

3、秋天气候异常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古人把气候上的反常现象称之为“太过”与“不及”。前者是指未到时令而有其气候,后者是指时令已到而气候未至。近年来由于城市的扩大,环境的污染,耕地的减少,人口的增加等因素使得秋天这种“不及”的现象增多,如夏日酷暑延长之秋日,“秋老虎”

持续不退。秋天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了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肠道等其他传染病等在秋天发病率升高。此外,秋天昼夜天气变化加剧,常导致某些慢性宿疾,如心血管疾病、哮喘等的发作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