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安慰枕边书
3868000000038

第38章 品味篇:怒放的生命(3)

生命的奥秘在哪里呢?在于向死而生,然后获得恬淡平和、视死如归的心态,这种心态让老禅师早早卸下了生命和心灵的重负,一直生活在别样的期待和无所畏惧的轻松愉快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得道高僧看来,尘世的肉体生命在死亡那一刻,正是落叶归根,像来年化为春泥的落花一样。丹麦的齐克果认为:“死亡绝不是一切的终结,永生才是一切。”

§§§第二十节 幽死一默,为死亡欢笑

◎克服了死亡的恐惧,就窥见了生命死而复生的真理。

普化禅师在临济禅师座下修行。有一天,他在街上向人乞求法衣的布施,信者把上好的袈裟给他,但他不接受。

有人把此事报告临济禅师,临济就买了一口棺材送他,普化非常欢喜地说道:“我的衣服买回来了。”然后扛起棺材,跑到街上大声叫着:“临济为我做了一件法衣,我可以穿着它去死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东门。”

第二天,普化准时扛着棺材到了东门,一看,人山人海,大家都想来看此怪事。普化对大家说:“今天看热闹的人太多,不好死,明天去南门死。”

如此经过三天,由东门到南门、由南门到西门,再也无人相信普化禅师的话,大家说:“我们都被普化骗了,一个好端端的人,哪能说死就死?再也不要上他的当了。”

到了第四天,普化扛了棺材至北门,一看,没有几个看热闹的人,就欢喜地说道:“你们非常有耐心,东南西北,不怕辛苦,我现在可以死给你们看了。”说罢,普化进入棺材,自己盖好,就无声息了。

心灵茶坊

从禅者对死的勇敢和幽默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他们拥有遭人误解辱骂而面不改色、坚持活出自己的真正有意义的生命的勇气,也有向死亡挑战的资格和实力。死亡已不能束缚他们,不能使他们心生恐惧,死亡已被他们战胜过,死亡对他们来说比一缕蛛丝更轻,死亡也成了幽默的源泉。

§§§第二十一节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个去处,它超越红尘

◎你的慧眼是参透生死悬隔,通往自由之路的唯一途径。

玄沙禅师在路上遇见雪峰禅师。雪峰禅师说:“有一个远道而来的僧人,昨天不幸去世了,我心里感到几分悲哀。这让我想起前几天有人问我的问题。”

玄沙问道:“什么问题?”

雪峰禅师说道:“他问我,人死后会怎么样了?”

玄沙问道:“你怎么回答的?”

雪峰禅师说道:“我对他说:‘人死亡后,如冰归水。’”

玄沙转过身,望着幽暗的夜空,说道:“哦,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即使我不这么认为,但你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雪峰问道:“那你该怎么回答呢?”

玄沙低头合十,说道:“人死亡后,如水归水。”

雪峰听完,万分敬佩。

第二天,有个和尚问玄沙道:“我的真正生命是什么?”

玄沙平淡地答道:“你要你真正的生命做什么?”

心灵茶坊

人应该为自己的事负责,而不是把自己的事交给别人。道楷禅师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禅者生死,有先祭而灭,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禅者视生死均为解脱。因为他们深信,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个去处,并且是远远超越尘世生命的。

§§§第二十二节 任云飞水走,我只注重心灵的宇宙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确,心的修持达到了哪种境界,我们的人生境界就有多么开阔。

唐代朗州太守李翱非常向往药山惟严禅师的德行,一天,他特地亲身去参谒,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禅师虽知太守来,但无起迎之意,仍然专注于经卷上。

李太守见禅师这种不理睬的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拂袖欲去。

惟严禅师这才冷冷说道:“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短短一句话,李太守为之所动,乃转身拱手致歉,并问道:“如何是道?”

惟严禅师以手指上下说:“会吗?”

太守摇了摇头说:“不会。”

惟严禅师道:“云在青天水在瓶。”

太守听了,欣然作礼,随述偈曰:“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心灵茶坊

惟严禅师形象地给太守点出了修道见道的境界:“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高妙的,天上的云在飘,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那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境界。心境是没有界的,你的心灵就是一个小宇宙。真正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名词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就天上地下,无所不知了。

§§§第二十三节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妙

◎即使是一瞬间的领悟,有时也需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么怎样做,才能化解这一矛盾呢?

有一次,洞山禅师走到水潭边,看到初首座对大家说法,他不引经据典,只听他自言自语道:“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议!”

洞山禅师走上前便问道:“我不问佛界和道界,只问刚才在这里说佛界道界的是什么人?”

初首座听后,默然不作一语。

可是洞山禅师不饶过他,一直追问道:“为什么不快说呢?”

初首座不甘示弱地答:“快了就无所得。”

洞山不以为然,反驳道:“你说都没说,还谈什么快了就无所得?”

初首座又默然。

洞山禅师这才觉得遇到了对手,于是温和地说道:“佛和道都只是名词而已,我问你,你为什么不引证教义来说呢?”

初首座反问道:“教义是怎么说的?”

洞山禅师拍掌大笑回答道:“得意忘言!”

心灵茶坊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语言让人们互相理解。最终,知晓了彼此的意思之后,他们就与这语言无关了,不必总对它念念不忘,过于执著。如果拘泥于语言,认为“意”就在语言之中,反而无从理解其中的意思,这种做法,是舍本逐末之举。

§§§第二十四节 会心会意,禅意如盛开的花朵

◎一个充分开启了灵性的人,能够从沉默中悟出禅里的人生。

在一些日本的禅院中,有一个传统:一个流浪的和尚与一个当地的和尚要辩论有关佛教的问题,如果流浪的和尚赢了,他就能住下过夜;如果输了,他就不得不继续流浪。

在日本的北方,有兄弟俩掌管着一座寺院。哥哥非常有学问,而弟弟比较笨,并且只有一只眼睛。一天晚上,一个流浪的和尚来请求住宿,哥哥吩咐他的弟弟去辩论,哥哥说:“要在沉默中进行对话。”

过了一小会儿,那个流浪者来见哥哥,并且说:“你弟弟真是个厉害的家伙,他非常机智地赢了这场辩论,所以我要走了,晚安。”“在你走之前,”哥哥说,“请告诉我这场对话。”“好,”流浪者说,“首先我伸出一个手指代表佛陀,接着,你的弟弟伸出两个手指,表示佛陀和他的教导;为此我伸出三个手指,代表佛陀、他的教导和他的门徒,接着,你聪明的弟弟在我面前挥动着他紧握的拳头,表示那三个都是来自一个整体的领悟。”随后,流浪者走了。

过了一会儿,弟弟走进来。“我知道你赢了那场辩论。”哥哥说。“没什么赢的,”弟弟说,“那个流浪者是个非常粗鲁无礼的人。”“噢?”哥哥说,“告诉我那场辩论的主题。”“嗨,”弟弟说,“当他看见我时,他伸出一个手指头侮辱我只有一只眼睛,但因为他是一个新来的人,我想还是礼貌些,所以我伸出两个手指,祝贺他有两只眼睛。这时,这个无礼的坏蛋伸出了三个手指,表示在我们中间只有三只眼睛,所以我气疯了,威胁地用拳头打了他的鼻子——所以他走了。”

心灵茶坊

阿拉伯有句俗语:你要说话时,你的话必须要比沉默更有益。所以,在你说话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想说话——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别人的利益。如果是为了自己,那就努力保持沉默。

§§§第二十五节 生活中处处都有禅的影子

◎行住坐卧,担柴运水,一举一动,都是禅的境界。寓禅于行住坐卧的生活之中,才能体悟真正的禅趣,生活中处处皆有禅的影子。

自古以来,许多禅师都非常注重在生活中开示弟子。赵州禅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天,几个学僧来向赵州禅师请教禅。第一位学僧说道:“弟子初入禅林,请师父开示!”

赵州禅师反问他道:“你吃粥了没有?”学僧回答道:“吃了!”

赵州禅师开示道:“去食堂洗钵盂去!”第一位学僧听到后有开悟。

第二位学僧也说道:“弟子初入禅林,请求师父开示!”

赵州禅师反问他道:“你来多久了?”学僧回答:“今天刚到!”

赵州禅师又问:“你吃过茶没有?”学僧回答道:“吃过了!”

赵州禅师指示他说:“到客堂报到去!”

第三位学僧已在赵州禅师的观音禅院参学十几年,他也上前问道:“弟子前来参学,十年有余,不曾蒙受老师开示,今日想辞别下山,到别处去参学!”

赵州禅师听后,故作惊讶道:“你怎可如此冤枉我!从你来此禅院,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哪里有一处没有教导你?”学僧听后,用心思考。

赵州禅师道:“会就会了,假若用心分别,思维则离道远矣。”

学僧开悟,但问道:“如何能保住呢?”赵州禅师道:“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心灵茶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