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无比智慧
3868200000021

第21章 修身·养心(5)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完美状态也是可怕的。这世界上的事物不仅相辅相成,也相反相成。人的运气若是太好,另一种概率就会在负极聚集,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故智者“求缺”。

人生缺憾的必然性要求我们学会放弃。为了那些不能放弃的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我们必须放弃那些生命之外可以放弃的东西。

完美的人生不是拥有一切,而是在人一生的不完美与不圆满中学会去珍惜所拥有的,并且去宽容人生的不完美或者不圆满。世间的事就如心理学家所说的“不圆满即美好”,但是身为人的灵慧与美好就在于:我们的念头转与不转,是这个外在世界所不能掌握的。所以,如果愿意,转个念头,去接受世间种种的不完美与不圆满,我们便可以懂得欣赏星空灿烂的当下,赢得如意人生。

佛·光·小·语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最辉煌的人生,也有阴影陪衬。我们的人生剧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当你感到了缺憾,你就体验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拥有了完整的人生——从缺憾中领略完美的人生。

摒弃浮躁,贪多求速反不达

浮躁使我们茫然不安,让我们无法宁静,是我们迈向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

吾人之习惯甚多。今欲改正,宜依如何之方法耶?若胪列多条,而一时改正,则心劳而效少,以余经验言之,宜先举一条乃至三四条,逐日努力检点,既已改正,后再逐渐增加可耳。今春以来,有道侣数人,与余同研律学,颇注意于改正习惯。

——弘一大师

弘一法师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如何改正以往的缺点和不良习惯时,曾说到了他的经验与体会。他认为人在下决心对以往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的时候,往往易陷于浮躁,将缺点一条条地列了出来,恨不得一下子就全部改正,其实这样往往达不到实际的效果,还不如慢慢来,一次改掉一个缺点,然后不断地检查并且再慢慢地改掉另外一个缺点,这样,效果反而更好些。

《孟子·公孙丑上》中有则寓言,说的是宋国有个种田人,为了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完回到家,他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田里的禾苗都长高了一截。”他的儿子听后,忙到田里去看,只见田里的禾苗全都枯死了。用来比喻强求速成反而坏事的成语“揠苗助长”,就源于这个故事。

植物生长必须依赖一系列条件,比如:要有适宜的温度,要有适量的水肥,还要有足够的生长时间等。那个浮躁的宋国人急于求成,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费了半天力气,却把事情办砸了。

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人,如上述寓言中那个拔苗助长的人一样,一心只想着求大、求多、求快,而不去注重事情最终的实际效果。这种情况与明代边贡《赠高子》一诗里的描述非常相像:“少年学书复学剑,老大蹉跎双鬓白。”是讲有的年轻人刚要坐下学习书本知识,又想去学习击剑,一心贪多,以至于在浮躁间让时光白白地溜掉,到头来只落得白发苍苍而一事无成。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力量使我们茫然不安,让我们无法宁静,这种力量叫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浮躁不仅是人生最大的敌人,而且还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它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一生是同浮躁斗争的一生。

当人们的压力太大、急于求成、烦琐忙碌、缺乏信仰、过分追求完美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却不能得到满足、解决时,人们便生了浮躁之心,而正是因为这种失衡的浮躁之心的作祟,使我们无法让事情得到一个良好的结果。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垒成泰华岑。”这一出自宋代陆九渊《鹅湖教授兄韵》的诗句劝喻人们: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能形成苍茫大海;拳头大的石头累积起来,就能形成泰山和华山那样的巍巍高山。只要我们勤勉努力、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论自身条件与客观条件如何,都能走上成才建业之路。

佛·光·小·语

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力量使我们茫然不安,让我们无法宁静,这种力量叫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

贪欲如海,酒色财气终归土

贪婪的人没有满足的时候,越试图满足,胃口就越大。不控制好贪欲,终会欲火焚身。

从前在普陀山下有个樵夫,世代以打柴为生,他整日早出晚归,但家中仍然常常揭不开锅。于是他老婆天天在佛前烧香,祈求佛祖慈悲,让他们脱离苦海。

有一天,樵夫在大树底下挖出了一个金罗汉,转眼间他就成了个大富翁!于是他买房置地,宴请宾朋,一时间好不热闹。

按理说,樵夫总算知道了荣华富贵的滋味,应该非常满足了。可他只高兴了一阵子,就又犯起愁来,吃睡不香,坐卧不安。他的老婆看在眼里,不禁上前劝道:“现在吃穿不缺,又有良田美宅,就是贼偷,一时半会儿也偷不完。你为什么还发愁?你这个丧气鬼!天生受穷的命!”

樵夫听到这里,不耐烦地呵斥道:“你这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怕人偷只不过是小事,关键是十八个金罗汉我才得到了其中一个,那十七个我还不知道埋在哪里呢,我怎么能安心?”结果这个樵夫得到金罗汉后仍旧整日愁眉不展,落得疾病缠身。

说到底,这位拥有金子的暴富樵夫,精神上还是一个乞丐。哪个乞丐都不是天生的,贪婪也并非是遗传所致,它是个人在后天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行为。贪婪的人没有满足的时候,越试图获得满足,胃口就越大。不控制好贪欲,终会导致欲火焚身。

有个富商碰见了一个乞丐,那个乞丐对他说:“你我是以前的旧相识,能给我一些钱吗?”那个富商仔细看了看那个人说:“我认出你了,你家里不是挺殷实富裕的吗?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

那个乞丐说:“唉!去年一场大火将我的全部财产都夺去了。”

富商问道:“你为什么要当乞丐?”

乞丐说:“为了要钱来买酒呀!”

“那你为什么要喝酒呢?”

“喝了酒,才有勇气乞讨呀!”

富商脑中轰然一声,似乎看见了愚痴人间的愚痴众生。

他感叹道:“世人谁不是这样愚痴一生呢?为了酒、色、财、气耗尽了一生,最终还是尘归尘、土归土,这又何必呢?”

然后他去拜访智封禅师,请示道:“我的未来会怎样呢?”

智封禅师笑着说:“太阳从西边升起,照在树上没有一点儿影子!”

“太阳怎么会从西边升起,照在树上又怎么会没有影子呢?”

智封禅师笑而不语。

人的未来如同太阳西升,是没影子的事。贪欲如海水,越喝越渴,越渴越喝,欲望过多,不加节制,便成了贪婪。为什么要贪得无厌?生活本来就太辛苦,烦恼、顾虑、忧伤、痛苦,如果整日计较这些,只能苦上加苦,如同一个疯狂旋转的陀螺。

贪婪的人每天都生活在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的算计中,更有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走极端。而贪婪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是无法知道贪婪的结果的,因为贪欲早已迷惑了他的心、遮住了他的眼,他不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停下来,他就像一只转磨的驴,只顾一个劲地往前走。

贪欲是魔鬼免费赠送的一剂穿肠毒药,谁能免疫?饮鸩不能止渴,快快从这乌烟瘴气的泥潭中脱身吧。只有祛除贪欲,怀抱善良、慈悲、包容、仁爱,无争执、无仇恨,人间才能充满和谐与公义。

佛·光·小·语

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

贪婪的人无法知道贪婪的结果,因为贪欲早已迷惑了他的心,遮住了他的眼,他不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停下来,他就像一只转磨的驴,只顾一个劲地往前走。

常常忏悔,身心清净不染尘

忏悔能洁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能认识并改正过错,防止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不覆己过,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弘一大师

“忏悔和爱是两种美德”。一个人,如果想要不停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忏悔。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真诚忏悔的人,毕竟是不多的。孔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少有人能够做到。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关于忏悔的故事:

秋去冬来,不知不觉到了岁末。佛陀让弟子们在只园精舍的庭园中竖起一根大铁柱。弟子们虽然不明白佛陀的用意,但还是照办了。

在新年的前夜,佛陀叫来阿难,让他先去沐浴,然后换上一件新袈裟。等阿难梳洗以后,穿着新装再次来到佛陀面前时,佛陀慈爱地对阿难说:

“阿难!我要请你帮我做一件很重要的事。”

阿难急忙问:“世尊,您要我为您做什么事?”

佛陀微微一笑,指着那根竖立在不远处的铁柱对阿难说:“你去敲一敲那根铁柱,一定要用力地敲、使劲地敲。”

阿难点头答应后就匆忙走到那根铁柱旁,他拾起地上一块坚硬的石头,对着那根铁柱先试着比画几下,随后用力敲了一下。

那根铁柱发出极响亮的声音,这声音几乎传遍整个舍卫国,连地狱里的饿鬼和畜生道的畜生们也都听见了。更奇怪的是,大家听到这声音后,所有的痛苦、烦恼都消失了。无论是人、饿鬼或畜生都不再有痛苦和烦恼。事实上,连阿难自己也被声音震撼了。

这声音将在僧房中休息的比丘们召唤出来,他们都汇聚到讲经堂。

佛陀对他们说:“众位弟子,明天就开始新的一年,大家都学习一年的佛法了,现在你们应该反省一下自身,我也是同样需要反省的。你们两人一组,各自向对方检讨自己的过失,并要对自己所犯的过失作出忏悔,使自己的身心清净不染杂念。”

所有弟子都遵从佛陀的吩咐,两人一组,认真检讨自身,忏悔后重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这时候,佛陀慢慢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开口说道:“刚才你们大家都检讨了自身,并为自己的过失做了忏悔。我刚才说过,我也同样需要反省。”

佛陀停了一下,又接着说:“其实我没有做错任何一件事,也没有任何过失,但是为了训诫你们,我也要作出反省,检讨自身。”紧接着,佛陀向大家做了忏悔,随后才又坐了下来。

弟子们见佛陀没有任何过失,也检讨了自身,觉得自己还反省得不够,于是都学着佛陀的样子向所有在座的弟子们做了忏悔。

这一天中,有一万个比丘感受到佛义,消除了一切杂念,另有八千个比丘修成了阿罗汉。

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忏悔的力量真是无穷大。

忏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忏悔就意味着你要完全袒露你的内心,正视自己的过失,而这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来面对。严肃而诚挚地展示自己的不为人知的瑕疵,是走向纯洁、神圣的必由之路。

倘若我们能将忏悔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忏悔对于我们而言或许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相反,它会是一种享受,你可以在忏悔中一直不停地进行思考,直到疲倦为止,甚至可以以苛刻之心收容你过去所有的过失,让这一切通过时间的作用变成神圣的永恒。

忏悔能洁净我们的灵魂,在忏悔中,我们能认识并改正已犯下的过错,并且在此基础上防止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并且不断地改进并完善自身。

佛·光·小·语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在忏悔中一直不停地进行思考,直到疲倦为止,甚至可以以苛刻之心收容你过去所有的过失,让这一切通过时间的作用变成神圣的永恒。

借事练心,处处皆是修行所

修行之道,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在一个叫逝多林的地方,看见地上不是很干净,于是立即拿起扫帚,准备清扫。这时,佛祖的弟子舍利子大目犍和大迦叶阿难陀等都闻讯赶了过来,看到佛祖亲自扫地,于是大家都纷纷效仿佛祖,一起扫地。扫完后,佛祖和众弟子便一起来到了讲经堂,坐了下来。这时,佛祖说道:“其实,扫地至少有五种好处,一是可以让自己的心更加清净,二是可以让他人的心更加清净,三是可以方便大家,四是可以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五则热爱劳动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将扫地当做一种修行,把扫地和修行完全结合起来的方式,正是效仿释迦牟尼佛的行为。

随着岁月的流逝,峨山禅师老了。但他还是经常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一天他在庭院里整理自己的被单,累得气喘吁吁,一个信徒偶然看到了,奇怪地问:“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峨山禅师吗?您德高望重,有那么多的弟子,难道这些小事还要您亲自动手吗?

峨山禅师微笑着反问道:“我年纪大了,老年人不做点小事,还能做什么呢?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打坐呀!那要轻松多了。

峨山禅师反问道:“你以为仅仅只是念经、打坐才叫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小处也可修行啊!”

禅师的一番话,让信徒了解到生活中处处可修行。

正像峨山禅师所言,做小事也是修行,也是参禅的必不可少的法门。当然,做事情也是如此。徒有凌云之志而不善于从小事情做起,所谓“凌云志”便只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空想而已。

世间之大事无不是由小或积、或延、或变而来的,这样的道理或许人人皆知。然而,如今仍有人轻视自己身边的一些平凡事物,仍不相信那些“没什么大不了”的事物对于造就一个成功者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我们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微不足道的事物组成的,我们不能因为它太过平常就忽视它。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事情,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俗事,是不值得去做的。

很多时候,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或者一个毫不起眼的变化,却能起到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责任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够对工作中出现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件小事迅速作出准确的反应和判断。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参禅,时日一久,为了求得更高的悟境,便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他们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了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对两位哥哥道:“你们两位继续去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气愤地拂袖而去。

寡妇看到弟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弟弟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三年以后,女方再次提出结婚的要求,弟弟再次拒绝道:“如果和你结婚,我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女方又提出结婚要求,弟弟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