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让情绪掌控你
3868300000018

第18章 了解他人,完美沟通(2)

每一个与西奥多·罗斯福交谈过的人,都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惊讶。哥马利尔·布雷佛曾这样写道:“无论是一名牛仔或骑兵,纽约政客或外交官,罗斯福都知道该对他说什么话。”他是怎么办到的呢?原来,每当有人来访的前一天晚上,罗斯福就“开夜车”,翻读这位客人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因为罗斯福知道,打动人心的最佳方式是跟对方谈论他最感兴趣的事物。

耶鲁大学的前任文学教授威廉·菲利浦在他那篇谈论人性的文章中写道:

“当我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到姨妈家去度周末,正好一个中年人来访,跟我姨妈寒暄一阵之后,他把注意力放在了我身上。那段时间我正好对帆船非常热衷,而这位来访者就以一种使我非常感兴趣的方式跟我讨论帆船。他走了之后,我对他大为称赞。多么棒的人!他对帆船多么了解!可我姨妈对我说,他是一名纽约的律师,对帆船一点也不感兴趣。”

那他为什么一直都在谈帆船呢?

“因为他觉得我对帆船感兴趣,谈论这个话题会让我高兴——他知道怎样使自己受人欢迎。”

西奥多·罗斯福无疑是掌握了一些为人处世的经验,不要觉得这样做很伪善,如果你真的希望和对方产生共鸣,自然要以对方为主角,谈论他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总是说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拿出自己的家庭相册给对方看,对方可能很快就不耐烦了。

杜维诺先生一直试着要把面包卖给纽约的某家饭店。然而,尽管他每天都打电话给该饭店的经理,也去参加该经理组织的社交聚会,甚至还在该饭店订了个房间,住在那儿,以便促成这笔生意,但他还是一无所获。

在此之后,杜维诺先生决心改变策略。他首先找出那个饭店经理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接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我发现他是一个叫做‘美国旅馆招待者’的旅馆人士组织的一员。实际上,他不只是该组织的一员,还被选为主席以及‘国际招待者’的负责人。不论会议在什么地方举行,他一定会出席,即使路途遥远。”

“因此,这次我见到他的时候,我开始谈论他的那个组织。我得到的反应真令人吃惊。他跟我谈了半个小时,都是有关这个组织的。他的语调充满热忱,可以轻易地看出来,那个组织是他的兴趣所在,就像是他的生命火焰。”

“虽然当时我一点也没提到面包的事,但是几天之后,他饭店的大厨师打电话给我,要我把面包样品和价目表送过去。”

“‘我不知道你对那个老先生做了什么手脚,’那位大厨师见到我的时候说,‘但你真的把他说动了!’”

“想想看吧!——如果我不是用心去找出他的兴趣所在,了解到他喜欢谈的是什么,那我可能至今还没成功。”

所以,情商研究专家告诉我们,打动人心的最佳方式是跟对方谈论他最感兴趣的事物。因为,每个人都是他兴趣领域的专家,听他讲,你不仅会获得新知,还能赢得友谊。

§§§第四节 听弦外之音,敏锐地读懂“暗语”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不只是去听他说出的话,也要去听他没有说出的话。——纪伯伦

EQ关键词 听者有意

人们沟通的失败往往与情商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因为一个不会听“弦外之音”的人,一般也不是个沟通高手。听他人的言外之意属于识别他人情绪的范畴。

毫无疑问,我们人际沟通过程中是需要“弦外之音”的。毕竟在很多时候,说话不能太直接、太明了。比方说,批评人,你不能伤了人的自尊;给领导提建议,你不能让人觉得你比领导还能;面对别人的提问,你有难言之隐,你不能说,但也得让人有个台阶下;事情紧急,但涉及商业机密,只有你的亲信才能明白的“暗语”是最好的选择……

有一次,齐威王决定派能言善辩的淳于髡去赵国搬兵。他让淳于髡驾上马车10辆,装上黄金100两。淳于髡见了放声大笑,连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齐威王不高兴地问:“先生是嫌这些东西少吗?”

淳于髡说:“我怎么敢嫌少呢?”

齐威王又问:“那你刚才笑什么呀?”

淳于髡说:“大王息怒,今天我从东面来时,看见有个农民在田里求田神赐给他一个丰收年,他拿着一只猪蹄和一坛子酒,祈祷说:‘田神啊田神,请你保佑我五谷成熟,米粮满仓吧!’他的祭品那么少,而想得到的却是那么多。我刚才想到了他,所以禁不住想笑。”

齐威王领悟了他的隐语,马上给他黄金1000两,车马100辆,白璧10对。淳于髡于是出使赵国,搬来了10万精兵。

说话交流时有一种情况非常令人尴尬,那就是说者有心,听者却无意。任你费尽心机、磨破口舌,对方总是不明白你真正的意思,结果是听的着急,说的更着急,尴尬至极。我们这里所说的“意”,指的正是“言外之意”。

王坤准备借助好友赵广的路子做笔生意,可就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赵广的第二天,赵广暴病身亡。王坤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赵广的未亡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王坤是这样对赵夫人说的:“真没想到赵哥走得这么早,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这样吧嫂子,赵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你看困难大吗?”

赵妻见他虽然表面上并不是要追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王坤的言外之意是:自己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悉那些门路。于是赵妻反过来安慰他道:“这次出事让你的生意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

赵妻是个非常聪慧的人,她听明白了王坤的言外之意。这样也避免了他们之间的尴尬与可能产生的矛盾。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一些不能准确抓住他人言语中信息的人,最后往往惨遭失败。

沈万三秀是明朝初年江苏昆山一带有名的大富翁。他原名沈富,因当时民间习惯将名门望族中的人称作“秀”,连上姓名和排行,因此他又被称作沈万三秀。至于名字再嵌上一个“万”字,则是因为他拥有万贯家财。

沈万三秀竭力向刚刚建立的明王朝表示自己的忠诚,拼命地向新政府输银纳粮,讨好朱元璋,想给他留个好印象。

朱元璋于是下令要沈万三秀出钱修金陵的城墙。沈万三秀负责的是从洪武门到西门一段,占金陵城墙总工程量的三分之一。沈万三秀不仅按质量提前完了工,而且还提出由他出钱犒劳士兵。

沈万三秀这样做,本来也是想讨好朱元璋,但没想到弄巧成拙。朱元璋一听,当即火了,他说:“朕有百万雄师,你犒劳得了吗?”

沈万三秀没听出朱元璋的弦外之音,面对如此诘难,他居然毫无难色,表示:“即使如此,我依旧可以犒赏每位将士银子一两。”

朱元璋听了大吃一惊。在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武装割据集团争夺天下时,朱元璋就曾经由于江南豪富支持敌对势力而吃尽苦头。现在虽已建国,但国强不如民富,这使朱元璋感到无法忍受。如今沈万三秀竟然僭越,想代天子犒赏三军,仗着富有将手伸向军队,更使朱元璋火冒三丈。

但朱元璋没马上表露出怒意,只是沉默了一下,冷言道:“军队朕自会犒赏,这事你就不必操心了。”

在此之后,朱元璋决意治治沈万三秀的骄横之气。一天,沈万三秀又来大献殷勤,朱元璋给了他一文钱。说:“这一文钱是朕的本钱,你给我去放债。只以一个月作为期限,第二日起至第三十日止,每天取一对合。”

所谓“对合”是指利息与本钱相等。也就是说,朱元璋要求每天利息为百分之百,而且是利滚利。沈万三秀虽然浑身珠光宝气,但腹中空空,财力有余,智慧不足。他心想,这有何难!第二天本利2文,第三天4文,第四天才8文。区区小数,何足挂齿?于是沈万三秀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可是,他回家仔细一算,不由得傻眼了,虽然到第十天本利总共也不过512文,可到第二十天就变成了524,288文,而到第三十天也就是最后一天,总数竟高达536,870,912文。要交出5亿多文钱,沈万三秀只能倾家荡产了。

后来,沈万三秀果然倾家荡产,朱元璋下令将沈家庞大的财产全部抄没后,又下旨将沈万三秀全家流放到云南边地。

沈万三秀的悲剧正是由于他听不懂皇帝言外之意而造成的—一味地奉承,但显然马屁拍错了地方,而且也没能领会朱元璋的意思,最后只有家破人亡。

听得懂弦外之音是为人处世的必要本领,也是一种交往之技,更是我们情商高的体现,它直接关系到我们人际关系的好坏和做事的成败。

纪伯伦曾经说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不只去听他说出的话,而且要去听他没有说出的话。”一般说来,一个人不会轻易把自己真实的意见、想法直接地表达出来,但他的感情或意见,总会在他的语言表达里体现得清清楚楚。

如果你想真正地了解一个人,就不要一味刨根问底,试图让对方表白自己,而是要做一个聪明的倾听者,从他的弦外之音中揣摩出他真正的心思。

在语言交流中,若你能听懂“暗语”,领会“言外之真意”,你会愈来愈觉得与人对话是一种很有趣的享受。

§§§第五节 深度了解后才可下结论

没弄清对方的底细,决不能轻易给出结论。——巴尔扎克

EQ关键词 谨言慎语

某单位每到中午吃饭时,平日里几个关系好的年轻人就凑成一桌AA制,年轻人嘛,大都比较大方,每天点的菜都很丰富。旁边一桌是局长和几位年岁大些的同志凑成一桌,点的菜要比年轻人桌上稍逊一筹。这就使年轻人多少有一点不好意思,有时候会招呼他们过来吃,但是没有一个人肯过来,就连大家公认的最爱占些小便宜的老李也不肯过来。年轻人也就作罢,可是没多久,年轻人便发现了一个问题:局长他们那桌,吃完饭从来没有人付过钱!

有一天中午,老李来晚了,局长那桌吃完走人了,年轻人就叫老李过来一起吃。偏有那不省事的好奇者,边吃饭边问起老李他们不付钱的事来,老李前后左右看了一看,小声说道:“可能到月底局长签个字就一起报销了吧!”

这下可好,第二天中午吃饭时,所有的人都坐到了局长那一桌,桌子上挤的是水泄不通。局长什么也没说,只是照常点完饭菜吃饭,而且第一个吃完。饭罢,他放下碗筷把服务员叫了过来说道:“我们AA制!”然后把八元钱往桌上一放头也不回地走了。结果呢,大家红着脸一个个乖乖地把钱交上。

第三天中午,局长大人还是与那几位老同志坐在一起,不过再没人敢凑过去了,那老李却挤到了年轻人的这桌上低头吃饭。老李边上的一位同事小声地问他为什么不到那边去吃,老李紧张地看了看局长那边,然后压低嗓音对大家说:“昨晚局长打电话骂了我一通,说我没有掌握事实就轻易地下结论……”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以一个小小的个体去防备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群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沉默是金,如何让这句话成为你立世的良言,需要你仔细地研究。

在现实当中,有正人君子,也有奸佞小人。对待君子用君子的做法,对待小人用小人的做法。俗话说,防小人不防君子。在你的人生路途中,既有坦途,也有暗礁。俗话说:祸从口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要多听少说。如果不注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的时候只图一时痛快,不注意隔墙有耳,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

如果想顺利地走上成功之路,首先应该安身立命,适应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才能改变环境,才能为自己的成功创造环境。如果你说话的时候不注意,让别人抓住自己的把柄和漏洞,同事当中的小人很可能就把这些当作为你设置陷阱的材料,在你不留神的时候让你陷进去。

所以,要防备别人为你制造不必要的事端,就要学会多听少说。并且,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的人,会显得浅薄俗气,会给人缺乏涵养的印象。

中国古代有一句箴言:大辩若讷。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在人际交往中,要想不惹是生非,消灾灭祸,就要做到谨言慎语。谨言,不是不说话,而是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慎语,就是考虑好了再说。俗话说:善言一语三九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际交流应平等地进行,说话和蔼,善解人意,不能居高临下。惯于语不饶人的人更应谨言慎语,以免惹是生非。

坦诚固然可爱,但如果不分场合、地点、对象,一律口对着心,有什么说什么,是万万不可取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保证自己所想、所做的都正确,听话人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

不问青红皂白的直言快语,轻则使人下不来台,重则造成隔阂。有的人工作辛辛苦苦,能力也不差,就是得不到满分,究其根源就是差在那张嘴上。相反,有的人工作、能力均非一流,但因言语、举止得体而颇有人缘,工作中也成绩卓越。

闲谈莫论他人过,背后议论人,早晚有一天会传到当事人耳中,且经过多次转播之后,原文早已走样,当事人听到的往往是夸张了的版本,结果就不言而喻了。发牢骚也是一样。遇到不平事,通过发牢骚取得心理平衡本无可厚非,但牢骚太盛往往会偏激。特别是有针对性的、以大家都熟悉的人为目标的牢骚,结果常常会遭人怨恨。

冷眼待人接物,称作“白眼”,这个典故起自阮籍。阮籍能作青白眼:伪君子来访时他白眼以对;相反,意气相投的朋友到来时,他会青眼待之。这种差别待遇,常使伪君子恼羞成怒。不过,尽管有这么不留情面的言行举止,阮籍终能平安无事。这是因为他从不说人是非,也从不批评世事。嵇康在给友人的信中,曾提到“阮籍从不论人是非,这一点是我一直想学,却学不到的地方”。司马昭也曾说:“若论天下第一慎重人物,则非阮籍莫属。与他交谈,内容尽是深远哲理,至于时事、他人是非,从不曾提过。”

对周遭的批判,常有被他人乱用的危险。有些人在听你批评别人时,一副深有同感的样子。事后,却去告诉当事人。这种被人出卖的经验,应该不稀奇吧!

“为什么某某总是和我作对?这家伙真让人烦!”“某某总是和我抬杠,不知道我哪里得罪他了!”……办公室里常常会飘出这样的流言,要知道这些流言飞语是职场中的“软刀子”,是一种杀伤性和破坏性很强的武器,这种武器造成的伤害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它会让受到伤害的人感到非常厌倦。要是你非常热衷于传播一些挑拨离间的流言,至少你不要指望其他同事能热衷于倾听。经常性地搬弄是非,会让周围的人对你产生一种避之唯恐不及的感觉。要是到了这种地步,相信你在这个环境中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因为到那时已经没有人把你当回事了。

小青是个文静的女孩,前段时间失恋了。她告诉同事,她的男朋友甩了她,去和别的女孩相好了。后来,这件事传到老板耳朵里,老板在会上说:“有的人连男朋友都摆不平,公司的事怎么可能放心交给她处理呢?自己的私事都四处宣扬,公司又怎能放心将秘密托付给她呢?”不久之后,小青就被调职,工资就像“木瓜打狗,不见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