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本书读懂犹太智慧精华
3881600000001

第1章 立身篇(1)

§§§第一节 犹太人的学习智慧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首要的便是学会安身立命之道。在这方面,犹太人做得极为出色。他们重视教育,善于自律,积极行动,因此,尽管在世界各地流浪千年之久,尽管遭遇种种打击、迫害,却始终不曾灭绝,并且保持着自身的特色,不断发展壮大,在许多领域都涌现出了世界顶级的人物。犹太人的这种立身法则,对于其他民族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学校在,民族在

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塔木德》

犹太民族的智慧与丰富的知识除了具有学习和求知的传统这样的“软”的东西外,在“硬件”上,则表现为他们尊奉着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犹太人四处流浪,他们的“学校”也随着他们迁移,在流动不居的恶劣环境下,犹太人从来没有忽视教育,而是将其列为第一位的事情。从历史上看,犹太人很早就实行了义务教育,称得上源远流长。

犹太传统规定父亲对儿子有三项应尽的义务,其中之一就是教儿子学习犹太经典。许多犹太儿童在幼儿时期就随父亲一道学习识字,诵读《托拉》。

早在公元前3世纪,犹太会堂开始开办学校,招收儿童入学。

公元前1世纪,出现了一些非犹太会堂办的学校,主要向儿童教授读书写字的基本技能。大一些的儿童则进专门学校,在那里系统学习犹太宗教文献。至此,义务教育体系开始在犹太民族中形成。

到了公元64年,大祭司约书亚·本·加玛拉拉比重申西缅的法令,并规定每个犹太社团都必须设立学校,供6岁以上的儿童就学,同时规定6岁至10岁的儿童必须入学,在老师的监督下学习。约书亚的这一做法标志着正规学校教育的开始。

在19世纪之前,犹太教育体系的典型模式是:一个教师带着一批学生,整日学习宗教课程。

19世纪犹太教育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经学院的大量开办,这在东欧尤为突出。犹太民族的传统教育模式由此奠定。

20世纪以前,犹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犹太男子服务的。犹太女子受到的主要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对《圣经》的了解,有关口传律法的课程从不为女子开设。这一局面在20世纪终于得到改变。

20世纪以来,美国正统犹太教为了鼓励人们学习、研究犹太教教义,开设了一些全日制宗教学校,在主要讲授宗教课程外,也开设部分世俗课程。

犹太人之所以特别重视学校的建设,除了他们具有那种“以知识为财富”的价值取向之外,还因为在他们看来,学校无异于一口保持犹太民族生命之水的活井。《塔木德》中记载的三位伟大拉比之一——约哈南·本·札凯拉比就认为: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

犹太人非常注重学校建设,一方面原因是由于他们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他们对学校教育各种层面上的不同认识。他们认为,学校的责任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维护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才能保证其后代们很好地维护犹太人的民族身份,发扬犹太人的民族精神。

教师比父亲还重要

教师是学生生活中地位最高的人,配得上比父母更高的荣誉。

——《塔木德》

假如你问犹太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的父亲和你的老师双双入狱,而且仅能救出其中一人的话,你会救谁?”犹太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救老师。”

因为在犹太社会里,教师甚至比父亲还重要。对一个犹太家族来说,没有比家庭中有一名或几名博士更为荣耀的了。

这正是他们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体现。事实也恰恰证明了,在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领域中的代表人物以及各种专业人才,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他们的人口比例。

犹太教中把精通经典律法的学者称之为拉比,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在早期的犹太社会中,社会上不存在专职教师这一职业。在家庭内,父亲不仅仅是子女的监护人,还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他把学识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和做人准则传授给自己的子女。

在社会上,教师的职责由象征着智慧与权威的拉比来完成。因为在希伯来语中,“拉比”一词的第一含义就是“教师”。

在犹太人看来,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因此,“每一个人要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犹太经典《密西拿》中把教师(犹太人习惯上把有名望的法学家也称为教师)叫作“塔尔米德哈卡姆”,意思为“圣贤的门徒”,犹太人对待获得“塔尔米德哈卡姆”身份的人非常尊重。犹太教义规定:凡是侮辱了“塔尔米德哈卡姆”的人都要罚以重金,情节如果很严重者就被逐出犹太区。

在犹太人的眼中,教师是民族利益的守护者,教师的事业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在犹太人心中,学者是至高无上的圣者,是上帝的代表和使者,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其实,在犹太社会中,拉比身兼数职,传道、教学、咨询、评判等都是他们的职责,是享有崇高地位的精神领袖。

犹太人的杰出就是因为拥有了智慧的拉比们。犹太拉比们用自己的智慧启迪着伟大的犹太民族,在拯救宗教、发展宗教的同时,形成了犹太民族特有的生存智慧。于是,犹太民族尊重知识,追求真理。他们认为知识是最伟大的,在它的面前,世俗的一切统治都要让位。

知识是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

犹太人唯一的财富是智慧。当别人认为1加1等于2时,你应该想到大于2。

——《塔木德》

犹太人认为,知识是一切财富的来源,是唯一可以永久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在这个世界上,财富是可以随着境遇的改变而消失和增加的,而知识却是永恒的,它是不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塔木德》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艘大船出海航行。船上的乘客中除了一位拉比外,全是大亨。

大亨们互相炫耀自己的财富。正在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时,拉比插话了:“我觉得还是我最富有,只是我现在的财富无法拿给你们看。”

中途,海盗袭击了这艘船,并把大亨们的金银财宝全抢劫一空。等海盗们离去后,这艘船好不容易抵达了一个港口,但已无法继续航行了。

这位拉比因其渊博的学识,很快受到当地居民的尊重,并被聘为学校的教师。

后来,这位拉比偶然遇到曾经同船旅行的大亨。这时,他们已身无分文,只好再一次白手起家。大亨们深有体会地说:“只有知识才是夺不走的财富啊!”

所有的犹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因此,犹太人就特别重视学习。为了让自己的后代注意引导他们的孩子学习,在他们小的时候,就引导他们学习犹太教。犹太教的托拉是这样说的:“愈学《塔木德》,生命愈久长……精通《塔木德》的人便在来世获得了永生。”

犹太人热爱知识,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知识是唯一的永远也夺不走的财富。在这个世界上世俗的权威不重要,财富和金钱不重要,只有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权威没有了人们的拥戴和支持就不能形成,财富和金钱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而知识是你生存和发展的可靠保证。⊙

犹太商人具有令人叹服的经商头脑,正是他们的民族尊重知识、酷爱学习、重视教育的必然结果。以知识武装起来的犹太商人,纵横捭阖,处变不惊,这就是“第一商人”的魅力所在。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犹太人凭借着自己拥有的“可以随身带走”的知识,跻身于知识要求高、流动性强的各种行业。我们不得不感叹犹太民族神秘的知识力量。知识在这个古老民族中竟然能焕发出如此巨大的力量,是知识拯救且复兴了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

书本是甜的

像采金一样追求知识。

——犹太格言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读书有甜也就有苦。读书也有枯燥乏味的时候,当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时,中国的多数家长不是打骂就是施加压力,而犹太人却不这么做。

典型的犹太人家庭有个风俗就是把蜂蜜滴在《圣经》上,让略谙世事的儿童去舔,尝到“知识”的甜蜜。

在古代,这种风俗是一种非常正式的仪式。孩子们头一次进教室上课,要穿上新衣,由教士或有学问的人带到教室。在那里,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成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拉比们会分给他们蜜糕、苹果和核桃——所有这一切都旨在使他们在学习上一开始就尝到甜头。

这种仪式早已成为历史,但透过远古的仪式,人们可以窥见犹太人对学习的态度。这样以来,犹太小孩最早期得到的关于书本的教育就是:书是甜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知识的快乐也就是读书的快乐,就是智慧的快乐。读书是我们的一种主体行为,就像在森林中旅行,我们可以侦察、试探、选择;可快速前进,可优游赏鉴,可退步抽身。在书本面前,我们是主动的。

书,是我们精神的外延和仓库。在书籍的丛林中穿行,所见风光因人而异,一切决定于你的毅力、耐心和胸襟。你穿行得越深、越远,所见风光便越险、越奇。沉醉在书籍的丛林中,其乐无穷。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如犹太民族那样崇尚书籍。书籍正在不断地变革着我们的生活和供我们生活着的世界,每一个人和整个世界一样,都是随着赋予我们知识技能和精神草原的书籍的指导和帮助不断向前进发的。当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宽的时候,也将是书籍越来越得到我们的宠幸的时候。其实,我们也是在书籍的宠幸之下,才越来越幸福地开拓着我们的理想与追求。

学习是一生的课题

生活困苦之余,不得不变卖物品以度日,你应该先卖金子、宝石、房子和土地,到最后一刻,仍然不可以出售任何书本。

——《塔木德》

12世纪的犹太哲学家,精通医学、数学的迈蒙尼德明确把学习规定为一种义务:“每个以色列人,不管年轻年迈,强健羸弱,都必须钻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讨的乞丐,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日夜钻研。”

阿基瓦拉比是一个贫苦的牧羊人,直到40岁才开始学习,但后来却成了最伟大的犹太学者之一。

阿基瓦拉比在40岁之前什么都没有学过。在他与富有的卡尔巴·撒弗阿的女儿结婚之后,妻子就催他到耶路撒冷学习《律法书》。

“我都40了,”他对妻子说,“他们会嘲笑我的,因为我一无所知。”

“我来让你看点东西,”妻子说,“给我牵来一头背部受伤的驴子。”

驴子牵来后,她用灰土和草药敷在驴子的伤背上,于是,驴子看起来非常滑稽。

他们把驴子牵到市场上的第1天,人们都指着驴子大笑,第2天又是如此,但第3天就没有人再理那头驴子了。

“去学习《律法书》吧,”妻子说,“今天人们会笑话你,明天他们就不会再笑话你了,而后天他们就会说:‘他就是那样’。”

犹太人常把西勒尔说过的一句名言挂在嘴边:“此时不学,更待何时?”以此激励自己或鼓励别人去学习知识。

知识是一笔财富。《塔木德》中写道:“无论谁为钻研《托拉》而钻研《托拉》,均应受到种种褒奖;不仅如此,而且整个世界都受惠于他;他被称为一个朋友,一个可爱的人,一个爱神的人;他将变得温顺谦恭,他将变得公正、虔诚、正直、富有信仰;他将能远离罪恶、接近美德;通过他,世界享有了聪慧、忠告、智性和力量。”

犹太人把学习当作一生的课题,无论什么时候,他们总是不停地学习。

条件再差也要学习

《托拉》应反复研读,因为它包罗一切;要对它反思,直到老去也要孜孜不倦;学习《托拉》不得心神不安。这是最好的准则。

——《塔木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学习,或者我的年纪太大了还学什么。这对犹太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事。

在犹太人看来,不管一个人到了多大岁数,也不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是人,就可以学习。人们可以透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人的心态,还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财富”,取得精神上的富足。

“忍冻学习的西勒尔”的故事,是一个为犹太人熟悉的故事。

名垂千古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塔木德》。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因为他实在太穷了。

在左思右想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办法: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

“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了,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这时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屋里却漆黑一片。

原来,西勒尔躺在天窗上,已经被冻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经躺了整整一夜了。

从此以后,凡是有犹太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人们就会这样问:“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因此,只要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因为犹太人认为到达天国以前,人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即使是一位最伟大的拉比也不例外。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直到今天,所有的犹太人一直秉持着这样一种观念:肯学习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

把书印在大脑里

只因有了活泼可爱的学生,世界才得以万世长存。一定不能使学生耽误了学业,即便是为修筑庙宇。没有学生的城镇终将毁灭。

——《塔木德》

日本人把做学问称作“勉强”(在日语中,做学问一词即为汉字“勉强”),意为强制性地激励自己努力学得一技之长。在做学问上,日本人需要激励和强制的手段。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私塾,日本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都是“痛苦的”。

和日本人的“勉强”相对,犹太人把学习称作“重复”。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亲自读、说、听,多遍地练习,最终将文章的全部内容记住。这种韧性在犹太人当中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韧性是在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中养成的。年复一年,犹太人在自己的节日到来之际,整整一周时间都会吃一种无味的面包,以体味辛劳的感觉。饭后,他们还要诵读经文,感谢上帝的恩赐。犹太人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遵守着这种传统。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犹太人海歇尔博士有着卓越的记忆力。有一次,一个学生给他借来一本非常珍贵的书。因为不断地遭受迫害,犹太教的典籍多数已经流失,那本书就属于残存不多的孤本之一。

古籍书店表示要把这本书送给他,而东岸书屋表示要帮他影印。海歇尔博士用两三天读完了这本书,便对学生说:“谢谢你了。这本书已经全在我的脑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