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合作力
3881800000013

第13章 合作思维:精明不等于高明(5)

明明是同一个人的照片,为什么对其描述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原因还在于心理学家首先埋下的伏笔。第一组被试已经有了此人是罪犯的心理定式,所以他们看这个人无论如何都觉得像是一个凶狠的犯罪分子,自然会把所有面部特征朝罪犯这边靠。同样,第二组被试得到的是这个人是学者的心理定式,所以,看其面部特征都觉得有学究气息。

其实在职场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人,觉得自己最懂推敲,觉得自己喜欢的方式,别人也会喜欢,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别人也肯定认为对,所以想当然地去做,并不会真正考虑别人的想法,结果最后,大家把想法都说出来,才发现各自的认识大相径庭。

这样的情况,小到自己决定帮同事带奶茶还是咖啡,大到想当然地帮领导拒绝他自己认为该拒绝的客户……“我以为你也会喜欢,我以为你也会这样想”的骗局让多少人在职场中栽了跟头啊!

老客户就不用维护了吗

王强在初入职场的时候,就吃过思维定式的亏。刚刚上班没多久,他就被领导派去跟一个客户。这个客户同公司合作已经很多年了,这个季度的任务之所以让王强去,不过是为了加强一下彼此之间的感情,确认一下新季度的计划,理论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挑战。

王强知道了这一点,所以在和客户的联络上就显得比较熟络,就像是多年的老友一样,对于新计划的商谈也不是特别认真,因为他总觉得每个季度其实都是一样的,虽然风格会有变化,但彼此合作的模式都是固定的。

和客户接洽了几天之后,王强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于是准备好了合同,打算让客户签字,然后就能开始下一步的运作了。谁知道,再一次约见客户时,客户却在电话中拒绝了王强,这弄得王强一头雾水。

下午,领导就将王强叫到了办公室,非常生气地问他,为什么他跟的客户居然和别的公司签了约。王强辩解道:“双方接洽的时候,分明都是在说着这个季度合作的事情,客户并没有透露过丝毫不再合作的迹象。我觉得既然是老客户,那就不用说那么多,套那么多近乎了,一直都合作,那继续合作下去就行了,他怎么还改主意了呢?”

领导看王强的态度,更生气了,吼道:“你觉得,你觉得,你觉得。你觉得你怎样觉得,对方就会怎样觉得吗?”

最后王强才知道,就是因为他始终觉得,对方是老客户了,无须太多努力,才最终将这单生意弄飞了的。对方可不那么想,再老的合作者,也需要新的发展,既然王强不上心,那么人家就找一个上心的人了。

可见,王强的思维定式就是,我们已经常年合作,肯定成为地老天荒的合作者,所以,我们照合作的方式来就可以了,无须去培养合作前的感情。他这样想,并且认为对方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吃了大亏。

甩掉脑子里的“想当然”

李兵所在的部门刚刚来了一个小姑娘叫萧萧,据说还是主管的什么亲戚。主管命令李兵带一下新手,看对方长得不错,一脸聪慧,接下任务的李兵还小窃喜了一下。

但是很快他就发现情况不对劲了。萧萧虽然聪明,但处理事情的时候却非常自我,她认为怎样就是怎样,从来不懂得问问别人的意见。李兵一直以为这是娇生惯养的孩子独有的特征,碍于主管的面子,他一直没有明说,只是拐着弯地提醒萧萧,做事情的时候要遵循章法。

但这样的提醒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有一次,李兵忙着出差,临行前交代了萧萧一些任务,让她将客户需要的资料送达,并且带回客户的反馈意见,然后交给部门的另一个人修改,要随时打电话给自己汇报这件事情的进度。萧萧满口答应了。

到了出差地点的李兵从中午等到晚上,也没有接到萧萧的电话,可是他自己也忙昏了头,没有打电话过去追问。第二天,李兵也是一顿忙,坐的晚班飞机返回,却一直联系不上萧萧。到了第三天上班的时候,李兵向萧萧要客户反馈的结果,谁知萧萧瞪着她无辜的大眼睛反问李兵道:“你不知道吗?”

李兵很奇怪:“我知道什么?”

萧萧说:“哦,我以为你知道呢,那个客户不是也出差去了嘛,好像去的美国吧,要半个月才回来呢。”

“那我需要的反馈意见呢?”李兵问道。

这一下,萧萧更无辜了:“我打电话过去问,对方已经出差了呀,他的秘书说,这个事情会跟你接洽的,我就以为你已经知道了,既然你没有通知我该怎么办,我以为你已经交代给别人处理了……”

一顿“我以为”说得李兵接近崩溃,而萧萧的一脸无辜,也让他感到窒息。

在职场中,像萧萧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你也许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毛病,只是没有那么明显罢了。不然问问自己,当你想要送礼物给别人的时候,通常是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是费力地去打听对方喜欢什么,然后再去仔细挑选对方喜欢的东西呢?

再问问自己,你喜欢喝雀巢咖啡,是因为你觉得它的配比合适,比较爽口,那么你认为你的同事中,喜欢雀巢咖啡的是占大多数,还是少部分呢?

仔细推敲这些问题,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维中,也或多或少有着这种“想当然”的成分在里面。

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

1.结果反差大

想当然的结果就是收到的效果反差大,心理落差也大,单方面自以为是的事情并不能做别人的主,就好比别人不能做你的主一样。因此在职场中,无论是与客户,与同事,或者与上司,都切忌揣度心思过度,造成先入为主的观念,结果只会让行为偏离客观事实。

2.越陷越深

职场里我们都会难免凭借自己的经验以及能力作出一些分析思考与判断,但是这代表的是臆断,还应当多做切实的设想与考虑,而不是一味地陷入从自己角度出发的想当然,就好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一样,实际对方并不如此。

3.不利于形成稳定合作

事实上,人们在估计别人的行为方式之时,总是愿意显得比较有预见性,好像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推测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需要去咨询证实。虽然有时候,你的理性会告诉自己,别人的想法未必和自己一样,但更多的时候,理性会出现困境,而莫名其妙的自信就会占了上风,这时候“以我对他的了解,他一定会……”“照我的经验来看,这应该是……”等的话语就会出现。

自我的理性和莫名的自信形成了冲突,理性占上风则更能让你打破思维定式,客观地处理问题。

人一旦走进了惯性思维,能够困住的其实只是自己。当你用自己的方式去猜度别人的时候,就已经给自己围上了围墙。人的思维何其广阔,人与人又是千般不同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你的职场之路将会越来越狭窄,因为你是如此不适应与别人的合作。

§§§第十节 合作力不在嘴说

职场复杂,风向又瞬息万变,少说话多做事是很多职场中人的第一准则,无论是对立或者合作,都不需要挂在嘴边说个没完,你对竞争对手无须说太多,对于合作内容也无须解释详细,这就是职场。

苏格拉底的“困扰”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找他,说道:“我告诉您一件事情,您可能绝对想不到……”

学生本想卖个关子,引起苏格拉底的好奇心,谁知苏格拉底却打断了他,严肃地问道:“你要对我说的事情,经过三个筛子筛选过了吗?”

学生一头雾水,摇了摇头。

苏格拉底说道:“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情的时候,至少应该在心中用三个筛子先过滤一下,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那么现在先问问你自己,你要告诉我的事情是真实的吗?”

学生回答道:“这是我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在这么说,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真的。”

苏格拉底说:“既然无法判断,那你现在就应该用第二个筛子来筛一下,这件事情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有善意的,那么你要告诉我的这件事情有善意吗?”

学生羞愧地低下了头,没有回答。

苏格拉底接着说:“好吧,现在我们用第三个筛子筛一下,你要告诉我的这件事情,就算不那么真实,也未必充满善意,那么它是重要的事情吗?”

学生摇摇头说:“不是。”

“那么,既然这个事情不重要,又没有善意,也未必是真的,那你还有什么必要告诉我呢?告诉了我,只会徒增我们两个的困扰罢了。”

学生的头埋得更低了。苏格拉底继续说道:“其实我只是想告诉你,不要随便听信那些搬弄是非或者诽谤的话,因为传播这些话的人并不是出于善意来告诉你的,他既然会揭发别人的隐私,搬弄别人的是非,自然也会这样对待你。”

有句话说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职场中,想要依靠搬弄是非来整倒对手实在是不明智的做法,有时候不但中伤到别人,很可能让自己惹祸上身。

传话非合作表现

王妮初入职场的时候,就吃过这样的亏。她所在的部门是房产广告部,负责房产这边的领导李主任和负责广告的领导张琴向来不和,虽然明面上没有多大的冲突,但暗地里都在互相掐着,拉帮结派那是小事,挑拨离间、设计陷害对方阵营里人的事情也曾发生过。究其原因,不过是公司分配制度不分明,广告和房产的任务是一起的,但交到两个主任却不可能均分,因为手底下员工签的合同也不一样,有时候多一些,有时候少一些。可是年终却按总成绩来算奖金,这样就出现了这边的人干了很多活,那边的人几乎没干什么,最后却领到一样的钱情况。所以两人也因为各自手下的人做多做少而“仇视”对方的人。

可是王妮初来乍到,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虽然周围的同事也委婉地和她提起过,但年轻的王妮对职场斗争没有半点经验,根本无法把事情想得那么复杂或通透。

王妮能进这个单位,和李主任或多或少都有些关系,因为王妮的叔叔和李主任是好朋友,通过李主任的介绍王妮才得到了这个工作。李主任有举荐之恩,自然也把王妮看成了自己人。

可是张琴也很欣赏王妮,因为这个小姑娘年轻,肯拼而且有活力,很像10年前的自己,所以张琴对王妮也格外照顾,有什么工作问题不等王妮开口,她就会主动帮助王妮。

王妮不知二人矛盾,所以夹在中间也没什么危机感。某次和李主任一起出差,李主任有意无意地在王妮面前说起张琴,抱怨了几句,但是都在说工作的事情,所以王妮也没体会到其中的情绪。

后来有一次王妮和张琴出去见客户,回来的时候张琴突然问她:“李主任在你面前说过我什么吗?”

刚刚应酬的时候喝了点儿酒,王妮也没考虑那么多,张口就把出差时候李主任说过的话搬给了张琴。由于积怨已深,张琴在听到这些话之后把严重程度放大了好多倍,以至于她愤恨地开始指责李主任,难听的话说了一大堆。

后来,李主任邀请王妮和她叔叔一起到家里吃饭,饭后李主任随意地问起王妮:“张琴说过我什么吗?”

当着叔叔的面,王妮也不好拒绝,再者,她认为应该把李主任听不到的旁人的意见告诉他,这样才有助于领导发现自身的问题,更加完善自己,那么她这个做下属的也就尽了一分直谏的责任了。于是,她又把张琴的话传到了李主任耳朵里。

后来,部门竞职纷争,李主任和张琴的矛盾提到了表面上,而且程度非常严重了,公司领导为了协调同一个部门两个领导的工作,专门派人过来暗访,希望调和一下双方的关系。结果一顿查访之后,矛头居然全部指向了王妮。

因为一直夹在两人中间的只有王妮,其他的人都“派系明显”且缄口不言,两人为求自保,都不承认说过对方什么,所以那些诬蔑的话,竟然全部成为了王妮的一家之言,成了她挑拨上司关系的“罪证”。

王妮在单位的形象完全被毁掉了,人们不但觉得她爱搬弄是非,而且觉得她居心叵测,这下她简直吃不了兜着走了。受不了各种眼神的她递交了辞呈,离开了这潭浑水。

可是教训是永远的,即便她自己清楚,两个领导也清楚,这些话绝对不是她的原创。但王妮却忘记了祸从口出的道理,不管第一个说的人是谁,但只要你说过,就抹不清了。

王妮因为大意,也因为不谙世事而成为了领导权力斗争的炮灰,这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和教训。在职场,很容易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就是喜欢在单位上拉帮结派,明争暗斗,但表面上看着还是一团和气,比较容易迷惑的是那些不太懂事的年轻人。

职场合作切记话多失合

1.言多必失

即使是对待竞争对手,我们也要谨言慎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为了不能让对方抓住自己话里的漏洞。说得多,难免就暴露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这于自身是十分不利的。而在合作内部,就好比王妮,她是想表现出合作,但是她不太动脑子,又太想巧,结果导致了敌对双方的领导都放弃了她。领导何尝不知道这里面的蹊跷,但在两个老员工和一个新人之间,我想领导肯定不会选择后者。

2.不要传话

你可以多听、多看、多想,但不要多说,自己的想法不能乱说,别人说的话也不能再拿出来乱说。一、不知道轻重利害关系,你可能坏别人的事;二、该你听不该你听,你可能被别人当枪使。

3.语言是误会的源泉

语言或者可以表达、说明、表白、辟谣,甚至当做武器。但语言同时也是误会的源泉,言多必失。

任何事情在说之前都应该考虑3秒钟,3秒钟之后,也许你就能收住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几乎脱口而出的话,最后没有说出来的,就是没必要说的。职场智力博弈,关键就是要看清自己所处的形势,稍有不慎可能就会成为“夹心饼干”,那么特殊时期更应该谨言慎行,不要被自己的嘴巴害了。

本章小结

在职场中,这局的合作,在下一局可能就形成了对抗;下一局的对抗,也可能在瞬间就转变成了合作。

有些人在抬高自己的同时,也不忘贬低一下竞争对手。但是话说得太满,可能首先打击到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身边要合作的人。

对他人利益的考虑是能否促成合作的关键,你要确认别人能够从这里得到的好处远大于他自己单干或者从其他方面得到的。

合作是为了效益,这一点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并且要求大家去重视。但是这里要说的就是合作力并非一种效益来源的筹码。

在职场中,我们不应该将目光停留在一点小的得失之上,而应该学会高瞻远瞩,将目光放长远,以求大局的胜利。

你需要合作,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么多的合作条框都清楚了,却在确认合作对象的问题上进行不下去了。

我国有句俗话叫做“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尖刻,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是正确的。

职场复杂,风向瞬息万变,少说话多做事是很多职场中人的第一准则,无论是对立或者合作,都不需要挂在嘴边说个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