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大部头里的小故事(中国卷)
3883400000007

第7章 《资治通鉴》:以史为鉴,通古知今(3)

当时,正赶上突厥入侵,李建成推荐李元吉,让他代替李世民督率各军北伐。李元吉请求派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一起前往,还挑选秦王军中的精锐士兵,充实自己的军队。李建成见李元吉得到李世民的军队,让他趁李世民为自己饯行的时候,埋伏武士刺杀李世民。李世民得知这个消息后,便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商议,决定发动事变,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六月初三,李世民呈上密奏,称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嫔妃淫乱,李渊看了奏章,惊愕不已,让李世民次日调查这件事。

初四,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入朝,在玄武门埋伏士兵。张婕妤暗中得知了李世民上表的内容,急忙告诉李建成。李建成把李元吉叫来商量,李元吉说:“我们应当控制住东宫与齐王府的军队,借口生病,不去上朝,以观察形势。”李建成说:“军队的防备已经很周密,我与你应当入朝参见,亲自询问消息。”于是二人一起入宫,走向玄武门。

李建成与李元吉走到临湖殿的时候,察觉到情形不对,立刻调转马头,准备往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李世民在途中射死了李建成,尉迟敬德带领骑兵七十人也随即赶到,他身边的士兵把李元吉射下马来。李元吉想逃到武德殿,尉迟敬德追着射他,把他杀了。

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听说李建成死了,就与副护军薛万彻等人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兵两千人,迅速赶往玄武门。守卫玄武门的士兵与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薛万彻擂鼓大喊,准备进攻秦王府。这时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给他们看,东宫和齐王府的兵力立刻溃散,薛万彻与骑兵几十人逃进终南山。

高祖李渊正在海池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入宫宿卫。尉迟敬德穿着铠甲,手握长矛,直接来到高祖所在的地方。李渊大惊,尉迟敬德讲明事情的经过后,大臣们说:“建成与元吉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劳,还嫉妒秦王功高望重,一起策划阴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寰宇,天下归心。如果陛下能够立他为太子,委以国家大事,就不会再有什么事情了。”李渊说:“好!这也正是我一直的心愿啊。”

初七,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初八,李渊下诏将皇位传给李世民,次日李世民登基即位,即为唐太宗。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玄武门之变是历史上有名的政变,秦王李世民众望所归,被立为太子。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万不得已之时,可以采取特殊手段,但前提是不要违背道义,为大义所为,才无愧于心。我们在人生中难免要做出一些重大决策,只有三思而后行,才能一步到位,不留遗憾。

谏臣魏征

唐高祖的时候,魏征担任太子洗马,经常劝说太子李建成趁早除去秦王李世民。等到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失败被杀,李世民召见魏征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呢?”大家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却从容地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李世民一向器重魏征的才能,虽然魏征曾侍奉太子李建成,李世民仍对他以礼相待,让他担任詹事主簿,后来又任命为谏议大夫。李世民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多次让魏征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均高兴地采纳。不久以后,任命魏征为右丞。

魏征貌不惊人,但很有胆识谋略,常常冒犯龙颜坚持劝谏。有时候碰上太宗很生气,也面不改色,太宗也往往因此情绪稍为缓和。太宗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把它放在手臂上赏玩,远远地看见魏征过来,就把它藏在怀里。魏征向太宗奏事,说个没完,鹞鹰最后竟死在了太宗怀里。

贞观六年,文武百官请求封禅,太宗也想听从,唯独魏征认为不可,太宗问其原因。

魏征答:“陛下虽然达到功高德厚等条件,但自从隋朝灭亡,天下大乱之后,户口没有恢复,粮仓还很空虚,而陛下的车驾东巡,随从如云,路上的供给耗费,不是很容易承担的。而且陛下封禅,那么各国君主都要聚集,远方夷族首领,都要当作随从。现在从伊水、洛水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满眼都是草莽,这是引戎狄进入我们的腹地,向他们展示我们的虚弱。何况即便赏赐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人的欲望。封禅一次,就算免除几年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崇尚虚名而损害实际,陛下怎么能这样做呢?”恰好当时黄河南北几个州县发大水,这事就被搁置下来。

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卧病不起,太宗派遣使者去问候,赐给他药,又派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征家里,一有动静立刻报告。十七日,魏征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都去奔丧,赐给仪仗和鼓吹,陪葬在昭陵。魏征的妻子说:“魏征一向生活简朴,现在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他,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部推辞不接受,只用布罩在车上,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瞻望哭泣,十分悲哀,撰写了碑文,并且亲自写到碑石上。

太宗非常思念魏征,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观察历代的兴衰更替;用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魏征死了,朕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以其言语犀利,针砭时弊著称。魏征直言不讳,经常冒着杀头的危险,向太宗进谏,这种勇气和忠心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魏征一样,遇到不平之事就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有表达自己意见的勇气。

房谋杜断

李世民还是秦王时,杜如晦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调任陕州长史。当时王府的幕僚很多是调任的地方官,李世民十分担忧。房玄龄说:“其他人没有什么可惜的,杜如晦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大王想经营四方,一定要有他才行。”李世民立刻上奏请求让杜如晦做自己王府的属官。

杜如晦与房玄龄经常跟随李世民征伐,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军队里的事务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决断,非常迅速。李世民每次攻破敌军,攻克城池,众将都争着抢夺珠宝财物,房玄龄却注意收罗人才,充实幕府。将领中勇敢而又有谋略的,房玄龄一定与他结交让他为李世民效力。

李世民经常派房玄龄入宫奏事,高祖感叹说:“玄龄为我儿奏事,虽然远隔千里,却好像与世民面谈一样。”玄武门之变,房玄龄和杜如晦也都参与了谋划。他们秘密出入秦王府,帮李世民拿定主意,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最终让李世民当上了皇帝。

贞观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对他们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广泛搜求贤才,按照才能授予官职,这是宰相的职责。最近听说你们受理辞讼,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还怎么能帮助朕寻求贤才呢?”于是下令:“尚书省具体事务由尚书左右丞负责,只有需要上奏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处理。”

房玄龄通晓政事,又有文才,日夜操心,唯恐有一点差错。他运用律法宽厚公平,还会取长补短,不要求所任用的人各项优点俱备,不用自己的长处要求别人。他与杜如晦一起选拔士人,不遗余力,甚至尚书省的制度架构,都是二人商量决定的。

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议事,总是说:“一定得杜如晦决定。”等到杜如晦来了,最后总是采用了房玄龄的计策,这都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的缘故。

房玄龄和杜如晦十分投合,齐心协力为国家效力。所以说起唐朝的贤德宰相,首推房、杜二人。房玄龄虽然蒙受太宗厚爱,有时候因为一些事情被责怪,总是接连几天到朝堂觐见,叩头请罪,恐惧得像要无处容身了。

贞观四年三月,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问候,随后又亲自去探病。十九日,杜如晦去世。太宗每次得到好东西,总是会想起杜如晦,派人赐给他的家人。过了很久,说起杜如晦,还是忍不住流泪,对房玄龄说:“你与如晦一起辅佐我,如今只能看到你,看不到如晦了。”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重,太宗征召他去玉华宫,让他坐着轿子入殿,到皇帝御座旁再下来。君臣二人见了面,相对流泪。太宗将他留在宫中疗养,听说他病情略有好转,则喜形于色;听说病情加重,则忧虑憔悴。

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了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妻,房玄龄病重时还上表,劝太宗停止征讨高丽,太宗就对公主说:“你公公病那么重,还在为国家的事操心啊!”于是太宗亲自前去探望,握着房玄龄的手,悲伤得不能自已。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因病去世。

小故事里的大道理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在“贞观之治”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忠贞不贰,全力辅佐太宗,出现了大唐盛世。这表明,君臣和睦,同心协力是太平盛世的前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样做什么事都会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