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开启人生正能量
3884600000009

第9章 身心解脱的方式(2)

冥想其实是让我们往后退一步,当我们处在情绪低潮时,正是好好反省、重新认识自己的时候,因为我们在所谓清醒的时刻往往并不是真正的清醒。不管是刻意压抑或是在潜意识中,我们常常会否定内心种种孤寂、空虚的感受,也压抑由恐惧所引起的各种负面情绪。这并不是说一般人从没有想过办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人尝试看了许多书籍,也听了许多朋友的分析、建议,只是到了最后还是不忘提醒自己这样的话:“书上写的、朋友说的我都懂,不过,懂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就这样,人们不是畏惧改变,就是不耐烦等待,因而错失了反省自己的机会。

人们应明白,挫折和不幸是人的进步之阶。悲惨的事情和痛苦的境况是一所培养成功者的学校,它可以使人神志清醒、遇事慎重,改变举止轻浮、冒失逞能的恶习。上帝之所以将如此之多的苦难降临到世上,就是想让苦难成为智慧的训练场、耐力的磨炼所、桂冠的代价和荣耀的通道。

在我们情绪低落,处于生命的低谷时,不要将其想象成不可克服的障碍,而要将其当作通往成功之途的驿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只要我们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正如贝多芬28岁便失去了听觉,耳朵聋到听不见一个音节的程度,但他为世界留下了雄壮的《第九交响曲》;托马斯·爱迪生是聋子,他要听到自己发明的留声机唱片的声音,只能用牙齿咬住留声机盒子的边缘,使骨头受到震动而感觉到声响。

人在顺境时得意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能在情绪低潮时苦中寻乐,坚持不懈地努力,或是让心情在冥想中归于平静以认识平常疏于了解的自己,才能真正帮助自己成长。就像一个没有完全认清和开发自身潜能的人,通过短暂的休憩和调整,认清自我之后,才能发挥优势,有力出击。

生活中的低谷就像在路上开车遇到红灯一样,是为了让我们停下来做个短暂的休息,伸个懒腰、做做深呼吸来放松紧张的身心,甚至可以看看是否走错了方向。开车时需要集中注意力,但是若是没有这些短暂的休息,很可能是无法好好地走完旅程的。

冥想就是当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困境与挫折时,给我们痛苦的体验植入积极乐观的情绪,一点一滴地改造自己的神经结构,驱散消极悲观的阴霾,进而滋养幸福感、满足感和内在的安宁感,让我们不必在艰难困苦面前落荒而逃,活得自由自在。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只要我们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

§§§第四节 维持内心的和谐状态

智慧提示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在行动,而是大海的力量左右了我们的行动。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从而奋力反抗时势的捉弄,就有可能获得抵达遥远彼岸的希望。

音符间的流动与停顿使人愉快,而生活中有序的停顿会给我们喘息的机会,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冥想便是一种放松身心、把自己解放出来、提供食物给灵魂的重要方式,清晰地体验平日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梳理混乱的内心,放慢生活的脚步,使忙碌的大脑获得宁静和休息。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从早到晚忙忙碌碌的,没有一点空闲,但仔细回想一下,又觉得自己这一天并没有做什么事。这是因为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些无谓的小事上,泛滥的忙碌只会让我们失去自由。

《时代杂志》曾经报道过一则封面故事《昏睡的美国人》,大意是说,很多美国人都很难体会“完全清醒”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因为他们不是忙得没有空闲,就是有太多做不完的事。美国人终年昏睡,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这并不是好玩的笑话,这是一个极为严肃的话题。

仔细想一想,你一年之中是不是也没多少时间是清醒的?每天加班、开会,还有那些没完没了的家务,几乎占据了你所有的时间。有多少次,你可以从容地和家人一起吃顿晚饭?有多少个夜晚,你可以不用担心第二天的业务报告,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

应接不暇的杂务明显已成为日益艰巨的挑战。许多人整日行色匆匆,疲态毕露。放眼四周,“我很忙”似乎成为一般人共同的口头禅——忙是正常,不忙就是不正常。

奇怪的是,尽管大多数人都已经忙昏了,每天为了“该选择做什么”而觉得无所适从,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认为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很多人都说,“我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就好了”、“我如果能赚更多的钱就好了”,好像很少听到有人说:“我已经够了,我想要的更少!”

事实上,太多选择的结果往往会变成无可选择。即使是芝麻绿豆大的事,都在拼命消耗人们的精力。根据一份调查显示,有50%的美国人承认每天为了选择医生、旅游地点、该穿什么衣服而伤透了脑筋。

如果你的生活也不自觉地陷入这种境地,那就要来个“清理门户”的行动。你可以有三种选择:

1.面面俱到。对每一件事都采取行动,直到把自己累死为止。

2.重新整理。改变事情的先后顺序,重要的先做,不重要的慢慢再说。

3.丢弃。你会发现,丢掉的某些东西其实你一辈子都不会再需要它们。当你发现自己被各种琐事捆绑得动弹不得的时候,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是谁让我们昏睡不已?答案很简单——是我们,不是别人。是我们要对它们负责,而不是要它们来对我们负责。

我们被工业、电子、传媒、科技、城市等人工风景紧紧地包围着。信息的汹涌正如大海的汹涌让每个人沉浮起来,在一层层海浪的推动下荡来荡去。也许我们并没失去什么,却凭空地感到凄惶,很难找到宁静和从容、找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在行动,而是大海的力量左右了我们的行动。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从而奋力反抗时势的捉弄,就有可能获得抵达遥远彼岸的希望。可怕的是,我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心已被时代蒙蔽,思想的虚弱又总是牵强附会地把被动错认成自由。

冥想就在生活停下来的歇息中,是灵魂的呼吸,靠近疏远我们自己的存在,减轻生活带来的负荷与痛苦。它要求我们多窥视自己的内心,保持健康有序的节奏来维持身心平衡的和谐状态。

§§§第五节 睡眠——一种深层次的冥想

智慧提示

深层次的睡眠能帮助我们排除杂念,留下重要的思想,时不时会让我们迸发出巨大的灵感。

冥想能使精神得到恢复、心灵得到休息,睡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冥想。深层次的睡眠能帮助我们排除杂念,留下重要的思想,时不时会让我们迸发出巨大的灵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认知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睡眠也有着不同的定义。

现代科学普遍认为,睡眠是指大脑为了将刺激分配给相关神经细胞,让兴奋点暂时转移到原来兴奋强度比较弱的神经细胞,并由这些细胞接替和负责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而之前的大部分神经细胞屏蔽刺激的必要过程。精神疲劳体现为待处理的刺激联结过多,人在本能上具有对刺激的不安、紧张和焦虑,睡眠可以起到消化这些刺激的作用,这就表现为缓解疲劳。睡眠质量不高是指屏蔽度不够或睡眠时间不足以充分消化刺激联结的现象,嗜睡则是病态的过多和过久屏蔽。

睡眠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因为人的生命约有1/3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并且睡眠可以让人们恢复精神和消除疲劳。睡眠是大脑的主动活动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觉醒状态的取消,脑内许多神经结构和递质参与睡眠的发生和发展。人们至今对睡眠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互相转换的生理基础以及睡眠如何消除疲劳等重要问题仍然不甚了解。

一位因研究人类学而闻名于世的科学家曾讲述,他不止一次经历过在午夜梦回猛然醒来时头脑里会出现许多研究内容或冒出奇特灵感的事情。他躺下的时候心底越是宁静,醒后的效果越佳,得到的收获越大。许多出彩的计划都是这样产生出来的,可以说没有睡眠中的思考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

他是一个身体反应极为敏捷的人,他所从事的工作也是正当行业。虽然目前还无法解释这种奇特的现象,但是相信背后定会有相应的科学理论根据。现在我们已知此法是可行的,至少它可以把我们更好地带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因此还是要加紧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睡眠这种更高层次的冥想能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资料。一位研究这方面课题的专家曾说:“在睡眠状态中接受精神方面的教育是一种完全正常、合理的方式,该理论适用于所有生命。如果我们能对自身内在的精神给予更多的关注,那么对外界的欲求便会大大减低……”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思维能力对我们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人的夜间思维要比白天活跃一些。这是因为当我们进入睡眠状态后会完全关闭对外界的感官能力,所有的精神都集中在内部的思维中,意识存留在这个不可见的虚拟世界中,这里的一切都靠精神来调节。

由于无法从外部获取信息和指令,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依靠从内部感觉通道中传来的指令进行操作。当我们明白这些原理及其作用后,就不难理解为何当人们遇到极大的压力时会选择睡上一觉以舒缓情绪,往往睡醒之后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但是不经锻炼,不是人人都能从睡眠中得到灵感的。对于一些普通人来说,睡眠也许只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休息;而对于天才的思考者来说,睡眠也是他们解析问题的时刻。

二者的生命从本质上说是完全不同的:一方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生活是生命的最高目标;而另一方则是没有为自己做过多的考虑,一心为更好地造福世人而生活。二者思想境界之高下简直判若云泥。若我们一心希望在睡眠中获得灵感和答案,而不仅仅是心灵的自由和平静,那只要忠实于本心,踏踏实实地做事情,日后宇宙中最崇高的力量就会为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