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女性中医养生小全书
3887500000005

第5章 精神养生—好心情是女人健康的守护神(1)

§§§第一节 一个好心态,胜过万灵药

养生的根本在于养心。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中医认为形神合一才是完美的健康。形是形体、肉体;神,就是精神。只有形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相结合才是标准的身心健康。

身体不健康并不一定是由食物引起的,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心态。

——杨力

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健康的身体,然而没有健康的心态,便谈不上健康的身体。

知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认为,不良的心态会影响身体各部分的生理机能,从而导致许多严重疾病。现代医学也认为,一切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中,危害最大的是恶劣的心理状态。

有一位高官,在位的时候整日红光满面,见到人的时候总是冲人一笑,满脸都是自信和充实。然而过了几年之后,他从位子上退了下来。刚几天的时间,脸上便再也看不见那种自信和充实的微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怅然若失的模样,从他的神态中能看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没过多久,这种失落感让他变得白发苍苍。这种变化太快了,着实让人大吃一惊。然而,接下来的事实却是谁也没想到,本来他的身体一直很好,也没有严重的病,但是就在退下来的一年后,却突然离世了。

大家都认为这个高官死于他自己的心态。本来退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然而,这位高官却不能用正常的心态去对待,他始终沉浸在以往的岁月里,留恋昔日的辉煌和忙碌。现实和过往的反差让他陷入了极度的失落情绪之中。强烈的失落令他焦虑不安,引发失眠,食欲下降,从而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就这样,身体越来越不好,离幸福越来越远离死亡就越来越近了。这位高官就在自己失落的心态中,离开了人世。

这个悲剧揭示了一个道理——心态决定一个人的健康。

百岁老人陈鑫,一生平静从容,性格随和,宽厚善良。遇事不急,生活很有规律,是老人的颐养天年之道。103岁的刘镜寰是寿星中的高级知识分子,老人是退休的中学教师,会画油画,写一手好毛笔字,平时在家看报纸,听广播,心平气和过着悠闲的日子。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学会调整自己的七情六欲,才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健康。

杨力教授强调,身体不健康并不一定是由食物引起的,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心态,这和中医提倡的调摄七情可养生不谋而合。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女性还要面对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很多人一时难以适应,心情浮躁、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与其相关的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其中知识分子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女性积极地调节心理平衡,经常保持健康心态,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小提示

运动会把体内积聚的疲劳物质排出体外,同时,运动还会产生愉快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第二节 养心调神,保持良好情绪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黄帝内经》

养心调神就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人的情感活动和心理健康与躯体的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精神因素对躯体的影响更大,甚至超过了生理因素。医生在就诊的病人中发现,一些机能性疾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经官能症、偏头痛、消化不良等,可以称之为心因性疾病。某些器质性疾病,如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的产生和加重,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造成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

柳宗元和苏东坡同为我国古代大文豪,他们一生遭遇相近,但寿龄相差悬殊。柳宗元青年时即胸怀大志、力求改革,但由于身处李唐王朝日趋衰落的时代,被贬官流放后,郁郁早逝,年仅47岁。苏东坡同样是宦海沉浮,几起几落,甚至身陷囹圄,存亡未卜,可他能处变不惊,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对逆境仍处之坦然,终年66岁。这在当时可以算是长寿了。

二人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是因为苏东坡善于养心,而柳宗元不能用平常心对待事物的得失。

《黄帝内经》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也就是说,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但异常的情绪活动,则可引起很多疾病,小至毛发大至全身。

良好的情绪是人体的一种有助于健康的力量。现代医学实验证实,不良心理因素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

谈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想到两个人:一个是林黛玉,因为她多愁善感,眼泪从冬流到春,春流到夏,最后愁死了;另一个是周瑜,被诸葛亮气了三次,就吐血而亡,临死前大叫:“既生瑜,何生亮!”

有人建议林黛玉养宠物,让周瑜练武,转移注意力。此法不错,林黛玉也养了一只宠物——鹦鹉,周瑜平时也耍耍拳,但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还远远不够。其实每个人都该向阿Q学习,学习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在文学上经常被批判,但它不失为调心养神的好方法,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心灵鸡汤。

那么,现代女性该如何做到调心养神,保持良好情绪呢?

第一,必须树立正确的养生保健观点,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古人说:“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所谓养德就是注重道德修养。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开阔,开朗乐观,生命之树常青。

第二,要培养宽宏大度,襟怀坦荡的品格。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不要患得患失,不为名利而争,不为琐事烦恼,千万不能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惯,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些负面情绪对身体健康极为有害。

第三,广交朋友,乐于互相交谈。当你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甚至遇到不幸时,首先要冷静下来,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可向亲朋、同事倾诉苦衷,从他们的劝告和开导中得到力量和帮助。这样,苦闷的情绪会慢慢消失,心情变得豁达、轻松。

第四,兴趣广泛多样,自寻乐趣。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人颇为赞许的兴趣爱好,养育鱼鸟,种植花木也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情绪不佳或紧张的工作之后,观赏一场相声或哑剧,常常被逗得捧腹大笑,精神振奋;欣赏一下优美动听的音乐,紧张和苦闷也会随之消除。尤其是对老年人,更应培养广泛的兴趣,用丰富多彩的爱好,调剂、点缀晚年生活。

中医养生小提示

人生在世,我们要学会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

§§§第三节 宽厚善良使人健康长寿

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

——《先天后天论》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先天后天论》中写道:“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经也。”道出了与人为善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宽厚善良使人健康长寿。当人不怀好意和愤怒时,肾上腺素分泌加强、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严重时会损伤心脏。所以医生建议,要理解和善待他人,在自己被误解时,也要学会解脱。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界,提到叶圣陶叶老,人们无不钦佩他的高风亮节。叶老1894年出生于苏州一个平民家庭,从1912年起就从事教育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于1988年2月16日去世,享年94岁。

叶老为人宽厚仁慈。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身上兼而有之。他待人一向坦诚,为朋友们办事尽心竭力,实在办不成的也要向朋友解释清楚,绝不推诿。”

他热心助人,乐于提携后进。20世纪20年代他以长篇小说《倪焕之》蜚声文坛,后任《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等期刊的主编,这一时期他扶植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如茅盾、巴金、丁玲、施蛰存、戴望舒等,他却从不以老资格作家自居。

叶老为人豁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当他发现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质量需要提高时,就把主要精力转向了对语文教学的研究。虽然这种繁重的工作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但他却不在意。

叶老的这些美好品德使他心胸开阔,能容人、助人和体谅人,自然就排除了不必要的干扰,保持了泰然的心境,从而坦然地面对生活,和善地对待人生,总是保持平和、愉悦的心境,保持身心健康。由此可见,张景岳在《先天后天论》中写的“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确实有道理。

善良正直的人,与人相处时心地坦荡,遇事出于公心,凡事为大家的利益着想,没有私心,这样便心无烦忧,吃得香、睡得好,能促进体内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肌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小提示

我们每天都要与人交往,也经常会碰到别人需要自己理解、帮助和支持的事。在这些事面前,要做到宽宏大量,与人为善,这不仅是一个人品质修养高低的表现,也会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

§§§第四节 恼怒伤身要学会制怒

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

——《老老恒言·戒怒》

“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罪魁祸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怒不仅伤肝脏,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

《老老恒言·戒怒》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这些论述充分指出了恼怒伤身的严重危害性。如果遇事心平气和,不焦不躁,则对身体大有好处。

1975年,联合国卫生组织在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岛考察时,发现居住在岛上的爱斯基摩人中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为了找到他们长寿的原因,有几名丹麦科学家留了下来,对爱斯基摩人的周围环境、生活规律、饮食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考察和对比分析,结果惊奇地发现这里的老人的血液像年轻人的血液一样,血脂不高,血压正常,几乎无一患心脑血管疾病和肥胖症。后来,他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爱斯基摩人从来不愤怒。并不是他们从来没有愤怒情绪,而是他们能够控制愤怒。能控制愤怒被爱斯基摩人看成高尚的品质。也正是控制愤怒,让爱斯基摩人健康长寿。

那么,怎样才能戒怒,达到心平气和、不焦不躁的状态呢?

首先,要学会自我控制。

当你遇事而想发怒时,赶快提醒自己,吵架只会让自己更愤怒,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这样,你就不会使用粗鲁的语言,更不会采取粗暴的行动,而收敛自己愤怒的情绪,这样对双方都有利。在电影《林则徐》里,林则徐在墙上贴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两个醒目的大字——“制怒”,他借用无声的文字语言来控制自己的怒气。

其次,可以运用疏泄法。

即把积聚在心中的愤怒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但必须学会用正当的途径和渠道来发泄和排遣,绝不可采用不理智冲动性的行为。否则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严重的不良情绪。疏泄情绪的方法很多,如找朋友去诉苦,把自己心中的苦闷和盘托出,或去健身房去健身,到丛林中或湖泊旁散步,或到无人处去大哭一场等。

再次,采用转移法。

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情感纠葛中解脱出来,或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

最后,采用闭目定志法。

当自己感觉焦虑不安、烦躁易怒时,可采用闭目定志法。具体方法是闭合双目,然后凝神定志,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调整呼吸上,使呼吸均匀和缓,有“气沉丹田”的感觉,10~30分钟即可使人情绪逐渐平静,心平气和,精神内守,坦然舒畅。

中医养生小提示

怒气会使你的颈部和肩部内的肌肉紧张而引起头痛,自我按摩头部或太阳穴10秒钟左右,有助于减少怒气,缓解肌肉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