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个铜钱的两面
3892400000017

第17章 苦不入心,承受该承受的

在描述撰写《牛棚杂忆》最初的心情时,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要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中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我没有办法,就这样吧。否则,我只能说谎了。”从季羡林先生的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心中暗含多少辛酸与苦楚,其中滋味大概只有当事者才能体会。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在感受季羡林先生辛酸往事的同时,或许会想当然地以为他当年的生活全是苦没有乐,其实并非如此。

季羡林先生在描述他在南苑劳动的时候说,白天要劳动,晚上只能在一个仓库里睡觉。那时候蚊虫很多,其他人都带了蚊帐和蚊油,他则“孑然一身”,第二天起床,身体上下都被蚊虫咬遍,即使这样,季羡林先生也无怨言。他会捕捉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乐趣:抓野兔、抓蛇……季羡林先生觉得这样的事情给生活添了许多色彩,他也因此快乐了许多。

真正的强者和成功者都是懂得苦中作乐的人,季羡林先生无疑就是这样的人。生活中的我们,很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身处困境仍不忘微笑,懂得苦不入心,才是智者所为。而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承受苦难,甚至享受苦难。

对于痛苦,《涅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无量劫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看到大家都先供养佛然后求法,自己却贫穷而无钱可供,于是,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

当他在大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一病人,医生叫病人每日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于是对他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

释迦牟尼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量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

病人应允,先付了金钱。释迦牟尼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吃了一个月,病才痊愈。释迦牟尼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佛法上,竟如没有痛苦般,而且不久他的身体也恢复无恙了。

珍珠是痛苦的造化,它是美丽的;五彩的人生之所以缤纷,是因为痛苦的折射。每一次痛苦都意味着一种美的开始,这就是痛苦的价值。

古今中外,无数伟人都是在经历过痛苦之后才获得成功,得到甘甜的。李白,身处蜀地,心却在长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是又怎能比得上他的仕途波折?他是不羁的,挺胸而立,悠游山水,一挥手,写就了半个盛唐。

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大宋的气数已经尽了!多年的抗金救国,一次次失败,更是让他万分凄凉。即使明知必死,又怎能叛国投敌?于是,他挺身而出,从容就义。

霍金,一个举世闻名的人,命运的不幸使他全身只有一个手指能动。然而他有斗志,不甘于落魄,并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世界。

的确,“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这样想来,只要苦不入心,生命就会因它的锤炼而更加坚韧,充满战斗力。经历重重痛苦,跨越千山万水,生活才更完美、更充实,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