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个铜钱的两面
3892400000018

第18章 得成于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忍”术,是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民族心理习惯。但是“忍”并不是懦弱,也不是毫无原则地退让,而是对很多事不较真儿。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一些小事上没有必要斤斤计较,这是一种对生命的领悟,以及对人生的豁达。

季羡林先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宽厚,从前伤害过他的人,他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原谅。对此,季羡林先生甚至还有一套为他们“开脱”的理由:“如果我处于他们的位置也未必能比他们高尚到哪里去。”一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让他相信那些在“文革”中伤害他的人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其实,人活在世上难免会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待遇。那种期待老天爷公正无私的想法是童年的梦话——就算上天是公平的,他也有打盹儿、偷懒的时候啊,既然如此,对于很多事就不要太过计较,这是一种洒脱的心态。如果事事都要分出高下,那么只会让自己很累。其实,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一个人总是被愤怒和仇恨的情绪环绕,那感觉注定美妙不到哪里去。

佛学理论中有很多关于“忍”的说法,如佛家将天地称作婆娑世界,意为“堪忍”,认为人类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能勉勉强强地过。很多人活着觉得委屈,是因为心里都压抑着一股烦恼,无法倾吐。有人说:“如果人生是一种痛苦,那么,为了夕阳西下那动人心魄的美,我宁愿选择痛苦。”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做到真的很难。

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会逐渐给你带来好处。”人要获得某方面的成就,必须学会忍耐。从某种程度上说,忍耐是成就一项事业的必需。但如何做才叫会忍呢?这个“忍”在佛法修持里是一个大境界。大乘的佛法必须“得成于忍”。“忍”是一个人获得成就的不可回避的路程。

山里有座寺庙,庙里有尊铜铸的大佛和一口大钟。每天大钟都要承受几百次撞击,发出哀鸣。而大佛每天都会坐在那里,接受千千万万人的顶礼膜拜。

一天夜里,大钟向大佛提出抗议说:“你我都是铜铸的,可是你却高高在上,每天都有人对你顶礼膜拜,献花供果,烧香奉茶。但每当有人拜你之时,我就要挨几下打,这太不公平了吧!”

大佛听后微微一笑,安慰大钟说:“大钟啊,你也不必羡慕我,你可知道吗?当初我被工匠制造时,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历经刀山火海的痛楚,日夜忍耐如雨点般落下的刀锤……千锤百炼才铸成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难,你不曾忍受,我经过难以忍受的苦行,才坐在这里,接受鲜花供养和人类的礼拜!而你,别人只在你身上轻轻敲打一下,就忍受不了了!”

大钟听后,若有所思。的确,与大佛相比,他经受的那点锤打之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其实,不光佛家讲究“忍”,世间的一切成就也都来源于忍。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至今仍在人间散发着理性的光芒,成为众人提倡的奉行之本。刘邦在取得基本胜利后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是忍耐,终成汉高祖一代帝业;而急不可待的项羽最终却是霸王别姬,饮恨乌江。韩信甘愿受胯下之辱是忍耐,司马迁遭受宫刑著《史记》仍是忍耐……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事业失败需要忍耐,人生磨难需要忍耐,人际关系需要忍耐。忍耐是一种执著,忍耐是一种谋略,忍耐是一种意志,忍耐是一种修炼,忍耐是一种信心,忍耐是一种成熟人性的自我完善。正如明代禅宗憨山大师所讲:“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廉下转身难。”

生活中处处都是障碍,前进路上满地都是荆棘。谁都知道荆棘丛中下脚非常困难,但是一个决心做事的人,并不觉得太困难,充其量被刺破而已。最难的是什么呢?月明廉下转身难——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进入这个茫茫苦海中来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难做到的。

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需要忍耐的事情,借以历练自己的心智。学会忍耐,在生命历程中实践忍耐,你就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成就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