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个铜钱的两面
3892400000020

第20章 做人处世切莫先入为主

先入为主的人往往在最开始以自己的主观臆断评判某事,以为自己的所有判断都准确无误,其实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表现,先入为主只会自讨没趣。

季羡林先生在名为《隔膜》的文章中谈的就是这个问题。他先从鲁迅的“隔膜”谈起。鲁迅说的隔膜就是“以主观愿望或者猜度去了解对方”。在季羡林先生看来,这样做“鲜有不碰钉子的”,于是他就讲起来自己曾经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天,季羡林先生在窗外马路上看到两个男孩在打架,一个大约十三四岁,一个大约七八岁,个子相差很大,力量悬殊。不到一个回合,稍小的男孩就被打倒在地,但是他很快就爬起来继续与大男孩打架。如此反复数次,小男孩总处于弱势,却没有认输的意图。于是“观战”许久的季羡林先生就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总期望,有一个人会主持正义,说一句:你这么大了,怎么能欺负小的呢!但是没有。最后还是对门住的一位老太太从窗户里对准两个小孩泼出一盆冷水,两个小孩哈哈大笑,战斗才宣告结束。”

这一幕对季羡林先生的触动很大,他终于明白,不能以原来的标准衡量这次“战斗”:不是哪方弱就应同情哪方,实力才是胜败的唯一标准。季羡林先生也因此走出了“隔膜党”,不再先入为主地判断某事,完成了自我的一次革新。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在做人和处世方面也要时时注意切莫先入为主,识人之时尤应注意。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就会忽略他的缺点而肯定他的一切;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就会忘掉或忽略他的优点,单挑他的弱点而否定他的一切。看到一个人衣着整洁,对他印象不错,很可能就会认为他做事细心,有条理,甚至负责任;反之,若对某个人印象欠佳,往往会忽视他的优点。这样做都是不对的。

卫灵公非常宠爱一个叫弥子瑕的美貌少年。

一天夜里,这位少年家中传来他母亲患急病的消息,弥子瑕撒谎说已得到卫灵公的允许,就乘王室的牛车赶回家探望母亲。按理说,随便乘国王的车是要被处以刖刑的,但卫灵公知道这事后却说:“冒刖刑之险,赶赴母亲病床前,是好样的!”

有一天,弥子瑕同卫灵公在花园里散步。花园里的桃子看上去很甜,弥子瑕就尝了一口,果真非常甜。弥子瑕把咬过的桃子递给卫灵公,卫灵公又大加赞赏说:“有好吃的东西不一个人独吞,而是让给我,真是好样的!”

几年过去了,长大了的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少年时代的美貌,卫灵公对他也不那么宠爱了。卫灵公想起过去的事来,不禁怒道:“你撒谎,说得到我的允许,乘了我的牛车;另外还让我吃你吃过的桃子,该当何罪?”于是处罚了弥子瑕。

对同一个人来说,在他爱的时候,即使是触犯了法律,那个人也能得到赞赏;一旦这种爱没有了,爱就变成了恨,甚至会将其绳之以法。

有的人喜欢想当然地去识别一个人,没有事实根据,只是跟着感觉走,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识别一个人不能靠主观臆想、凭空猜测,应该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否则,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从前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子,他怀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那小孩是偷斧子的人。因为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

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了斧子,这才知道原来是自己弄丢的。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却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子的人。

认识一个人,切忌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作为衡量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

主观臆断与先入为主的实质是内心的不开阔与闭塞,如果一个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么他看到的、想到的只是自己的观点,所以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狭隘和偏颇的。为了避免这种狭隘性,就需要不断地打开自己,接受新鲜事物,扩展自己的眼界和胸襟,站在更广阔、更全面的角度看待他人和问题。如此一来,处理问题的方式才会更加合理,兼顾他人感受的同时考虑到自己的利益,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就是“消除隔膜”,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具智慧性和愉悦感,自己也会因为这种改变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