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个铜钱的两面
3892400000024

第24章 欲速不达,慢工方能出细活

虽然大家都明白“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急于求成而冲动坏事的例子仍比比皆是。如许多人学习外语时往往缺乏耐心,不愿意去循序渐进地苦练基本功,不去背记单词,也不去理解、分析语法,而是一心希望获得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结果既花费精力又浪费时间,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一个小朋友,他很喜欢研究生物学,很想知道那些蝴蝶是如何从蛹壳里出来的。

有一次,他在花园里看见一个蛹,便带回家,然后天天守着它。过了几天以后,这个茧出现了一条裂痕,他看见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茧壳飞出来。

这个过程长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里面很辛苦地拼命挣扎,怎么也没法子走出来。

小朋友看着着急,就想:不如让我帮帮它吧。便随手拿起剪刀把茧剪开,使蝴蝶破茧而出。但蝴蝶出来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根本飞不起来,最后只能在地上爬,不久便痛苦地死去了。

破茧成蝶原本就是一个非常痛苦、艰辛的过程,但只有通过这一过程,才能让蝴蝶的翅膀经历必要的磨练,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而外力的帮助只会违背自然的过程,让蝴蝶失去飞上天空的机会,最终悲惨地死去。将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转移至求知上同样适用。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苛求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提高。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么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冯友兰先生很赞同“慢工出细活”的观点,认为不能做到“慢工”,就只能出“粗活”。

显然,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只有经过精雕细琢,才能产生好的作品。与那些平均一年一部著作问世的学者相比较,冯友兰先生绝对算不上高产,甚至可以用低产来形容。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三史、六书”,其实是同一思想体系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来研究中国哲学,最后形成了不可跨越的哲学体系。慢工出细活,在他身上得到了最佳的诠释。

做学问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远离浮躁,静下心来的沉着。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

日本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位非常厉害的剑手:宫本武藤和柳生又寿郎,而柳生又寿郎正是宫本武藤的弟子。

年少时的柳生又寿郎放荡不羁、行事乖戾,父亲苦口婆心地劝他专心练剑,他不仅不听,还接二连三地犯错。父亲一怒之下就把他赶出了家门。

柳生又寿郎为此愤愤不平,他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剑手,回来击败父亲,到时父亲就不会看不起自己了。于是,他找到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剑手宫本武藤,想要拜在他的门下学习剑术。

宫本武藤见柳生又寿郎资质不凡,便决定将其收入门下。柳生又寿郎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急切地问宫本武藤:“师父,假如我尽全力学习,大概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流的剑手啊?”

宫本武藤回答说:“需要用你剩下的全部余生去学习。”

柳生一听,急了:“可是我等不了那么久啊,只要您肯教我,吃再大的苦我也不怕,最少需要多长时间呢?”

宫本武藤犹豫着说:“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也需要十年的时间。”

柳生又寿郎听了还是不满意,焦急地说:“家父已经一把年纪了,我必须要在他有生之年,让他看到我成为一名一流的剑手。十年的时间未免太久了,如果我加倍努力学习剑术,需要多久啊?”

宫本武藤听了他的话,缓缓地说:“也许需要三十年。”

柳生又寿郎急得快要哭出来了,说:“那如果我夜以继日地练习呢,又需要多长时间?”

宫本武藤还是不急不慢地说:“可能要五十年,又或者这辈子都没有希望成为一流的剑手了。”

柳生又寿郎越听越不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越是尽力,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呢?”

“欲速则不达,”宫本武藤说,“学习剑术讲求自然、平和,一旦急功近利就会偏离了剑术的大道,所需的时间也就会越久。”

柳生又寿郎这才恍然大悟。从此,他再也不提成为一流剑手的事情了,只是一心跟随师父潜心学习。数年之后,他终于成为一名和师父齐名的剑术高手。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只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我们不妨放远眼光,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到自己的目标。

做学问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必然会经历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如同破茧成蝶的过程,必须一步步地慢慢来,才能化身为翩然飞舞的蝴蝶,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真知。宋朝的朱熹就曾以16字箴言来劝诫急于求成的人们,即: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