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个铜钱的两面
3892400000038

第38章 以持之以恒的心态去求知

《荀子·劝学》中有这样一段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它告诫为学之人,学问是点滴积累起来的,只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方能得大学问。为何如此说?因为“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清代的顾炎武如是说:“学习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一刻都不能松懈。”那些放松了对自己要求的人,即便是原本占据优势的人,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沦为平庸者。

明代的翰林学士宋濂就是一个持之以恒、勤学不倦的人。

宋濂,字景濂,潜溪(今浙江金华)人。宋濂很有学问,散文写得很生动。明太祖起用他做翰林学士,当时朝廷上的重要文章都是他写的。他还编修过《元史》,著有《宋学士集》七十五卷,在当时被人们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不知道底细的人,一定认为他大概有很好的学习条件,其实不然。他只是从小就特别爱学习、好钻研。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书,他就到有书的人家里去借。借来以后,就抓紧时间抄写,以便按预约时间归还。

有时天气特别冷,砚里的墨汁都冻成了冰,手也冻得弯不过来,但他还是赶着抄写,不敢有半点怠惰。抄写完了,总是赶快把书送还,绝对不敢超过还书的时间。因为守信用,所以好多人家都肯把书借给他看,他也因此能够遍览群书了。

到了成年,他就更加羡慕学者们的成就和品德,想学到更多的东西,但苦于没有好的老师指导,也没有知名的朋友互相切磋,只好赶到百里之外,找有名望的老师请教……

他去向百里外的老师求教的时候,自己要背上书籍和行李,爬过高山,越过深谷。那时天气极为寒冷,刮着大风,飘着大雪,脚下的积雪有好几尺深,脚上冻裂了口也不知道疼痛。等赶到老师的家里,他已冻得四肢僵直,动弹不得了。老师家里的人给他端来热水烫洗,又给他身上披上被子,好长时间才算暖和过来。

住不起学校,他便和一个穷店主一起吃住,一天吃两顿饭,谈不上有什么鱼肉。和他一起学习的人,都穿着绣花的绫罗绸缎,戴着镶嵌明珠、珍宝的帽子,腰里系着白玉环,身边佩着宝刀,打扮得光彩照人,神仙似的;而他却穿着旧衣破袍,夹杂在这些阔学生中间。但他从来没羡慕过这些人,因为他得到了知识,什么吃得不如人呀,穿得不如人呀,这些便根本不去理会了……

宋濂的一生都在学习,也正是他长达一生的坚持不懈,才成就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持之以恒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正如柏杨先生所说:“两千年来,不要说是一种思想,像硝酸水一样侵蚀着灵性,就是一天只滴一滴水,也能把喜马拉雅山滴出窟窿。”柏杨先生也用他的行动实践着这一精神,82岁高龄的柏杨“跟过去一样,仍像海绵一样的吸收,仍像小猫一样的好奇”,故而才能成为“一世著作颇丰”的作家。

陶渊明说过:“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以持之以恒的心态去求知,即使不能遍访学海,也必定能将喜马拉雅山滴出个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