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个铜钱的两面
3892400000054

第54章 寻找知识的养分,不可闭门造车

翻开尘封的历史,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如一颗莹润明珠,在昏黄的老照片里弯着那个时代才有的媚而纤细的眉,清丽地笑,仿佛有一阵清润的风从开满山花的小坡吹来,柔柔地吹入你的心窝。

陆小曼是民国著名的美人,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美丽且多才多艺,喜欢交际。她与另一位名媛唐瑛齐名,当时有南唐北陆之说。陈定山1958年在《春申旧闻》中写道:“上海名媛以交际著称者,自陆小曼、唐瑛始。”

人们往往被陆小曼的美貌所吸引,却忽视了她的才华。其实她聪慧乖巧,古文、书法、戏剧、昆曲、舞蹈无所不精。她最擅长的,还是绘画。很少有人知道,她是上海中国画院的专业画师。

陆小曼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却不刻苦,不肯下功夫。在徐志摩的督促下,她的绘画技艺才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徐志摩为她的成就很是欣赏和得意。

据《陆小曼画传》记载,1931年春天,陆小曼创作了一幅山水长卷。徐志摩认为画得很好,为了鼓励她,他专门把画带到北京请朋友们题字。他的朋友个个都是名人大师,大家都在画上题了鼓励的话。胡适作为徐志摩的朋友,与他们夫妇都很熟,出于对朋友的从严要求,他作诗一首为小曼指出了画作的缺点,很委婉地告诉陆小曼“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一切美的艺术,根源都在生活中。超然的想象力固然可贵,也要以现实为基础进行艺术的创作。陆小曼才华横溢,学画不久就能画出精美的山水,可是她生活优越,耽于享乐,没有去大自然中写生,不知道晴空流云下的山与水是怎样的模样,光靠想象力,是不可能表现出名山大川的神韵的。

但凡能学有所成、独树一帜者,都会到生活中去寻找知识的养分。人们都熟悉的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就是个富有实践精神的人。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不用费劲外出求学。但是,他并不满足从父亲和书本中继承下来的知识,他要切身实践。他到处巡山访野,求觅草药,并亲自品尝。他还非常乐于向劳动人民学习,这也恰恰是他渊博医药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他行医的十几年中,他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再加上大量的临床实践,他发现了古代的本草书籍的缺点。《明外史本传》里对此是这样描述的,说这些本草书的缺点是“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

而更让李时珍觉得揪心的是,这些草药中有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给病人家庭造成的遗祸十分大。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在这种情况下,《本草纲目》的编写就开始了。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辈出,使人莫衷一是。

于是他决定要推倒重来,把该确认的确认,把模棱两可的论证查实,把完全没有必要的删去,他开始了他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父亲的启示下,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可想而知,他付出的辛苦是让人惊叹的。今天的人们在享受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成果时,不知道会不会感受到那份经年累月的沉重。

李时珍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终于在万历戊寅年(1578年)完成了内容浩瀚驳杂的《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

李时珍通过实践,敢于质疑古人,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成就。他广泛涉猎,闻历极深,对于自然界的变化万千的现象,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这一切值得后人借鉴。如果他没有那些年走入山野、走入民间的经历,没有现实的实物与书本对照,光坐在家中,怎么会发现那些被无数医家奉为经典的医书中的错误?

实践使人开阔眼界,实践使人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通过实践提炼出属于你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创造出正确的、带有你个人气质的人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