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个铜钱的两面
3892400000075

第75章 在跌倒处爬起来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在弘一大师的眼里,人是不怕犯错误的,怕就怕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要知道,孔子曾经说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知错能改,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总是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只要有勇气悔改,就算得上是有气魄的人。

历史上不乏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对于那些能够改过自新的人,就应该对其既往不咎。宽容对待他人的过失,既能使自己不再受伤害,也能给别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那些知错不改的人,活该他们一败涂地。如商纣王,文过饰非,自以为有权有势,有上天保佑,把向他提出忠告的大臣一个挖心,一个剁成肉酱。结果臣下都不信任他,没有人再全心全力为他做事,最后商朝终被周武王的大军灭掉,纣王只有自焚而死。还有隋炀帝,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当有臣下批评他不顾百姓劳苦大修运河时,他大怒之下把这个臣子赐死。这个昏君,最后也落得个众叛亲离、国灭家亡的下场。

圣贤孔子对于过错的看法,概括来说就是: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过就好。如果有过错而不肯改,就成了大过大错。

“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次,苏格兰的布鲁斯国王与英格兰军队打仗。布鲁斯国王被打得落花流水,只得躲在一所不易被发现的古老的茅屋里。他失望了。

当他正带着失望与悲哀躺在草床上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在蜘蛛就要大功告成之际,无聊的国王毁坏了它将要完成的网。蜘蛛并不在意它遇到的困境,立刻继续工作,打算再结一个新网。布鲁斯国王又把它的网破坏了,蜘蛛又开始结另一个网。

国王感到非常惊奇。他自语道:“我已经被英格兰的军队打败了6次,我已经准备放弃战争了。假使我把蜘蛛的网破坏6次,它是否会放弃它的结网工作呢?”

他毁坏了蜘蛛的网共6次。蜘蛛对这些灾难毫不介意,开始第7次结网,终于成功了。

国王被这个例子鼓起了勇气,他决意再做一次奋斗,从英格兰人的手里解放他的国家。他召集了一支新的军队,很谨慎而且耐心地做着准备,终于打了一次重要的胜仗,把英格兰人赶出苏格兰国土。

在冰天雪地中历过险的人都知道,凡是在中途说“我撑不下去了,让我躺下来喘口气”的同伴,必然会很快死亡。因为当他不再走动,他的体温就会迅速降低,很快便会被冻死。

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们不但要有跌倒之后再爬起来的毅力、拾起武器再战的勇气,更重要的是从被击败的那一刻起,就要开始准备下一波的奋斗,不准许自己悲观。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彻底地输,而只是暂时地“没有赢”。

的确,由于各个方面的局限,人的一生总是难免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而问题的关键则在于我们该如何去面对我们的过错。首先是知错,若连自己的错误都不承认,就无法说到下一步,其后果也必定会是一错再错。但若能去正视并且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且能在此基础之上对错误进行改正,那么,错误对于我们而言便是一笔财富了。要知道,犯了错误改得早,进步就更快。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但一定要接受教训,在哪里跌倒的,就要在哪里爬起来,这样才能有机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