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只有两种可能——大师眼中的人生
3892900000035

第35章 不要虚度人生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南怀瑾先生解释这句不好理解的话时,认为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真不晓得他该怎么办了。对任何事情都不思索,不懂得提出疑问,只是糊里糊涂地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人生连圣人都不知该怎么办了。南怀瑾先生的话有追问人生意义的意思。连人生的意义都不明白,这种人连圣人也没有办法。

在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里,著名作家毕淑敏正在演讲。从她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实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她当众把这个问题念出来了,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她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你们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可能是毕淑敏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她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若干分钟。

她接着又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发展成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内在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生的决心?”

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所有听演讲的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他们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要自己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确实如此,人的一生就是一幅作品,从生到死就是一场行为艺术,你站在人生的舞台上,画着自己的画,所谓丹青一世。人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先是给家长教育,于是我们在纸上点了几笔,渐渐有点样子,可是毕竟不是自己亲手画的。某一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后,必然会将这只笔握在手里,去画我们所想象的图画。很多人追问人生的意义,而另一些人则总是会提供出很多答案。就像画画一样,很多人会提供给你素材和模型,告诉你画山画水,画虫画鸟,其实这些都不是你所想画的。那些所谓的范本和意义,并没有和我们的灵魂合拍,所以人们才会在无尽的意义中迷失,去追寻那个本来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走了很多弯路。丹青一世,泼墨人生,就是说人的一生有很多种可能,所谓的意义就是你自己到底要选哪一种。

毕淑敏说意义是自己确定的。这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也非常高明。她虽然认为生命没有意义,但是她用这种方式把那种对终极意义的无限追问化解为实在的努力,使得意义由抽象变得清晰。当人们把精力花在建立并实践自己的意义的时候,一切就都有意义了。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告诫我们立身处世应当深谋远虑,及早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明确的意义和目标。生命的画卷上,人人都应该大胆泼墨,否则多少年后回首往事才发现,那张纸上除了零乱地画了些线外什么都没有留下,那就太可惜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文字很多中国人都很熟悉,然而没有几个人能真正透彻地了解。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写这本书的时候也许最有意义的事便是解放全人类。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不需要去为了这个伟大的理想而奋斗,但是那句“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却是对我们所有人的鞭策。

人的一生弹指一挥间,不过几十个春秋,所以有古人感叹人生苦短。每个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不会有后悔药让我们重新来过。如果能在自己年华逝去、行将就木的时候还能够不后悔、不羞愧,这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正因为不容易做到,所以才有很多人懊悔当初“我要是怎样怎样,今天就不是这个样子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就在当初“怎样怎样”了呢?生命绝不是用来虚度的,仔仔细细地过人生才是让我们身心都觉得平静与踏实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