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只有两种可能——大师眼中的人生
3892900000038

第38章 安贫乐道,保持心灵的安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颜回这个人有贤德啊,每天吃的是一盆白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地方,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但是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的乐观,照旧追寻那个奇妙的道。颜回确实很有贤德啊!

南怀瑾先生认为物质环境那么艰苦,颜回的心境却依然恬淡依旧。他能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保持那种顶天立地的气概与内心的快乐,无怪乎孔子要大加赞赏。颜回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确实很震撼人。

当然话虽如此,但是要做到贫而安确实不容易,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别人穿金戴银,纸醉金迷,自己却捉襟见肘,箪食瓢饮;别人万贯家财,一掷千金,自己却不名一文,省吃俭用,为柴米油盐烦恼,日常生活都过得艰难。怎么能那么坦然而安贫乐道呢?

清末民初,上海一条叫登瀛里的小弄堂里居住着一位普通的老人——蒲华。他自撰对联:身无长物,内有残书;老骥伏枥,洋鬼比邻。这是他真实的生活,更是他面对窘迫、面对现实的一种超乎常人的乐观心态。正是这种心态,使穷困潦倒的蒲华在绘画道路上拥有执著的追求和超人的灵气,与任伯年、虚谷、吴昌硕一起并称为“海上四家”。

其实,贫是钱财太少,但不是一无所有。安贫就是一个人在不利条件下,也能够保持心灵的安宁。

一个年轻人因为贫困而绝望,他去见一个富翁,求教生财之道。

富翁反问他:“你有什么财富?”

年轻人说:“我不名一文,一无所有。”

富翁问:“你有没有头脑?有没有眼睛?有没有双手?”

年轻人说:“当然有啦。”

富翁说道:“这不就是你的财富吗?你怎么能说什么都没有?不管多贫困,条件多么恶劣,只要你还活着,你能有条件保证生活下去,你就应该心安,保持心灵的安详和宁静,不怨天尤人,不自怜自欺,自暴自弃。”

论语里还有一句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形象地描绘出孔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胳膊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便感到人生的快乐无穷。人生自有自的乐趣,并不需要一味依靠物质,不需要虚伪的荣耀,通过不合理的、非法的手段得到财富是非常可耻的事。孔子说,这种富贵对他来说等于浮云一样,聚散不定。看通了这点,自然不受物质环境、虚荣的惑乱,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郑力有一个做医生的朋友,几年前到一个宾馆去开会,一眼瞥见貌若天仙的领班小姐,便上前搭讪。

小姐莞尔一笑,用一种很不经意的口气说:“先生,没看见你开车来啊!”这位朋友当即如五雷轰顶,大受刺激,从此立志加入有车族。

后来他们在一起吃饭,几杯酒下肚之后,这位朋友告诉郑力,准备把开了一年的“昌河”小面包卖掉,换一部新款的“爱丽舍”。然后又问郑力买车了没有,郑力老老实实地回答还没有,而且在看得见的将来也没有这种可能性。

那个朋友同情地看着郑力:“唉!一个男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开过车,那实在是太不幸了。”

这顿饭郑力吃得很惶惑,因为按他目前的收入水平,要想买部“爱丽舍”,他得不吃不喝地攒上好几年。更糟糕的是,若他有一天终于买上了汽车,也许在他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幸福”滋味的时候,一个有私人飞机的家伙就会同情地对他说:“作为一个男人,没开过飞机太不幸了!”那他这辈子还有救吗?

这个问题让郑力坐立不安了很长时间,如何挽救自己,免于坠入“不幸”的深渊,这让他甚是苦恼。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了在台湾创立济慈医院的证严法师在一次讲法时说的一段话:有菜篮子可提的女人最幸福。

其实,幸福就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人生的真谛存在于诸如提篮买菜这样平平淡淡的经历之中。我们时时刻刻拥有着它们,却无视它们的存在。

郑力恍然大悟。原来他的这位医生朋友在用一个逻辑陷阱蓄意误导他:没有汽车是不幸的,你没有汽车,所以你是不幸的。但这个大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汽车”与“幸福”并无必然的联系。幸福与富贵无关,不生病,不缺钱,做自己爱做的事,就是幸福的生活。

我们通常说“安贫乐道”,为什么要安贫?那是因为贫中有道。因此安贫乐道依据南怀瑾先生的观点,就是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但求精神生命的升华。这就是所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只有有所追求才能够逍遥。

有的人过于贪财,有的人过分施舍,这都不是禅的应有之处。吝啬、贪婪的人应该知道喜舍结缘是发财顺利的原因,因为不播种就不会有收成。布施的人应该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形下去做,否则,就是很不纯粹的施舍了。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降临世界的时候,手是合拢的,似乎在说“世界是我的”。人离开世界的时候手是张开的,仿佛在说“瞧啊,我什么都没有带走”。世间的道理大多都是相通的。

一个人是否追求名利,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荣辱观。有人以出身显赫作为自己的荣耀,公侯伯爵,讲究某某“世家”、某某“后裔”。有的人则以钱财多寡为标准,所谓“财大气粗”,“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以及“死生无命,荣辱在钱”,“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等等,这些俗话正揭示了以钱财划分荣辱的现状。

以家世、钱财来划分荣辱的人,尽管具体标准不同,但其着眼点、思想方法并无二致。他们都是从纯客观的、外在的条件出发,并把这些看成是永恒不变的财富,而忽视了主观的、内在的、可变的因素,导致了极端、片面的形而上学错误,结果吃亏的是自己。持这种荣辱观的人,往往会拼命地追逐名利,最终导致这些身居要职的人总是铤而走险,走向贪污、腐败的道路。

“安贫乐道”的“道”其实是一个人的信仰、理念,具体说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宇宙观。因此,乐道乃是快乐地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人穷志不穷,那是你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真正的乐趣所在。自己的情绪不会因为环境的优劣而改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亦欣然,败又何妨?这也就是所谓的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