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只有两种可能——大师眼中的人生
3892900000054

第54章 星云大师:宽心的幸福

人生没有绝对的苦乐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让人伤心或烦恼的事情。作为生活的主角,我们应该学会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不钻牛角尖,乐观地面对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调整,也只有善于调整自我的人,才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星云大师说:“佛教讲无常,凡事可以变好,凡事也可以变坏。”就像每个人都有“潜龙在渊”的阶段,也会有“柳暗花明”的契机。若凡事都往好处想,人生就快乐无比;但凡事都往坏处想的话,生活中就处处有陷阱。《周易》的乾卦中有一则关于神龙的故事:

一位哲人站在深渊旁,看着深渊里潜藏的神龙。

神龙问哲人:“啊!尊敬的老先生,我有呼风唤雨的神通,通天彻地的变化,却不得不深藏在深渊之中。请问我何时才能昂首挺胸,飞腾在蓝天之上呢?”

哲人回答:“现在冰天雪地,阴气正盛,你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会招来灾祸。”

过了几天,春雷滚动了,哲人呼唤道:“神龙啊,快快腾飞吧!现在正是你一展身手的时候!”于是,波翻浪涌,神龙跃出深渊,盘旋了一圈,驾着白云向青天飞去。

在空中,它播云降雨,地上的人们纷纷仰望。神龙得意了,向更高的天空上升,哲人赶紧呼喊道:“神龙啊,停下来吧!上到极点,你还要去哪里呢?”可是神龙不听,继续升高,地上的人们看不到它了,云气也托不住它了,它的身子迅速坠落,这时它开始后悔,可惜为时已晚。

这则故事暗含的人生哲理可谓丰富:人面临的境遇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变化正是这个世界的本质状态。潜藏在深渊的时候,不能焦急,不能灰心丧气,要心怀乐观;一飞冲天时,更不能骄傲自满,盲目乐观,以至于居安忘危。

海伦·凯勒对生活的乐观情绪感染着全世界人,星云大师也对她在坎坷命运面前表现出的乐观态度大为赞赏。“面对阳光,你就会看不到阴影。”这句话既是海伦的生命写照,也是星云大师所提倡的生活态度。痛苦与快乐似乎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的,二者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是相互对立的,也是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

所谓“没有痛苦也就无所谓快乐”,正如哈密瓜比蜜还要甜,人们吃在嘴里乐在心上,苦巴豆比难吃的中药还要苦。然而,种瓜的老人却告诉我们: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两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壮成长,结出蜜一样的果实来。如果我们将痛苦与快乐看成是绝对对立的,那么,我们不仅得不到快乐,反而会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

好事不一定全好,坏事不一定全坏,“人生没有绝对的苦乐”,只有每个人在苦乐面前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而这种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量的大小。

有位信徒问无德禅师说:“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呢?”

禅师并未直接回答,他对信徒说:“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徒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

信徒说:“城垣造完了。”

禅师说:“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徒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徒说:“毫毛造完了。”

禅师问:“当你造城垣时,是否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徒回答道:“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问道:“当你造毫毛时,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呢?”

信徒回答道:“用全部的心去造。”

接着,禅师就对信徒开释:“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能大能小啊!”

人心能大能小,痛苦和快乐也源于人心的不同。散文大师张中行先生曾在《快乐》一文中说:“快不快乐,完全是由自己的想法决定。”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让人伤心或烦恼的事情,作为生活主角的我们,应该学会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不钻牛角尖,乐观地面对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整”,只有善于调整自我的人,才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有这样一个关于“苦”的古老的故事: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话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做晚餐。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弟子听了,好几位立刻开悟了。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教化,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情爱产生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这一点即使是圣人也不可能改变,何况是凡夫俗子!

圆满的人生并不是一辈子没有吃过苦、没有失过恋,而是经历过、体验过、面对过那苦的滋味,超越过那苦的感觉。

苦为乐,乐为苦,苦与乐的感受全在于一心。达摩面壁,凡人皆称其为苦修。有谁知道达摩祖师在静修中,心归空灵,慧及宇宙,体肤之苦尽皆化为心灵的极乐,并无半点苦楚可言。

对待我们的人生与修行也是这样的,时时准备受苦,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真正认识那苦的滋味;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要去真实地体会和了解,这才是有智慧的态度。苦瓜本来就是苦瓜,是连根都苦的,这是一个苦瓜的实相、真相。变甜只是我们虚幻的期待而已,唯有真正面对事物的真相,我们才能从中解脱。所有的事情唯有去面对它、解决它,不期待未来,才能真正地解决和处理。

其实,生命本身并没有苦与乐之分,只是众生按照自己的世俗观点和功利心,把世间的事情分成了苦与乐:合乎自己心愿的认为是乐,不合乎的就看做是苦。到头来,既没有接纳过苦,也没有彻底拥有过乐。须知,苦与乐是一体的,苦即是乐,乐即是苦。当我们接纳苦,把苦看做是人生的必然历程时,苦便不再是世俗的“苦”了。同样,接受乐,把乐当做是生命的历程,乐也不再仅仅是世俗的“乐”了。而当众生真的能接纳所有苦乐时,先前的苦乐“标准”立刻土崩瓦解,根本不再有苦与乐的分别。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盛宴,你我所能做的就是去享受生命的盛宴,享受所有的苦与所有的乐,活在生命的苦乐中。

因此,佛所说的离苦得乐的“苦”并不是我们世俗意义上的苦,在佛陀看来俗世众生的苦与乐都是苦,只有真正了悟“苦乐一体”的道理,屏除苦乐的俗世划分标准,体验到“大乐”,这才是真正的乐。因此,我们不应再逃避苦,要接纳一切苦与乐,用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经验世间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