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世界卷)
3893100000013

第13章 中世纪时代(3)

威廉是诺曼底公爵,英国国王爱德华的表兄弟。1051年,威廉访问伦敦,就英国的王位继承问题跟爱德华进行了讨论,爱德华表示死后愿意把英国王位传给威廉,而哈罗德也表示,日后愿意奉威廉为王。爱德华膝下无子,王位继承人自然成了问题。身为爱德华表兄弟的威廉本来就觊觎英国国王的位置已久,如今爱德华竟然答应死后传位于他,威廉自然是高兴万分。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爱德华会在临死前改变想法,而英国政治机构的核心贤人会议也一致同意由哈罗德继承王位。威廉暴怒,发誓要用武力夺“回”王位,然后建立自己的帝国。

盛怒之下的威廉为了给自己创造最有利的形势,派出使者去游说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封建领袖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最有权威性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使者们不仅向他们控诉了爱德华的言而无信,还向他们控告了哈罗德的背信弃义,称他是篡位者和欺骗上帝的人。使者们的声泪控诉最终得到了罗马教皇和亨利四世的支持,罗马教皇为了表示支持,还赐给了他们一面“圣旗”,称他们为“上帝派出的军队”,去消灭那些“欺骗上帝”的人。

罗马这边搞定,威廉继续游说丹麦国王。丹麦国王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他也表示支持威廉。这样,一个松散的反哈罗德联盟就在短时间内被威廉给拼凑出来了。

威廉一世

法国诺曼底公爵,英格兰第一位诺曼人国王。威廉一世以“征服者”闻名于世,他一生其实只做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后来被称为诺曼征服,他的动机也许只是来源于自己的野心,但却对英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英国自罗马帝国时代以来再次被卷入了欧洲中心地区的复杂关系中。

1066年10月11日,在爱德华死后的第10个月,哈罗德带领英国大军从伦敦出发,正式迎战威廉的诺曼底大军。13日晚,英国大军到达了黑斯廷斯附近,诺曼底大军紧随其后。由于天色已晚,两军各占一方,就地驻扎:威尔森的山背最高处被哈罗德选为统帅部的所在地,亲兵立于峰顶两侧,民兵把守两翼,士兵们手持长矛盾牌,整齐划一地组成严密的方队,为统帅部构成了坚固的防守。而威廉这边则将军队分成了左中右三个方阵,最前面的是弓箭手,中间的是重装步兵,殿后的是骑兵,而他自己则亲自指挥中央的诺曼底精英战士,高挂罗马教皇赐予的“圣旗”。

第二天早上,两军号角齐鸣,战争就此展开。诺曼底大军排成一线朝着山顶推进,走在最前面的弓箭手一边放箭,一边开路。英国军队则一边拿盾牌抵挡敌人的箭,一边挥舞着手中的长矛、战斧、标枪等武器向敌人进攻。居高临下的英国军队占尽了地理位置的优势,很快,诺曼底大军就伤亡惨重。由于左翼的重装步兵和骑兵都开始向山下败退,中央的诺曼底精兵也受到影响,不得不往后撤退,诺曼底大军顿时一片混乱。

突然,骑在马上的威廉被撞下马来,众人大惊,但是威廉立刻站了起来跳上马,镇静地向军队大声高喊:“大家不要惊慌,都看着,我还活着!我们是上帝的军队,上帝一定会保佑我们的!”诺曼底大军的士兵们闻言气势高涨,停止败退,重整阵型后,继续向山顶进攻。但是,还是被固守高地的英国大军打退下来。

看着眼前的形势,威廉想到了一个诱敌深入的好办法,于是他下令所有士兵退到谷底。哈罗德一见诺曼底大军往后撤退,立刻下令乘胜追击。待英国大军追至山谷时,诺曼底大军突然往山上跑,这时哈罗德才发现自己中了计,但是为时已晚。诺曼底大军很快就占据了十分有利的位置,迎头痛击英国大军。英国大军来不及撤退,损失惨重,威廉乘胜追击,抓住时机发动最后一击。

“啊——”哈罗德中箭掉下马来,倒地身亡。士兵们见主帅已死,顿时阵脚大乱,全线崩溃,纷纷扔下武器逃命去了。

就这样,威廉赢得了黑斯廷斯战役的胜利。随后不久,威廉就如愿以偿地登上了英国国王的宝座。这场战争,不仅是争夺英国王位,还是诺曼人的对外扩张,同时又是西欧国家同英国之间的一次大融合,它对英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酷评】

一个主帅倒下了,但马上爬起来说,我还活着;另一个主帅倒下了,就真的死了,于是,他的军队也就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人物的死确实足以影响很多人的命运。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一定要跟对人,做对事。一个好领导确实很重要,他可以发挥员工的潜能,让人有目标有干劲,一个不称职的领导则让人失去积极性,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像没有目标的苍蝇。如果你感觉领导不足以使自己更上一层楼,那么就良禽择木而息,良臣择主而事吧,前提是你有足够的勇气和本领离开。

§§§第七节 雪地里的觐见

故事发生在1077年意大利的卡诺莎城堡前……

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凛冽的寒风“鬼哭神嚎”,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偶尔出现一两个人也都是行色匆匆……

“呀?下这么大的雪,谁还这么有兴致出来堆了个雪人啊?”

“哪儿呢?哪儿呢?”

“喏,卡诺莎城堡前的那个不是嘛!”

“真的呀!谁这么……不对!我怎么总觉得怪怪的啊?我怎么老觉得‘它’在‘哆嗦’啊?”

“是嘛!你眼花了吧?雪人怎么可能会‘哆嗦’,难不成他是个人啦?……啊!那该不会真的是个人吧?!”

“啊……真是个人啊!是谁这么‘英雄’啊?这么冷的天不穿衣服跑外面‘淋雪’,这人有毛病吧!”

“我看像,说不定人家在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呢!‘主啊,请你洗去我身上的罪孽吧!’哈哈哈……”

“别闹了,赶紧回家吧,冻死我了!”

“对对对!赶紧回家,我可不想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哈哈哈……”

……

笑声最终被风声盖过,路人留下的脚印也很快被雪花覆盖,就好像从来没有人经过一样。“雪人”依旧在寒风中“摇摆”,三天三夜,三天三夜啊!试问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站在暴风雪中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不睡。亨利四世做到了,为了求得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原谅,身为国王的亨利四世不仅放下身段,还挑战极限。可是教皇到底会不会原谅他呢?

亨利四世与教会的冲突

亨利四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三世的长子,他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之间围绕主教叙任权展开的激烈斗争。1076年1月,亨利四世宣称格里高利七世是一个伪僧侣,宣布废黜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作为报复式的回应,格里高利七世于1076年2月对亨利四世处以破门律:开除、废黜和放逐亨利四世。德意志部分诸侯立即以选举国王的行动作为对教皇支持。大多数公爵表示,如果亨利四世不能在一年之内恢复教籍,他们就不再承认他的合法性。民众也拒绝帮助皇帝,因为他已被逐出教门。到1077年,情况已很明显:除非亨利四世能重获教籍,否则他的皇位就将被颠覆。

格里高利七世撩开窗帘,看着雪地里那个只穿一条短裤的“雪人”,心也逐渐软了下来。这哪像之前那个血气方刚、锋芒毕露的国王啊!看来他是真心悔过了,就原谅他这一次吧!格里高利七世转过头,叫卫兵把国王扶了进来。

玛蒂尔达女伯爵正好看到这一幕,冲着格里高利七世笑了一下,说道:“你终于想通啦!这样不是很好嘛,关系何必弄得那么僵呢?”

说话间,亨利四世被卫兵搀扶着“拖”到了格里高利七世面前。看着眼前这个被冻得僵硬的国王,任谁的心都软了。玛蒂尔达伯爵马上吩咐下人带国王进去沐浴更衣,然后再请他出来见教皇。两个小时后,还没完全缓过来的国王亨利四世在下人的搀扶下再次出现在了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面前。一见到教皇,亨利四世就跪下了。众人都被眼前的这一幕吓了一跳,格里高利七世也略微一惊。

“尊敬的教皇陛下,我的主人,请您原谅我之前的罪过,对此我已经深深地悔过,这次我是真心实意来跟您认错、忏悔的。”

“哼!我已经以上帝的名义革除了你的教籍,废除了你的王权,你还来找我干吗?”

“教皇陛下,我真的知道错了,请您看在我年少轻狂的分上,就原谅我这一次吧!”

“原谅你?这我可不敢当,你不是也已经罢黜了我的教皇一职了嘛!那还来求我干什么?!”

“我已经撤销了之前冒犯教皇的法令,还写好了听命于您的保证书,呜呜……教皇,我求求您了,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就原谅我这一次吧!绝对不会有下一次了!”

亨利四世见格里高利七世依然不为所动,不顾自己的形象和地位,痛哭流涕地抱着他的腿就不撒手。旁边的玛蒂尔达伯爵实在看不下去了,走过去替亨利四世求情。

“教皇,看在国王这么有诚意的分上,您就原谅他吧!我看他真的知道错了!”

本来格里高利七世怒气也消散了不少,现在正好借着玛蒂尔达伯爵的面子下台阶,于是依旧冷冷地说道:

“我是上帝的使徒,上帝跟我说不能拒绝一名真正的忏悔者。为了秉承上帝的仁慈,我决定这次就原谅你,让你重回教会的怀抱。但是,你必须在上帝面前发誓,痛改前非。”

“谢教皇,谢教皇!我发誓,我马上就发誓!我,亨利四世今天向上帝立下誓言,从今以后,我一定谨遵教皇旨意,痛改前非!”听到格里高利七世原谅他了,亨利四世高兴极了,连忙立下誓言,并写下了誓词。随后,亨利四世高兴地带着随从离开了卡诺莎城堡,一切似乎恢复平静。殊不知,平静的背后不是和谐,而是孕育着另一场“暴风雨”……

回到德国的亨利四世,始终没有忘记他在卡诺莎城堡所受的屈辱。那只是他借暂时的屈辱妥协来换取喘息的机会。

1084年,亨利四世盛怒之下砍掉了诸侯们推选出的新国王、原本的士瓦本公爵鲁道夫的手,这让格里高利七世知道中了他的苦肉计。气愤之下的他再次宣布革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废除了他的王权。而亨利四世这边自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不仅再次废黜格里高利七世,而且还任命克雷芒三世为新任教皇。随后,亨利四世带领大军一举攻占了罗马城,并接受了克雷芒三世的加冕,成为了神圣的罗马皇帝。格里高利七世闻讯而逃,第二年死在了意大利的南部。

【酷评】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就是这段史实给我们呈现的一种人生处境。中国的诗人总结说“包羞忍辱是男儿”,可有时人们的心里也会泛起另外一种声音:做人何必那么憋屈呢!拥有一个骄傲的灵魂也未尝不是一种美德,即使这美德可能导致悲剧。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该奋起反抗,这个度要把握好,就能有所成就。老板骂你几句,如果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大可以冲冠一怒,不必卑微地承受。如果觉得老板骂你是为你好,那就应该认真听取,忍受是必须的。

§§§第八节 血泪“童子军”

现代工业社会有“童工”,古代封建社会有“童子军”,“童工”固然凄惨,但是“童子军”却是惨绝人寰。从1096年到1291年,西欧基督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了八次宗教性的军事行动,总称为“十字军东征”。其中一次东征的军队全部由12岁以下的孩子组成,他们继续大人们未能完成的东征事业,从此踏上了不归路……

阳春三月,阳光普照,初春的阳光驱走了冬天的严寒。12岁的法国小男孩斯蒂芬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巴黎修道院,直奔教堂,把正在做弥撒的神甫和修士们吓了一跳。还没等神甫说话,斯蒂芬就朝着耶稣像走过去跪了下来,嘴里还念念有词:

“万能的主啊,承蒙您的厚爱,赐予我如此神圣的使命,我一定会用生命去捍卫它,不辜负您的嘱托。”

神甫走到斯蒂芬身边听到了他说的话,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说道:“真是个虔诚的好孩子,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啊?”

斯蒂芬站起来看着神甫说:“我叫什么并不重要,但是我是上帝派来的使者,上帝赋予了我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神甫一愣,随即又微笑着好奇地问他:“哦!原来你是上帝的使者啊,那上帝赋予你一项什么重要的任务呢?”

斯蒂芬一本正经地说道:“昨晚我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主降临了,他指定我为他的使者,并要我转告世人,只有纯洁的儿童才能拯救圣地,所以我们要组成一支儿童十字军,由我担任总指挥,刚刚我是在谢谢上帝的恩典。”

神甫听完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怪不得先前几次东征军都失败了,看来上帝早已了解,现在更派出了使者来拯救圣地。尊敬的上帝使者,请宽恕我的无知和刚刚对您的冒犯,我定会竭尽全力辅助您完成任务!”

原本在教堂里做弥撒的修士们听见了神甫和斯蒂芬的对话,都特别高兴自己能够看到“上帝的使者”,于是,全部跪在地上参拜使者。

上帝使者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整个巴黎和法国的其他一些小地方就都传遍了,人们纷纷前往巴黎修道院听斯蒂芬说教。很快地,斯蒂芬身边就吸引了一大群人,儿童十字军也不断壮大,不久就超过了3万人。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排列整齐的儿童十字军齐集马赛港,雄赳赳气昂昂地准备踏上拯救“圣地”之路。

斯蒂芬传教的时候曾说过,上帝会为儿童十字军分水开道,因此众多闻讯赶来的群众都想亲眼目睹这神奇的一刻。可是等啊,等啊,海水始终没有分开,依旧还是那么汹涌地拍击着海岸,发出阵阵巨响。原本还昂首挺胸的孩子们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围观的大人们也开始议论起来。突然,有人站出来说道:

“这是上帝在考验孩子们的诚心和勇气,只要孩子们敢跳下海,海水自然就会分开了!”

听了这话,几个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自告奋勇地跳下了海,可是海水依旧没有分开,反而是可怜的孩子被无情的海水吞噬了。这下局面可乱了套了,孩子们纷纷哭着喊着要找爸爸妈妈,大人们也开始变得群情激奋。这时,几艘商船靠岸了,几个商人从船上走了下来,看到混乱的人群,其中一个人走出来说道:

“亲爱的孩子们,上帝没有赐予你们法力,是在考验你们的意志和决心,为了感恩上帝,也为了帮助你们,我们决定把我们的船只送给你们,让你们去拯救‘圣地’。”

听到有船可以坐,原本害怕的孩子们突然变得异常兴奋,好奇心驱使他们纷纷向船上跑去。不久,承载着儿童十字军的七艘大船驶出港口,奔向大海。在海上航行的头几天倒也相安无事,可是海上风云瞬息万变。这天,孩子们吃完晚饭后回到自己的房间休息,突然间,雷鸣电闪,狂风大作,海面上顿时波涛汹涌,海浪一下子把船抛到浪尖,一下子又把船扔到谷底。孩子们三五个抱在一起,哭着喊着,一时间,风声、雷声、雨声、孩子们的哭喊声混为一片,让原本寂静的夜变得不再寂静。

十字军东征